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不能打他,他的身份很特殊!”

1968年6月上旬,几个凶徒挥舞着凶器,冲进第七机械工业部材料与工艺研究所,将一个戴着眼镜的男子按倒在地,拳打脚踢。

男子40多岁,斯文儒雅。

工作人员上前劝阻他们,并且警告说:“他可是周总理的座上客,你们可不能乱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别吓唬人,天王老子我们也敢打!”

那伙人置之不理,继续毒打,直到打得那个戴眼镜的男子停止挣扎,倒在血泊中一动不动,那伙人才扬长而去。

工作人员走上前去,用手放在那人鼻孔上一试,发现他已经停止呼吸。

当总理获知这个消息后勃然大怒,他剑眉倒竖,用力将茶杯向地上掷去,摔了个粉碎。

被打死的人是谁,周总理为何如此愤怒?几名凶手最后是什么下场?

被打死的人名叫姚桐斌,1922年出生于江苏无锡。

无锡地灵人杰,才俊辈出,著名大师徐悲鸿就来自无锡。这里也是科学家的摇篮,走出了96位两院院士。

很多科学家都出身书香门第,教育资源丰富,基因优秀。可是姚桐斌不然,他父亲只是个粮食“贩子”,并没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姚桐斌能够成功,完全靠自己的勤奋和天赋。他从小就爱看书,记忆力超好,每一本书都能做到过目不忘。更难得的是,他求知欲很强,对身边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充满好奇心。

比如,石灰遇到水为什么会冒烟?钢铁为什么会被融化?汽车行驶的时候为什么会有尾气?

这些在旁人看来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姚桐斌总喜欢问个为什么,不搞清楚就睡不着觉。正是因为他的勤奋、天赋,以及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出类拔萃,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时的姚桐斌犹如一棵茁壮成长的小树,贪婪地汲取营养,用知识充实着他的大脑。

在同学和老师们看来,他并不是什么优秀学生,回答问题不那么积极,课堂上也不是那么专心,做作业也不能说太认真。

课余时间,不少学生都在教室加班学习,或者晚上在卧室开夜车。然而,大家很少看见姚桐斌看书;更多的时候,他会去郊游,带来奇形怪状的石头,一端详就是半天。

在大部分人的眼中,他就是一个平日里成绩不好不坏、有点自闭的学生。

可是1941年(民国三十年),高中毕业会考的成绩下来,他却获得了全省第一,让人大跌眼镜。

拿到通知书后,姚桐斌并没有范进中举式的喜悦,反而眉头紧锁,一脸阴云。

因为这时候父亲生病,久治不愈,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而且债台高筑,真的没有积蓄让他继续上学,甚至考大学的路费都没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校长见他愁眉不展,就将他叫到办公室,问清缘由后从身上掏出他一笔钱,让他参加考试。

姚桐斌满怀感激,怀揣还带着校长体温的钱上路去考试。

很快,考试成绩出来了。武汉大学、湖南大学、中正大学(今江西师范大学)、湘雅医科大学(今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等7所大学同时给他下发了录取通知书。

民国大多数年份,各大学都是自主招生,只有1937到1941年是全国统考,被姚桐斌赶上。姚桐斌极为热爱采矿专业,他选择了当时搬迁到贵州平越的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 。

当时的抗战已是如火如荼,很多热血青年都报名去参军,抗击日寇入侵,姚桐斌一时冲动,也想上前线杀敌。

老师对他说:“国家每个领域都需要人才,军队没有武器行吗?武器是钢铁造成的,钢铁来自哪里?”

姚桐斌说:“这还用问,钢铁来自冶炼啊。”

“这就对了,冶炼技术不行,就不能造出好武器,能提供好武器也能打胜仗。不当兵也能爱国,而且能做出更大贡献,你上战场最多以一当十,但是你在学校学好了,可以相当一个师的兵力。”

听了导师的话,姚桐斌如梦初醒,打消了当兵的念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四年的大学时光中,姚桐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专业书籍,恨不得一天当成两天用。

在学校待了四年,他连校门都没有走出过一步,学校门口有什么景物他都没有印象。

1945年,抗战胜利了,姚桐斌的“抗战”也捷报频传。

首先,大学毕业考试,他的成立名列第一,获工学士学位。

其次,在毕业后,他担任了国民政府经济部矿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同学非常羡慕他,但是姚桐斌并不满足,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还很贫乏,想要有所作为,必须到国外名校进修,那里的师资水平更高。

因此,他暗下决心,在不耽误工作的情况下,努力读书,准备参加出国留学考试。

很多同学对姚桐斌的行为感到不解,议论纷纷:

“你已经捧上政府的饭碗了,这是何苦?”

“人生这么短,挣钱、娶妻、生子,光耀门楣,才是人生追求,别把时间都耗费到学习上,学到什么时候是个够?”

姚桐斌动情地说:“中国的冶金技术太落后了,至少落后西方几十年,不掌握先进的冶金技术,国家就永远没有振兴之日,我觉得这是冶金人的奇耻大辱。”

听了他的话,大家默不作声。

功夫不负有心人,1947年6月,喜报再次传来,姚桐斌成为公费留学生,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攻读研究生。

1947年9月,姚桐斌踏上了去英国的客轮,进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攻读研究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年后,国内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当家做主了。

听到消息,姚桐斌彻夜难眠,他早就对腐败无能的国民政府感到失望,觉得这样一个政府无法让国家振兴,就把希望在共产党身上。

现在,革命成功了,姚桐斌身上增添了动力,他踌躇满志,学习更加努力,打算学成后为国效力。

1951年,姚桐斌获得伯明翰大学工学博士学位,但是他却改变了主意,决定继续深造。

因为他越是学习,越感到自己学的知识不够用;而当时中国跟西方国家关系不好,回国之后想要再出去深造可就困难了。

因此,姚桐斌决定再学习几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3年6月,姚桐斌获得伦敦帝国学院皇家矿校冶金系文凭,这所学校是欧洲名校,有了该校的毕业证,等于登上了冶金专业的金字塔尖。

