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耕地系统的健康安全与可持续利用关乎区域乃至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耕地保护由传统以数量质量保护为核心迈向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转型发展,耕地资源的多功能性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功能逐步向社会功能与生态功能转型,研究重心也由粮食生产向耕地生态可持续集约发展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耕地系统保护的意义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保护耕地系统可以保证足够的耕地面积和持续的粮食生产能力,从而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耕地保护的实效仍不容乐观。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也随之加快。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农业和生态空间之间的竞争关系愈发激烈,暴露出经济社会发展、粮食生产与耕地生态可持续性之间的内在矛盾。一方面,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引发了耕地资源的“再分配”,使得耕地重心由南向北转移。这一变化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强烈需求,以及南北地区在耕地资源分布上的差异。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普遍较高,耕地资源相对紧张,而北方地区则拥有较为丰富的耕地资源,因此成为耕地转移的主要方向。另一方面,经济发达地区的大量优质耕地被建设占用,导致耕地“非农化”趋势加剧。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土地需求不断增加,许多优质耕地被用于建设住宅、工厂等,使得耕地的质量下降,农业生产能力减弱。此外,耕地“非粮化”态势也在不断增强。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一些农民选择种植经济作物,而非粮食作物,导致耕地资源的错配。

耕地系统健康安全与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制约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如何提高耕地保护实效已成为贯彻耕地保护基本国策、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课题。

二、耕地系统保护理论内涵

系统保护(Systematic conversation)源于系统保护规划理念,旨在保证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供给、高效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注重对象的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和时序性。

耕地系统保护是在系统保护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考虑区域耕地利用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状况,采取“数量质量”刚性约束+“保护、建设、管护”弹性发展的保护模式,针对不同基础条件与利用程度的耕地系统进行差异化管理。有助于确定最适宜的耕地保护措施。

三、耕地系统保护路径探析

①耕地系统保护刚性约束

贯彻实施“藏粮于地”战略,耕地系统保护刚性约束的首要基础是保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强调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刚性任务,已经确定的耕地红线绝不能突破,已经划定的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绝不能随便占用,严格耕地规划、用途管制、分类保护,差异化农用地与耕地“粮、经、牧、渔、林”利用方式及优先序。

为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和健全粮食生产补偿机制,应将“提质改造和数量补充相结合的占补方式”调整完善为“以数量为基础、以产能为核心的占补新机制”以进一步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②土地整治生态转型

土地整治生态转型是基于传统土地整治,在目标、模式、方法等方面延伸。将景观格局分析、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等多领域方法与土地整治分区、道路沟渠布局等传统土地整治规划方法融合,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整治目标,以生态维护为原则,在尽可能减少生态扰动、生态破坏的前提下,通过地类调整,实施土地平整、田间道路、灌溉排水等工程,结合生物田坎设计、田间道生态路面及生物通道设计、沟渠生态护坡设计及人工湿地等工程措施,以在保证生态连通性及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实现耕地产能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促进规模化经营。

③半自然生境保护修复

半自然生境是自然要素与人工要素强烈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人与自然“共享空间”,其由农耕、畜牧或其他人类活动演化而来,以自然发展规律为核心,又依靠人类活动延续独特的结构、过程和功能,是反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态系统。耕地生态管理不仅要注重维护耕地本体健康,还需将耕地与地上地下、周边环境相勾连,从生命共同体的整体视角看待耕地资源结构、功能、性质变化过程。

半自然生境保护修复强调耕地景观中非耕地景观的维护和数量、质量的提升,侧重于耕地系统中生态景观格局连通,构筑多样化半自然生境景观镶嵌体,组合农田、村庄、道路等要素,形成农业空间多样化生态系统,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推动耕地系统生态环境改善。

④高自然价值耕地保护

高自然价值耕地是以实现自然资源本底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处于自然、半自然要素融合空间内,具有稳定产能与生态系统保护功能,尤其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异质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耕地。伴随着耕地集约化和规模化强度的增加,耕地生态系统受到了一定损伤,是否所有耕地都应追求产能提升与集约化改造值得商榷。

高自然价值耕地强调用地复合功能的挖掘与兼容,虽其普遍生产力不高,但对生态、社会的增值效益能够较好弥补其在规模化生产中经济收益上的不足。在我国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持续推进的背景下,不同地区应结合自身自然地理条件与区域发展特点进行选择性保护或建设,同时应在更大尺度上讨论具有差异性的耕地利用模式,以协调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全局与地方耕地利用实际。

总结

通过对耕地系统保护的理论内涵与路径的深入探析,我们不仅对其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还为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耕地作为地球上宝贵的自然资源,其保护不仅关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影响生态平衡与人类文明的延续。然而,本研究仍有诸多局限性,未来应进一步细化保护路径,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