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抗日名将有多少?张自忠、薛岳、杜聿明、孙立人等数不胜数,作为反抗日本侵略的爱国将领们,他们都是被后世铭记的英雄,不过在这群人里隐藏着许多矛盾,杜聿明和孙立人就是其中的典型,杜聿明多次表示自己不喜欢孙立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甚至在晚年之时,有人向杜提到孙时,他仍会怒骂道:“他是个卖国的无耻小人!”

到底两人间发生了什么事情竟让关系变得如此糟糕?杜聿明为何要说孙卖主求荣呢?
点个关注,一起了解杜聿明与孙立人间的矛盾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缅甸远征

其实在两人刚刚认识时,并没有什么大的仇怨,一切的矛盾源头都发生在国民党军远征缅甸的战役当中。

1937年七月七日,日本悍然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战争,“卢沟桥事件”爆发。为了让中国陷入到孤立无援的境地之中,蓄谋已久的日本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截断了中国国内为数不多的国际运输线路。

日军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截断国际上的各反法西斯同盟对中国的物资与武器补给。1938年八月,中国派出二十万名中国劳工前往缅甸地区,建立一条新的滇缅公路,以重建物资补给的国际交通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海军势力迅速遭到严重打击。美军的攻势实在猛烈,仅凭太平洋地区的日军实在是不可能抵挡住美国军队的。为了尽快从中国战场上解放出来,将大量兵力投入到太平洋战争中去。日军开始以“打通国际交通线”为借口,大举入侵缅甸,并在1942年2月至3月间,以3个师团的兵力分三路向缅甸进攻。

日军的战略意图很快被识破,中国军队意识到日本人的意图并非是“打通国际交通线”那么简单,而是想要切断滇缅公路,让中国再次陷入到没有补给的艰难处境,更快速地消灭中国。

而为了将日本人的这一图谋彻底埋葬,蒋介石迅速与英国签订了《滇缅公路共同防卫协定》。在此之后不,国民党内便抽调大量精锐向缅甸战场调遣了10万远征军。

为了支持蒋介石的工作,同盟国派遣了两名副官,分别是美国的史迪威和英国的亚历山大。根据同盟国的观点,他们三人应该共同领导亚洲的多边力量,对抗日本的法西斯主义。然而,这三人都是心高气傲之辈,不甘心屈居于人下,合作起来十分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作为中国战区总司令,在国民党内的声望很高。他认为“中缅印”战场的总司令必须是有声望的人,而他便是最好的人选。同时,如果他能够最终就任总司令,那他便能借用这个身份从英美那里获得更多的免费补给和更多的资金支持。

而美国代表史迪威同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等名将毕业于同所美国军校——西点军校。尽管史迪威在毕业之后没有过领兵作战的骄人战绩,但他还是凭借着西点的好名声成为了美军中的高级指挥官。

史迪威曾在中国待过很久,深入了解到了国民党的无能和腐败。同时,他与李宗仁和冯玉祥交好,因此对蒋介石的印象极差,与他多有嫌隙。作为一个对蒋介石没有好感的美国军官,史迪威与蒋介石的合作便不可能会亲密无间。

而英国的军队领袖亚历山大则曾在法军撤退至英国的战役中指挥英军部队协助撤退。虽然进攻的本事没多少,但他在跑路这件事上却是非常熟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国首相丘吉尔也正是因为大撤退认识到亚历山大在逃跑上的才能。他认为东南亚地区的日本人难以战胜,英军多半只能选择撤退,因此才把亚历山大派到缅英军队指挥部。

蒋介石为了守住滇缅要道,不遗余力地出动了三个集团军和五个重装师团,所有参战士兵都做好了战斗准备。然而,三位战区盟国领导间的争斗不断。

英国人始终不愿意轻易将印度交到中国人的手中,英军在战争前期始终不让中国军队进入缅甸。中国军队因此错失了进入缅甸作战的绝佳时机,反而让日本人占据先机,导致这次远征陷入了极被动的境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仁安羌大捷

中国远征军前往缅甸与英军一同作战,然而名声强大的英军却让中国军民对感到无奈,这是为何?

