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虹太/文

新的一年是龙年。

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它有鹿角、马鬣、鹰爪,可以说是荟集了动物美的大成;它威力无穷,能腾云驾雾,兴风作雨;在封建时代是皇帝的象征。以龙作为饰纹的器物很多,以龙作为山川名的更是常见。无锡也不例外,无锡的山川景物,无锡的民间传说,与龙有关的也很多。

关于龙山的传说

无锡的惠山,又名龙山、九龙山。有关龙山的传说不少。据晋周处的《阳羡风土记》载:无锡龙山上有白龙潭,东晋时有民妻妊三年,忽产一龙,色如烂银,七日升天而去。龙母死,葬山顶,所居成潭,因名龙潭。白龙常归故里探望母坟,每遇龙归,则岁大熟。龙山由此而得名。

唐陆羽《惠山寺记》载:隋大业末年,山上有龙斗六十日,败鳞残甲满天飞。故惠山又名斗龙山。

九龙山和锡山紧紧相连,关于这两座山又有一传说。远古时,云梦泽中有一龙王,生有九子,个个顽皮。一天,九龙子在太空发现了一个银光四射的锡珠,九龙子闲散无事,整日戏珠。谁知,第九个龙子力大无穷,一脚将锡珠踢出太空,在人间落地成山,是为锡山。九龙子追寻到人间,继续戏珠,造成锡山四乡漫地大水,淹没了庄稼和房屋,幸亏山脚下有九个勇土,带领四乡百姓,奋力挖锡,终于将锡挖尽。山无锡,九龙子就不能戏珠,水灾也就平息。龙无水,无法腾飞,日子久了,就化成一座九龙山。有人把这作为:“无锡宁、天下清”的典故,九龙山也就由此而得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龙山和马山也有一段传说。很久以前,太湖里有一条神龙,湖岸上有一匹烈马,一日相遇,斗了起来。搞得天昏地暗,洪水倒溢,淹没了庄稼,冲走了茅屋。它们一斗就斗了三天三夜,神龙咬断了烈马的鬃,烈马踢去了神龙的鳞,从此结下深仇,每逢初一就大斗三天三夜,岸边百姓,深受其害。有一年,夏禹治水到此,得知龙马为灾,就在神龙和烈马相斗的那天抽出金鞭,猛打几鞭,把烈马赶进太湖,把神龙驱上湖岸。龙与马对调了一个位置,马在湖中,难以奔腾;龙在岸上,无法挣扎。太湖边的那块美丽的土地,也就消除了灾难,人民安居乐业。如今,太湖中蹲着的一匹烈马叫“马山”;湖岸上长卧的一条神龙叫“龙山”。

又说,秦始皇东巡会稽,在太湖中的一个岛上驻跸,命神龙为他守卫,神龙大喜,不慎掀起万丈波涛,将秦始皇的龙袍打湿,始皇大怒,挥鞭将神龙逐出太湖,变成一座龙山。龙山九曲,是秦始皇的鞭子打出来的。

以龙命名的山川景物

1.九龙山。即惠山,山有九峰。由南向北望,山形如九条苍龙,头东尾西,延伸至太湖;由北向南望,则宛如一条长龙卧地。故《隋书》称“九龙山”,《太平寰宇记》引《郡国志》称“冠龙山”;唐陆羽《惠山寺记》称“斗龙山”。

2.九龙十三泉。惠山素以“胜地名泉”著称于世。这里所说的九龙,就是指惠山泉上喷珠吐玉的九个石螭吻,俗呼“龙头”。龙生九子,皆不成龙。螭吻就是龙的九子之一,善喷水降雨,故把它装饰在泉水上。现惠山地区尚可找到九个,其中二泉下池的石蠕吻,还是明弘治初年的古物。

3.龙眼泉。在原来惠山寺大同殿的废墟上,今“昭忠祠”二门前,始凿于梁大同初年,故又名“大同井”。这是惠山最早的泉井,比“天下第二泉”还早凿二百多年。

4.双龙泉。在华孝子祠鼋池内。池壁装有两个石螭吻,一吐一纳,二泉水由此流入金莲池、日月池、香积池、镜池,直流至惠山浜的龙头下。

5.龙缝泉。在碧山吟社西北石壁间,即今“塔影”牌坊下,凿于宋代,宋杨无为书刻了“龙渊”二字于石壁。明代无锡人曾任广东佥宪的冯夔隐居在泉上,自号“龙泉居士”筑有“龙泉精舍”。俞宪还写有“龙罅吐清泠,谁穿龙缝成,小池风雨夜,真有饮龙声”之句。

6.龙头下。在惠山浜。这里原有“千人报德坊”一座。明代无锡人邹迪光出任湖广提学副使,罢官归来时,送行的学生有千余人,学生们为他造了这座大牌坊。坊上有邹利迪光和他的儿子邹德基的“人杰地灵”和“岩壑夔龙”题刻,下面有属九龙十三泉的石螭吻一个。今蠕吻尚在,终年淙淙吐水。

