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研学热潮的泡沫之下,有一则广告诱惑着无数焦虑的父母和孩子:只需6000元,您的孩子就能在清华或北大的校门口拥有一次难忘的研学经历。而事实上,这只不过是现代商业化研学团的一种营销噱头,一些人将教育的神圣外衣穿在了赤裸裸的利益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鲁迅曾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然而,当这条路被铺满了虚假的广告和夸张的宣传语时,走在上面的孩子和家长们,往往会迷失方向。

这些研学团商家,在清华和北大这两所名校的金字招牌下,看似提供了一条通往精英教育的捷径。他们的宣传册上满是笑容灿烂的孩子们在校园里快乐学习的照片,让人一时忘却了这仅仅是表面的繁华。

每年假期,北京的大街小巷都会被来自全国各地渴望上名校的孩子和他们焦虑的家长们填满。他们带着对于名校的憧憬和对未来的期待,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清华北大,希望能够从这里获得知识的光辉和成功的启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当现实的面纱被撕开,在某些被打上昂贵价格标签的研学团里,许多家长和孩子发现,他们所期望的深度学习和校园体验不过是一场幻影。6000元的投入换来的,可能只是在这两所名校门口匆匆忙忙的合影,以及一些稀松平常的旅游纪念品,甚至一张毫无价值的结业证书。

真正的教育不应该是一种生意,真正的研学更不应该只是一场花重金排队的游戏。清华和北大的大门对渴望学习的人们向来是敞开的,校园里的知识之光不会因为金钱的多少而改变光芒,那些真正的学习机会,实际上是免费提供给每一个渴望进步的学生。

在这个滚滚热潮之下,我们不禁要问: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商业化的研学团又将我们带向何方?有没有一条不那么商业化,却更加坚实和踏实的路,可以引导孩子们走向知识的殿堂,走向他们各自的梦想?

在这条被商业化染指的研学之路上,家长和孩子们似乎陷入了某种奇异的魔咒。一个个研学项目,就像是一面面镜子,折射出了社会对成功的渴求和对未来的焦虑。而在这背后,是一群打着教育旗号的商贩,他们将研学的意义扭曲,将知识的殿堂变成了营利的市场。

当下研学旅行出现各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研学旅行市场监管的“五个无”,即:无明确主管部门、无专业资质要求、无服务流程标准、无收费边界限制、无必要保障措施。家长们应该理性看待并参与研学项目。若遭遇虚假宣传或侵权行为,可向行政部门投诉或者向法院提起诉讼。

不可否认,真正的研学应当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思维的锻炼,一次对世界的认知。它不应该只是孩子们在名校大门前匆匆忙忙的留影,而应该是在校园里自由探索,与学者交流,感受学术氛围,从中获得灵感和力量。

假如我们换一种角度思考,为什么不直接带领孩子们走进大学,去图书馆阅读,去实验室参观,去讲座中学习?教育的真谛不在于所谓的“研学证书”,而在于知识的内化和思想的成长。

让我们来想象一下,一个没有了华丽包装的研学之旅会是怎样的。早晨,孩子们带着对知识的好奇,走进校园。他们不是为了在名牌大学门前拍照,而是为了聆听教授的讲座,在图书馆的书海中沉浮,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思想。

他们或许会在实验室的角落里,见证一个新发明的诞生;或许会在校园的小径上,与未来的学者邂逅;或许会在午后的阳光下,对着湖面的波光,有所感悟。这一切,都与金钱无关,却是真正的研学的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的研学之旅,或许不能立刻见到效果,它不像那些高价研学团那样能立即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一张张令人羡慕的照片。但它能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颗种子会慢慢发芽,最终长成参天的大树。

寒假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为目的地的高校研学游逐渐升温。两校都已推出延长开放时间、扩大开放范围、活化校园资源等举措,迎接寒假研学热潮,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参观北大”和“参观清华”免费预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多所北京高校也已宣布面向社会开放校园,游客可按规定通过预约、登记、刷身份证等形式入校参观。

真正的研学,需要的是理性的思考和正确的引导。家长们不妨放慢脚步,与孩子们一起走进图书馆,一起去博物馆,一起讨论看过的书和听过的演讲。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会学到比那些虚假的研学团更多、更深刻的东西。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研学不应该成为家长焦虑的来源,反而应该是释放压力、拥抱知识的途径。清华和北大的校园,还有无数名校,他们的真正价值,远远超过了研学团能提供的任何所谓的“高级体验”。

最终,我们需要反思,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研学又应该回归到哪里。或许,只有当我们放下对名牌的追逐,才能真正让孩子们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