1942年,远征军部队由云南到达缅甸战场。可刚刚到达的远征军部队还没来得及修整,英国指挥官亚历山大便要求远征军前往仁安羌作战,解救出在仁安羌地区被围困的英军。

原来,在日本人占领缅甸首都仰光之后,英军就开始进行了惊慌逃窜。而此时替逃跑的英国军队善后的便是中国远征军。

在英国军队进行又一次的“大撤退”时,远征军师长戴安澜正率领部队在同古与日军血战,为那些逃跑的英国士兵争取最宝贵的时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中国军队已经仁至义尽,甚至可以说是是舍己为人。但亚历山大手下的英国军队实在是太过无能,在这样的掩护之下依然有部队未能撤出。

人数高达7000余人的驻缅英军第一师,被人数未到一半的日军一路追赶堵截至仁安羌地区。英军军心已失,战斗意识薄弱。面对不足3000人的日军,始终难以突围自救。

只擅长逃跑的英军总指挥亚历山大只好再次请求中国军方的支援,而响应此次请求的正是孙立人。此时的孙立人正在曼德勒地区随罗卓英、杜聿明等人进行大规模会战准备。他接到支援命令后自知难以离开,于是命心腹团长刘放吾率千余名士兵前往仁安羌作战。

面对仁安羌地区的3千名日本士兵,刘放吾的千余人实在是没有硬碰硬的能力。因此想要完成任务,解救被围的英军,只能采用战术智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惨遭包围的英军却没有闲心等待刘放吾制定战术。他们本就是奔逃溃军,如今又遭受围困,早就没了军人的沉稳冷静。刚得知刘放吾率军来到仁安羌,英军指挥官便致电要求刘放吾立刻出击解围。

刘放吾作为团长也不敢轻易决定,因此立即致电孙。孙在了解情况之后,严令刘放吾不得出击应援。因为此时正值白天,日本士兵会轻易发现中国部队的进攻意图。在人数远少于日军,且战力相对弱小的情况之下,轻易突击与送死无异。

这样,不仅完不成交代下来的任务,还会将这千余士兵白白葬送。孙立人思索良久后,交代刘放吾在黎明的时候发动总攻,趁敌人最为松懈时对日本人进行突然袭击。

当天凌晨,在刘放吾的指挥下总攻开始。龟缩的英军也为中国军队提供炮火支援。日本人遭到中英双方夹击,同时遭遇突袭又未能进行及时准备。到了当天下午三点多的时候,日军围城部队已经死伤过半了。日军只能暂时撤退,等待援军。英军第一师得以脱困,全数转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这场战斗虽然打的漂亮,但也并不是大获全胜。在之后不久,日军的支援部队便赶到,占领仁安羌,进而进占缅甸全境。这场战斗之所以能被后世所传颂,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这场战斗中救下的不仅是被困的英军部队,还有随行的一批几百人的英美记者、宗教成员。

这些人此前都从未经历过战场的残酷,甚至很多人都没见过枪和子弹。在被日军包围后,这些人就陷入了恐慌之中。

而孙手下的部队则像是天神一样,在最危难的时刻拯救了他们的生命。因此,这些掌握媒体口径的特殊人士对这次胜利的重要程度做出了美化修饰。

仁安羌的故事很快在英伦三岛上传播开来,孙立人也因此声名鹊起。英美中三国最高领袖均为他指挥得当,及时援救的行为做出授勋表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立人一战而成抗日名将,成为中外友谊的见证人。孙面对英国人的友好,自然也是极力示好,展现自己对英国的价值。但这却最终导致他与杜聿明间,产生重大矛盾,走向对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穿越野人山

孙立人手下打出仁安羌大捷,与英国方面建立深厚情谊。但这竟最终导致孙杜两人就此反目,再无来往,为何?

