本公众号为一线语文教师个人原创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个人独立撰写,欢迎点击上方的“水寒说语文”关注。

2024年第十七期(总第787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春节联欢晚会,岳云鹏和孙越的相声,因为引用了李清照的伪诗,陷入了巨大的争议之中。我前几天写了篇文章《》,从相声是虚构作品角度,来谈大家没有必要太较真儿。但觉得那篇文章没有谈得太透彻,因为大多数人听了相声,就很相信《残花》为李清照所写。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以假乱真”的情况呢?今天补写一篇,谈谈我的看法。

我看到不止一篇“辨伪”的文章,写作这些文章的博主,在论述过程中,非常肯定地说《残花》,就是“一眼假”,不可能是李清照的作品,甚至觉得没有任何辨伪的必要,只要一读就能知道《残花》是伪作。可是,为什么那么多人相信呢?

可能有人会说,我又没有读过李清照的全部作品,我怎么能知道这是不是李清照的作品呢?事实上,李清照词集中收录她的作品不过五六十首而已,甚至就是这五六十首,也有一部分不能完全确定为李清照所作,或者部分词作只有断句残篇,不是完整的。

如果通读并熟悉这些李清照的作品,自然可以看出“一眼假”来,确认那不是李清照所作。但实际情况却是,绝大多数人不但没有完整地读过李清照的词集,连李清照读的词也读过的极为有限。那没读过的人该如何判断是真是假呢?

我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不妨换另外一个类似的问题。近些年来,李白或者杜甫的诗,也不断被仿作,甚至在网上广泛流传。

比如,《暮年》这首诗,在网上因为被当成杜甫的的作品而被广泛传播,甚至有人由此感慨果然杜甫不亏为“诗圣”,能写出这么打动人心的诗歌。

你我暮年,闲坐庭院。 云卷云舒听雨声, 星密星稀赏月影。 花开花落忆江南, 你话往时,我画往事。 愿有岁月可回首, 且以深情共白头。

再比如,还有另外一首诗——《三五七言》,在网上被“公认”为是李白的诗作。我每次让“小爱同学”朗诵李白的诗歌时,必然会听到这首诗。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有一些通晓古诗词的博主,引经据典地证明这是一首伪诗,因为在从古至今的李白诗集中从未收录过这首诗。很多知识博主因此痛心疾首,觉得人这“一眼假”的东西,怎么会被当成真品而被吹捧呢?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被专业人士认为“一眼假”,甚至不值得一辨的诗作,却被大众当成是“真迹”呢?

可能有人会说,李白杜甫的那么多诗作,我又没有完全读过,怎么能判断出哪个是假,哪个是真呢?还不是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吗?事实上,即使是专门做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的学者,或者干脆就说,语文老师,包括我在内,就没有多少人完完整整地读过李杜的诗集,那怎么能发现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呢?

道理很简单,这是个语感的问题。你不必读过李白的九百余首诗歌,也不必读过杜甫的一千四百所首作品,只要读过其中的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就已经足够了。

一言以蔽之,就是读得多少的问题,读的质量高低的问题。读得多了,质量高了,自然就看出“一眼假”来,读得少,质量低了,就发现不了问题。如果你没读过多少古诗词,不但诗、词、曲各有什么基本特点都不知道,绝句和律诗有什么分别也不知道,就更不用说什么“四声八病”了,那自然就容易上当受骗。

如果读得多了,不但能区分出古今诗作的不同语言风格来,而且,还能区分出每一个诗人的不同语言风格特点来。一旦读到某个诗作的语言风格比较奇怪,自然就会去好好好去查证一下,而不会轻易相信了。

事实上,我们今天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也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

我们很多语文老师反复强调,要求学生记住李白的作品风格是清新飘逸,杜甫的作品是沉郁顿挫,甚至要求他们把这些特点背下来,然后在考试的时候能够把这些关键词打出来,其实这些所谓的“特点”没有任何用处。

与其死记硬背这些特点,不如踏踏实实多读,多背一些李杜的诗作,哪怕记不住这些“名词”,学生一旦读了很多李杜的诗作,在遇到李杜诗歌时,也能有自己最真切的感受,而这种最真切的感受,远胜于空洞的概念记忆。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这是语文老师愿意干的事儿吗?我相信大多数语文老师不愿意这么干,不过是逼不得已而已。因为很多学生乃至家长,想要求得一个立竿见影的效果,于是,只能“短平快”地告诉他们结论,只是“知其然”,而没办法要求他们知道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也就是“知其所以然”。悲夫!希望未来能够在这个问题上有所改变,当然,改变的前提是多方努力,而不只是一方用心。

今天,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智能语言大模型的发展,类似于古代诗歌等的“造假”成本,会越来越低。如何能够具备分辨“一眼假”的能力呢?这个不能依赖人工智能,只有自己踏踏实实多读一些,才更为靠谱。

欢迎关注我的新书《用减法教语文》,书中有很多能够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鲜活课例。具体内容可以点击下面的文章链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前还写过另外一本书:《减法教育》,具体可以参见下面的文章链接: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若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