7.龙腰泉。在惠山第三峰的担钩坞。那里半山旧有一个茅蓬禅院,院内的观音殿后,有一个天生的黄石小池,方形,深三尺,泉水盈盈不绝。清咸丰年间,邵宝的族裔邵涵初,名此泉为“龙腰泉”,并写有《龙腰泉》诗。

8.回龙涧。在惠山第八峰下。这里的涧水,从山之西北流至龙尾(即龙山梢)。这是同上面所说的一则民间故事相呼应的;白龙每回故里探望母坟,就在这个山涧里游憩。

9.龙尾陵道。《越绝书》载:春申君徙吴封故墟,开此陵道,以属本邑。后汉《地理志》说:今龙山岭北尾上路是也,这就是说,今惠山的龙山梢下道路,原是战国时春申君黄歇所开的古道。

10.龙光塔。明正德年间,昆山顾鼎臣喜谈风鉴,他登上锡山观景,说“县无巍科,当是龙不角耳”。说无锡人长期在科举中无人夺魁(考中状元),是龙头上没有角的缘故。于是无锡人顾懋等在锡山之顶建了一座石塔。又有人说:“龙以角听,宜空中”。于是无锡绅士又改建了一座八角七层的砖塔,常州郡守施观民为此塔题名为“龙光”。后在塔下配建寺庙叫“龙光寺”。解放后在锡山脚下新辟地下场所叫做“龙光洞”。

11.九龙壁。在锡山南麓。长26.71米,高4.90米,由壁座、壁身、琉璃瓦顶三部分组成。壁身由144块涂釉陶板拼装而成。九条龙分红、黄、绿、白、青、紫、蓝、橙、赭等九种颜色,奔腾飞舞、神态各异。由宜兴均陶厂精制而成。惠山素有“九龙十三泉”之名,而锡山则是象征九龙的一颗明珠。九龙壁使这个名胜之地更为生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2.龙头渚。在马山西南。那里有一条长25米的山岗,远望如游龙,沉浮于碧波中。龙首、龙舌、龙颈、背脊、龙爪皆历历可见,形态逼真。

13.龙岗。在城中公园白水荡西侧。这是一座假山,南北纵横,蜿蜒如龙,象龙俯饮池水,岗上建有白塔。

14.龙凤亭。在蠢园南堤。六角,飞檐翘角,青瓦红柱。亭内十二根楞木上,雕有六十只金凤凰,每五只有一龙率领,中绘龙凤戏珠。

风景名胜中的命名,有的不是直接以龙为名,然而它的名字却隐喻着龙。

戊辰亭:在鼋头渚。辰者,龙也,因始建于戊辰年(1928)而得名。

隐辰:龙光洞前,有一圆形月洞门,上面有王能父的“隐辰”砖刻篆额。隐喻有龙隐在锡山中,点明龙光洞洞名的由来。

潜鱼:在蠢园洗耳泉有一小石桥,上题刻“潜鱼”。人们到这里细寻,鱼潜隐在哪里?细看方知桥下小溪若鱼形。鱼竟潜隐在水中,以喻意它一旦得机,将“跳龙门”也。

关于龙的诗篇

历代咏无锡山水名胜的诗篇中,将惠山胜景用龙作比喻的诗篇是很多的。

一是将惠山山形,比作为蜿蜒的苍龙。北宋苏轼有“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南宋杨万里有“惠山分明龙样活,玉脊琼腰百千折”;李孟昭有“惠山北来联翠峰,参差九叠腾苍龙”;冯善有“龙山屈曲巧蟠形,削玉群峰入杳冥”;周权有“惠山郁律九龙峰,磅礴大地包鸿蒙”;清邵涵初有“九龙蜿蜒凌碧霄,苍玉为脊琼为腰”;严我斯有“九龙之山环九峰,一峰一态如一龙,兴云出雨气磅磷,鳞甲欲动凌苍空”。

二是将清冽甘甜的“天下第二泉”比作龙吐出来的涎水。唐许浑有“两眼流泉清户牖,九龙飞雨洒栏干”;宋秦观有“九龙吐清泠,汩汩曾不绝”;明文徽明有“今来坐探龙头水,身在前番紫翠间”;邵长蘅有“山断九龙骨,池分陆羽泉”;陶振有“百尺老龙卧山足,口吐清泉声簇簇”;无锡状元孙继皋还把太湖的层层波浪比作龙,写有“天浮一鼋出,山挟万龙趋”。

三是游览、寓居于此的诗人将自己与龙山联系在一起。宋蒋重珍有“龙山、锡山两山云,出能为雨入为晴”;元倪瓒有“昔住九龙云雾中,泉边蜡屐遍行踪”;明王绂有“我昔九龙山下住,结庐正在云深中”;邵宝有“龙尾白云看不远,水心明月坐曾探”;韩友直有“坐断西神九龙脊,一庵竹花隐仙踪”。

还有将民间传说中的龙写进诗里的,如明吴寅有“鸿蒙初开九龙斗,天关崩摧地轴吼,尔时帝怒着九鞭,须臾九龙成九岫”。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