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海岸带作为陆地、海洋的交互作用地带,往往是经济相对发达、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人口密集的区域,同时也是保护沿海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海岸带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显现,引发了海洋环境恶化、红树林消失等生态退化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海岸带生态保护及修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海岸带主要存在的生态问题

①垃圾和构筑物随意丢弃

随着城镇化、滨海工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生活垃圾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明显增加。由于环保意识不足、围海养殖泛滥等原因,大量垃圾和养殖废弃构筑物随意丢弃,极大地影响了海岸线的美观程度。此外,垃圾会对潮间带以及近海生物造成影响,降低近海生物的多样性,并且塑料等材质的垃圾难以降解,加剧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②近岸海域水质污染严重

由于城镇人口集聚带来大量生活污水,加上工业废水的排放,,临海产业的布局以及沿海养殖废水的排放,造成近岸海域水质逐渐恶化,超出了海域自净能力。海域水质污染对水生生物的生存造成直接威胁,赤潮等海洋生态灾害频发。

③海岸带的开发利用强度大

由于城镇用地、港口码头和临海工业等岸线开发利用活动的建设,破坏了原有岸线的自然形态,占用了潮间带和近岸海域,造成近岸滨海生态系统退化,生态功能严重受损。同时,过度捕捞、盗采等影响,导致生态多样性减少,沿海生态廊道不连贯。

二、修复海岸带生态的重要举措

①建立科学管理框架

海岸带生态修复要从根源出发,建立科学的修复机制。在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前开展充分的现场调研与资料收集,确定预期修复目标,制定科学规范且合理的管理和治理方法。其中,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提供了财务安全和资源,自下而上的模式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了直接参与机会。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时,应综合考虑多种模式的优势,结合待修复地区的实际情况,优化适应性管理方案的选择。

②重视“3条线”建设

首先,应严守生态红线,即海洋生态红线区占比不能少于28%;其次是自然岸线,即严守自然岸线保有率及其生态化;再者是陆地建筑物退缩线,即确保海岸线资源的公共化。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理念,着力推进产业结构、空间结构、能源结构和消费方式的转型升级,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和循环的经济发展体系以及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集约节约用海,以最少的海洋资源消耗,满足海岸带经济发展的需求。

③统筹陆海水环境整治

从陆地和海洋两方面统筹治理海洋水体污染、恢复海洋生物生存的正常水体基础环境是海岸带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内容之一。按照流域单元实行“流域—控制区—控制单元”三级分区体系,推行流域水环境精细化治理,严格控制陆域工业企业污染物、城镇生活污染物、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排放。推进绿色工业园区、城镇雨污分流工程建设,强化污水处理系统运营与监督,加强港口及船舶污染源管理,控制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

④优化治理管理技术

我国目前海岸带生态修复工作主要聚焦于岸线整治、滨海湿地修复和海域海岛修复三大类,涉及到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之间的联动,也与当地的生活、生产活动息息相关。因此,在管理技术层面,需要运用陆海统筹的思维,协调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双向关系,统筹规划设计“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完成从局部治理向区域综合治理之间的转化,兼顾各方的利益,平衡项目的投入、收益问题。

⑤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

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及时获取海岸带现状数据,对海岸带生态环境进行多因素、全覆盖和高频次监测,完善船舶、雷达、卫星和浮标等多种技术手段的立体化监测体系,全面提升海岸带生态环境基础保障能力。加快建设高水平的监测队伍,当海岸带出现污染排放、藻华、赤潮等突发性异常情况时,可以做到立即预警,及时追踪污染物来源,迅速采取措施,避免重大经济损失。

总结

海岸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也是生态类型多样、功能重要、系统脆弱的区域。通过海岸带的生境修复、形态恢复、基础设施改善及自然景观维护等,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系统健康、生态安全得到保障的高质量发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