这时候的姚桐斌仍旧没有回国,因为学到的知识不经过实习等于是纸上谈兵;而实习的话,还需要先进的科研设备。

国外不但有精密仪器还有大量技术资料,这是国内所不能比的。

1954年,姚桐斌来到联邦德国,到亚琛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当了一名研究员,月薪8000马克,相当于人民币大约3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当时的中国,顶尖科学家的月薪,也不过300多元人民币。

德国人如此慷慨,就是要留住姚桐斌,他的学识扎实,还有独立思考能力,更有创新精神,实在是价值太高了。

然而,到了1957年,姚桐斌还是做出一个惊人决定,回祖国去。得知他的决定,他的德国同事和导师下巴都惊掉了,纷纷劝说。

“留下吧,姚先生,在这里你可以大有作为,到了中国后,你的才华会被埋没的”。

“姚先生,中国现在一穷二白,到那里你的科研工作就无法进行”。

“中国有的地方连电动都用不上,电话也装不起,听说他们的奋斗目标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而这些德国几十年前就普及了……”

姚桐斌坚定地说:“你们说的不错,中国确实穷,但是狗不嫌家穷,正是因为祖国穷才更需要我”。

“你们不要再劝说了,我的决心已定,谢谢大家的好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他们不知道,早在留英期间,过去对政治漠不关心的姚桐斌就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参加"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英国分会",并且接触进步书刊,还担任了进步刊物《循刊》的编辑。

他对共产党更有信心,对祖国更加向往,归心似箭。

1956年9月,他在瑞士的伯尔尼中国驻瑞士使馆,对着鲜红的党旗庄严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时候的他已经是一颗红心,谁也挡不住他回国的步伐。

1957年9月,姚桐斌登上了回国的客机,风尘仆仆回到祖国。漂白多年的海外游子,终于踏上了这片魂牵梦萦的国土。

那一刻,他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回国后,新中国的巨大变化大大出乎姚桐斌的意料。而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和蒸蒸日上的景象,又让姚桐斌激动不已,他感到振奋不已,浑身充满力量。

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要摩拳擦掌,大干一场,将我毕生精力奉献给我的祖国。”

1958年1月,姚桐斌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工作。它是个非常神秘的机构,成立于1956年10月上旬,坐落在北京西郊。周围戒备森严,300米内都是禁区,平时很少有人进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里工作的人,从不告诉自己家属工作的性质,甚至退休了,也不可以对家人说起。想要进去必须持有中央军委颁发的特别通行证,需要经过三道岗,两次登记,而且每次登记,需要三人签字。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是专门研究导弹的机构。能到这里做研究工作,能力非同一般。

在当时的情况下,像姚桐斌这样的技术权威太少了,因此在到任不久,他便担任了一分院第七研究室主任。

1960年,航天材料研究室扩建为航天材料研究所,姚桐斌众望所归,担任了所长 。1965年,航天材料研究所改为第七机械工业部,姚桐斌仍任材料与工艺研究所所长。

从他的履历可以看出,姚桐斌对党是忠诚的,他深爱着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为了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里说的国防事业,确切地说就是“两弹一星”。

而姚桐斌的名字,是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这些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名字并列在一起的,后来同被国务院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你一定会说,姚桐斌不是物理学家,他一个搞冶金的,做出了什么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众所周知,做原子弹也好,卫星也罢,发射时速度非常高,外壳材料会和空气产生摩擦,产生巨大热量。需要的金属材料,既要高强度,又要重量轻。

如果没有高强度,重量轻的材料,要么载不动,要么经不起摩擦而解体。不掌握先进的冶炼技术,如何能生产出高强度、重量轻的材料?

因此,说姚桐斌是“两弹一星”元勋,是实至名归。

周恩来总理曾经对聂荣臻元帅说,两弹一星科学家是我们的国宝,要好好保护。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样一位科学家,却死于凶徒之手。

1968年6月8日,一伙歹徒闯入材料与工艺研究所,他们手持凶器疯狂打人、砸仪器。面对这帮凶徒,工作人员和干部敢怒不敢言。

看着砸坏的仪器,姚桐斌心疼得要命,他忘记了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呵斥那帮人:“住手,你们怎么可以打砸国家财产,这是犯法的。”

暴徒们一看到有人阻拦,当即把矛头对准了姚桐斌,将他拖拽到楼下,猛扇耳光。还有暴徒穿着皮鞋踢他,向他的裆部猛踢,疼得他满地打滚。

工作人员出来提醒,他们打的不是常人,是周总理的座上客。这伙人胆大包天,全然不理会,继续殴打,直到姚桐斌不再出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这样,一位为新中国做出卓越贡献的知识分子,功勋卓著的“航空先驱”,屈辱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年仅46岁。

姚桐斌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被打死的功臣。周恩来总理得知噩耗后气得浑身发抖,当即下令追查,严惩凶手。

从那之后,周恩来汲取了教训,安排军队的同志,无论如何要保护好我们的国宝级科学家,谁要是敢动,可以采取一切反制措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9年,这伙暴徒终于全部落网,而行凶的主犯被判处了15年有期徒刑,为他的罪行付出了代价。

为了纪念姚桐斌这位航空先驱,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为姚桐斌颁发了两弹一星勋章。可惜的是,他已经长眠地下,再也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