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在做一些大类资产配置的研究和科普,刚好今天给我的问题是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下面从大类资产配置的角度来解答一下。

因为现金持有成本这个问题在经典的西方经济学上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回答了,因此从理论上看现金持有成本,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机会成本。即不能投资于金融市场造成收益率下降的机会成本。这是持有现金最大的成本。

②管理成本。即管理现金账户的成本。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主要是时间成本,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包括人工成本及可能有的管理费。

③短缺成本。即持有现金不能满足突发需要产生的成本。包括:临时向亲友或机构拆借的成本,以及不能及时支付可能带来的声誉或者其他潜在损失。

那什么是不能投资于金融市场的机会成本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持有现金一般会选择货币基金作为工具,但是货币基金单日的收益是比较低的,按照年化收益1.5%来算,每天大概每天的收益率是万分之零点四。如果没有流动性的需求,就可以投资在一些比较长期限的其他低风险的品种上面。比如目前市面上的一些其他低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按季度或者按年度投资的话,年化收益率大致在3.2%-3.5%左右。

两者对比一下,为了持有现金、保证流动性的要求,投资于货币基金的部分,年化收益率相对下降了1.7%-2%。这种因为持有现金要求,而不能投资于其他相对更高收益的品种,这就是机会成本。

显然,机会成本和现金持有量是正相关的,也就是现金持有的越多,机会成本越高。

那么,是不是现金持有量越少,机会成本越低就越好呢?显然也不是。因为现金持有量越少,出现现金短缺的可能性就越大,特别是出现一些应急开支的时候,现金不能满足支付的需要,就只能想办法去借。这里面可能就要付出一些额外的成本,包括人情的成本或者是利息。而我们都知道,现在向金融机构借钱,虽然借的时候很容易,但利息可是真不低,远远比货币基金理财的利率要高多了。

那么再考虑到管理成本基本上不会随着现金持有量增加而显著改变后,实际上最佳的现金持有量就是寻找一个机会成本和短缺成本平衡的最优点,使得现金持有量的总成本最低。

换句话说,就是不高也不低的现金持有量,使得机会成本和短缺成本加起来最少。通常这意味着现金持有量能够很好地应付日常开支,并适当留有应付突发支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