孙对英国的示好感激,相当兴奋。他亲自用英文接见了那些被解救的记者们,并与他们深入交谈。不久后,日军进占缅甸全境。英国军队选择退入印度,龟缩防守。孙在与英国人商议后,同意驻扎在缅印之间,为英军作屏障。

远征军副司令杜聿明认为孙做法不妥,为英军做屏障伤害自身的行为实在对不起党国。杜再三劝解孙无果后,选择由野人山退回中国。而这段回国经历,也让杜聿明从此恨上了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野人山,位于缅甸北部,在地图上看起来只是小小的一块,实际面积十分广阔。由于这里丛林密布,常年被浓雾覆盖,是一片人迹罕至的原始丛林。当地人对野人山都十分畏惧,不会前往。为了能够顺利穿越野人山,回到国内,杜甚至特意向当地人借来两头大象,用于开路。

野人山地区属于热带气候,全年高温多雨,雨林中湿润潮湿。进入山区后,战士们浑身便没有干过,始终是全身潮湿。这不仅让战士们感到生活不适,而且因为时间的累积,很多战士身体上的伤口因为潮湿开始溃烂,疾病开始在部队中蔓延。

然而,这还不是最可怕的事情,更可怕的是,他们的干粮很快便消耗殆尽了。远征军最开始还可以吃自己带的干粮,但等干粮吃完后,他们就开始宰杀那些拉货的马匹。最后他们不得不开始吃皮带和皮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将身边一切能吃的食物都吃光了,进入了断粮的状态。

身处原始森林看似是个饮食获取的简便选项,但实则不然。

森林中的动物们都非常机警,稍有响动便会立刻躲避。其次丛林中还有很多毒蛇和毒虫,私自出去捕猎很可能会反成为这些猛兽的“粮食”。

既然吃不成肉,吃水果在热带地区应该不成问题吧?答案同样是否定的。

树上的许多果实带有剧毒,但它们不会在外在上表明自己毒果的身份。对于这些生长在深山中的水果,也没人能判断出哪些有毒哪些无毒。因此,同样只能放弃这些来路不明的果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漫长的回国路上,唯一能供给远征军食用的食物是猴子。山穷水尽的远征军虽然不喜欢猴子,但需要大量的优质蛋白质补充营养。所以,只能将猴子杀掉,作为主要补给食物。

但是,即便野人山的猴子再多,也无法满足上万名远征军的食物需求。

在一个月的野人山之旅中,无数战士在野人山中被活活饿死或者被毒死,而活下来的战士也因为缺少食物和饮水,面黄肌瘦,无精打采,仿佛机器人一样只知道前行。

除了食物问题与天气之外,远征军们最怕的是蚊子。野人山里的蚊子异常巨大,大的甚至有麻雀般大小。这里的蚊子会在战士睡觉时,偷偷吸食战士们的血液。一夜之间就可以把战士们的血液吸干。早上起来,有些远征军战士就变成了面无血色的尸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样的环境下,不仅是普通战士,就连杜本人也差一点没能走出野人山。在行军过程中,杜聿明还患上了伤病,战士们便用担架把他抬着行走。一路之上,状况不断,杜身边的警卫人员死了一批又一批。

最终在远征军的坚持之下,杜聿明带领众人走出了野人山。

但野人山给杜留下了难以治愈的伤病。他在野人山期间患上了胃溃疡、肾结核、肺病等多种疾病,这些疾病也就此困扰他大半生。

自此后,杜便对孙十分反感。他始终不认同孙在当时宁肯给英国人做“挡箭牌”,都不肯跟随自己的行为。在他眼中,孙这是卖主求荣,只为得到英国人的赏识,而不见国军兄弟的性命放在心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如果孙当初与自己一起走,大军开拔,也许便能借由他处辗转回国。就算不得已最终穿越野人山,也不会造成那么严重的后果。他将自己部下在野人山的伤亡全都记到了孙的头上。因此在回国后便可以打压,利用自己在国民党中的地位,压制孙的发展,甚至磨灭孙的功绩。这也是为何在远征之后,孙立人功业极少的原因。

但这并没有消除杜聿明的愤怒,在晚年他从功德林释放后,他依然对孙十分不满,在提到孙时总是称他是不是名将而是叛主忘恩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