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在艺术创作领域,人类竟然“输”给了机器!
由世界摄影组织(World Photography Organization)主办的索尼世界摄影奖(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摄影比赛之一。从2007年起举办至今,赛事覆盖内容广泛,不限制参赛器材种类和品牌,并设置了专业、业余、学生、青少年多个组别,因此非常受关注。
去年,超200000幅作品参加了比赛。经过评审,来自德国的摄影艺术家鲍里斯·埃尔达格森凭借作品《虚假记忆:电工》成为创意类奖项获得者。
但出乎预料的是,鲍里斯·埃尔达森却拒绝领奖。理由是——他的获奖作品是由AI生成的。
在接受采访时,鲍里斯·埃尔达森表示,他使用AI生成的图片参赛,就是为了测试比赛是否已经做好了应对人工智能的措施。
(颁奖礼上,埃尔达森拒绝接受奖项)
在埃尔达森看来,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摄影比赛应该改变规则。按照目前AI艺术的发展趋势,应该为人工智能生成的摄影作品创建一个新组别。
的确,如今AI在摄影圈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现在上网冲浪,也经常会看到一些满满科技与狠活的“摄影”作品。
最常见的,当属各种AI写真。有些小程序在让我们上传自己多角度的照片后,就可以得到自己各种风格的写真照片,大家玩得不亦乐乎,甚至一度因为访问人数过多,挤垮了这类小程序。
不少人在社交平台po出AI写真的成果,大呼海X体、天X蓝的地位即将被AI取代。
那么,未来AI真的会取代专业摄影师吗?
目前在业内,这一问题争议很大。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盘和林就认为,AI写真确有导致照相馆失业的可能,AI将冲击专业摄影,取代部分职能。
但更多人认为,对摄影师来说,AI并不是“末日宣言”。苏珊·斯特里普林是《美国摄影》杂志评选出的“世界十大婚礼摄影师”之一,她表示,AI简化了摄影的后期制作过程,并且带来更多实验性和创造性的功能。不过人工智能是一种辅助工具,不能取代摄影师的艺术创作。
不管两派怎么争论,有一点是是肯定的:AI融入摄影是无法逃避的大趋势。
这尤其是在移动影像上更为明显。目前各家手机厂商都在发力AI大模型,移动影像力作为手机竞争力的关键一环,无可避免会引入AI功能。
比如三星新推出的Galaxy S24,AI加持的全新超视觉夜拍功能,以及通过AI消除反光和阴影,获得更纯净的图片。
国内厂商在AI+影像上也做出了很多尝试,这方面走得比较靠前的是绿厂——上个月刚刚新发布的OPPO Find X7系列,是OPPO旗下首款AI手机,结合绿厂出品一贯强势的影像表现,这一系列在AI+影像上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惊喜呢?
先看硬件。OPPO Find X7 Ultra是全球首个双潜望配置手机,65mm人像焦段摄像头,以及135mm特写焦段的长焦摄像头将移动影像带入到全新高度,四主摄系统支持更多创作构图自由。
来看这组冰雪世界里的旅拍样张吧,在双潜望四摄加持下,皑皑雪山之下宁静小镇的全景能被记录,冰川峭壁之上攀岩而上的孤勇也能被定格。
同时,135mm焦段下又能帮我们轻松拍摄冰天雪地之下的人物肖像特写,不说头发丝了,头顶皮草帽的细微绒毛都分毫毕现,背景虚化水平又堪比单反。
在如此强悍的影像硬件基础上,AI功能的加入,也进一步让我们普通人有了轻松拍出更多好照片的能力。
出游难免会遇到人流,尤其像春节假期这种旅游旺季更是如此。怎么才能把照片中影响观感的路人、杂物都去掉?
曾经我们依靠的是PC端的PS软件,或者手机软件的手动抹除,费时费力且容易有bug,如今就可以交给AI——OPPO AI消除功能可以轻松拯救废片,比起以往其他厂商推出的同类功能,得益于全球搭载的首个70亿大模型,OPPO Find X7系列的AI消除功能抠图更精细、识别更准确、填充更智能。
你看,即使面对如此复杂的场景,它也能精准识别路人并且完整消除,再生成自然的填充画面,让照片看上去几乎没有破绽。
以往影像力再强悍的手机,在拍摄多人合影时也会有些力不从心。这涉及到同一画面中多个面孔的捕捉,之前很容易拍出部分人脸状态不错,但周遭其他人状态不佳的合影照片。
OPPO AI超清合影功能就是利用AI技术,在拍摄多人合影时,让每个人在镜头下都能获得生动清晰的成像效果,过年团圆照毫无压力,而且是前后摄像头都支持。
除了影像功能方面的提升,AI大模型的加入还让OPPO Find X7系列更聪明,更懂用户。
全新小布助手在AI加持下就可以实现和用户进行流畅无障碍的沟通,在简单给出文字信息之外,OPPO全新小布助手也支持AI画师功能,可以给根据我们的描述,给出风格不同、主题不同的绘画,满足我们的日常需求。
此外,它还支持演讲稿、策划案生成、短视频脚本创作、生日祝福等功能。简而言之,就是在AI大模型技术加持下,OPPO给我们在手机安排上了一个全能私人助理。
OPPO这次所示范的也是AI技术正确的打开方式:让AI技术充分融入硬件,给用户带来实打实的体验升级。
这样将AI大模型“工具化”的思路,也能给我们带来一点启发:
纵使技术的进步让人叹为观止,但它依旧定性为“工具”,而真正的艺术是需要洞察力和想象,这些都是目前AI所不具备的。只要具备这一AI不具备的素质,那么许多相关从业者就永远不会“失业”。
归根到底,AI是工具,而不是创作者本身。AI的核心应用场景,应该是为创作者赋能,包括创意参考工具或沟通简化工具,以减少创作者的重复性劳动,从而更专注于创作本身。由AI所推动的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或许也能帮助人类创造出更具前瞻性和创新性的作品。
AI的出现是挑战,也是机遇。拥抱趋势,勇立潮头,和新技术一起去寻找更多创作可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