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去一年,医药大健康产业充满挑战与机遇。医疗反腐席卷行业、医疗刚性需求凸显,医保控费、带量采购呈现常态化、长期化趋势,中国创新药出海迎来大爆发……大破大立之后,医药大健康产业回归基本逻辑。

有业内人士指出,过去三年,是近二十年A股历史上唯一一次连续三年医药指数三连跌。当前阶段,从估值、调整深度、时间长度、产业进展都进入了新的周期。

作为医疗行业内外双重长期增量出现带来的大年起点,医疗领域的寒冰似乎正在解冻。

良医财经发现,近期发布季度/年度财报的医疗项目,不少都实现了盈利,其中,首个季度盈利项目不在少数。

据不完全统计,包括诺辉健康、智云健康、心脉医疗、翔宇医疗、业聚医疗、拱东医疗、爱朋医疗、迈得医疗、乐心医疗、鱼跃医疗、百花医药在内,数十家医疗企业纷纷宣告业绩盈喜。

凛冬已至,医疗的春天不会太远。

‍⚕️ 主笔/青黛

✂️ 文章架构师/ 立立

出品/ 良医财经

01

医疗器械:

国产化大潮下,集体迈入盈利期

代表企业:心脉医疗、翔宇医疗

翻遍近期业绩预告的项目,实现盈利较为显著的就是医疗器械领域。最近,公布财报的心脉医疗、翔宇医疗、业聚医疗、拱东医疗在内的医疗器械领域项目纷纷实现盈利。

过去,医疗器械领域的投资并不被投资人特别看好,原因在于,器械市场的天花板较低,且入行门槛不高。部分创业者拿到一种器械需求,然后进行产品的生产研发并下线销售。这一环节中,风险点在于对市场需求的把控、产品技术的迭代、以及单一产品的风险。

不过,近几年,越来越多高端手术机器人项目快速发展,其背后的关键原因就在于国产替代的大风潮。

在这一背景之下,不少项目的技术含量逐步提高,通过较低的成本优势,替代了原本占据细分赛道的国外高价产品,从而实现了自身的飞跃。

如翔宇医疗,这家成立于2002年的企业,研制出第一台牵引床后,专注于卡脖子技术,翔宇为了解决传统液电式、电磁式聚焦冲击波存在的焦点过大、治疗头易发烫、手柄寿命短、工作噪声大等诸多不足,研发了“压电冲击波设备及其控制方法、装置”发明专利,让公司的压电式聚焦冲击波治疗仪突破传统聚焦式冲击波的技术瓶颈,成功提升了准确度,大大延长了寿命,降低了机器噪声,避免了探头发烫,填补了国内该类技术的空白。

刚刚发布的财报预测显示,过去一年,翔宇初步测算数据预计为7.3亿元-7.5亿元,相较2022年的4.89亿元,增长49.43%-53.52%;归母净利润预计为2.2亿元-2.4亿元,相较2022年的1.25亿元,大幅增长75.34%-91.28%。

除了国产替代大潮,出海也成为项目盈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心脉医疗为例,日前,心脉医疗发布业绩预告,预计 2023 年全年归属净利润盈利 4.75 亿元至 4.92 亿元,同比上年增 33% 至 38%。

心脉医疗主要从事主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为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术中支架类、球囊类、支架类。截至目前,心脉医疗产品已进入全国约1900家医院,主动脉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连续多年排名国产品牌第一。

如今,在市场波动之下实现业绩增长,与其出海节奏有关。

过去一年,心脉新产品Talos 直管型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及Fontus 分支型术中支架系统累计入院超过300家,累计植入量超过3200例,Reewarm PTX药物球囊扩张导管(0.035"系列)2023年四季度开始入院。

更值得一提的是,心脉不断加大海外市场推广力度,2023年海外销售收入增长同比超过50%,在公司收入占比中进一步提升。Castor 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及输送系统已在全球16个国家进入临床应用,Hercules LowProfile直管型覆膜支架及输送系统已在全球21个国家进入临床应用,Minos 腹主动脉覆膜支架及输送系统已在全球19个国家进入临床应用,Hercules 球囊扩张导管已在全球8个国家进入临床应用。

再如心脏电生理和介入医疗器械企业惠泰医疗,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将达5.1亿元至5.65亿元,同比增加42.45%到57.81%。其表示,除通过研发持续优化、升级产品外,公司还持续开展各类市场营销活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2023年各产品线较上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惠泰医疗在最近一次公司回复投资者调研时称,去年第三季度,公司海外业务增长超过90%。海外业务占公司当季度整体营收的16%左右。

这足以说明,出海对医疗项目的重要性。

02

医药/疫苗/生物制品研发:

出海、并购成为主旋律

代表企业:康泰生物、卫光生物

2023年,原创药领域可谓冰与火之歌,火的是,那些有价值的项目被一二级市场所追捧,随着出海战略的成功,部分药企收获了多年研发的回报。冰的是,医药集采、医药反腐等事件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使得项目短期内毛利下降,股价暴跌。

但从好的方向看,深耕研发的医药项目,价值永远不会被低估。逾90家A股上市医药企业发布2023年业绩预告,“预喜”成为主基调。

Wind数据显示,在已披露业绩预告的90余家医药企业中,有超过60家归母净利润预计同比实现正增长,占比近七成;12家预计实现扭亏。

从内层原因看,这类项目大多分为两类:

第一类、药品研发进入市场,销售情况利好;

从盈利维度看,疫苗企业康泰生物表现最佳。

1月9日晚间康泰生物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3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5亿元~9.5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过去一年,康泰生物常规疫苗总体销售收入较上年同比增长不低于16%。不仅仅是销量上涨,近期,康泰生物的双载体13价肺炎疫苗更获海外订单。

第二类、产品出海战略成功。

去年,原创药出海成为药企的必备选项。得益于出海的成功,不少药企业绩也实现猛增。

东吴证券研报显示,2023年,国产新药超过5亿美元的海外授权已经多达25项。通过海外授权,一方面国产创新药的商业天花板进一步打开,另一方面也表明国产创新药研发质量不断提高,国产创新药的价值被跨国药企充分认可。

创新药出海潮来势汹汹。

比如科伦药业表示子公司科伦博泰生物就创新研发项目与默沙东(MERCKSHARP&DOHMELLC.)达成合作协议以及有偿独家许可,确认收入增加,同比减亏。公司预计2023年实现归母净利润23.5亿元至25.5亿元,同比增长37.82%至49.55%。

谈及出海,去年最震撼的一笔生意来自恒瑞。

去年10月份,恒瑞宣布,与德国默克公司就其自主研发的PARP1抑制剂HRS-1167达成独家许可协议,这是恒瑞医药首次与全球大型跨国企业达成战略合作。

良医财经获悉,根据协议条款,恒瑞将获得1.6亿欧元的首付款、高至9000万欧元的技术转移费和行权费,以及研发里程碑付款、销售里程碑付款——以上潜在的付款总额可能高达14亿欧元。

虽然截至发稿,恒瑞尚未公布去年第四季度财报情况,但谈下这笔订单,恒瑞的业绩大概率不会错。

除了医药和疫苗项目,生物制品研发项目同样表现亮眼,比如血制品赛道。

日前,血制品龙头上海莱士公告称,海尔集团拟溢价17.6%,耗资125亿元收购基立福持有的上海莱士20%股份,加上表决权委托,海尔集团将成为上市公司新实际控制人。

上海莱士易主并非孤例。近年,血制品行业风起云涌,并购整合高潮迭起。2021年以来,行业龙头几乎都发生过易主,典型如华润集团控股博雅生物、天坛生物收购西安回天、国药集团入主卫光生物,以及陕西省国资委获得派林生物控股权等。

血制品行业并购竞争是高行政壁垒和高技术含量的资源性行业,资本想要进入只能通过并购。而从全球血制品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行业进一步集中是我国血制品行业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在这一板块,卫光生物表现亮眼。

卫光生物表示,血液制品总体需求较好,公司相关血液制品订单充足,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实现较好增长,预计2023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99亿元至2.48亿元,同比增长69%至111%。

此外,生物制品相关细分领域的百克生物、九强生物、特宝生物等也均预计去年营收、净利双增。

03

医美/生物材料赛道:

业绩抬头,进入高增长时代

代表企业:昊海生科、爱美客

除了医疗器械和医药赛道之外,医美赛道同样展示了较强的弹性。事实上,过去几年疫情背景下,线下消费场景遭严重打击,由于医美是非常依赖于线下的消费场所,行业增速出现波折。

从产业链看,不仅线下美容机构发展受阻,向上游原材料看,因下游需求疲软,医美相关的生物材料研发企业同样营收受阻。

随着疫情利空消散,消费级美容产品需求重新回归大众视野。与此同时,各项法规不断出台,包括《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征求意见稿)》、《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等等,行业监管趋严,也加速行业正规化发展。

线下人流复苏,整个医美赛道正逐渐重回高增长。疫情期间被迫延期的部分医美需求,比如隐形矫治、光子嫩肤等等,迎来阶段性回补,这主要是因为医美的粘性较高,属于成瘾性消费,需求只会递延、不会消失。

比如爱美客。

此前,爱美客发布业绩预告,2023年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8.10-19.00亿元(+43%~+50%),扣非归母净利润17.82-18.72亿元(+49%~+56%),预计非经常性损益对公司净利润影响约2800万元,主要来自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及政府补助。单Q4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3.92-4.82亿元(+44%~+78%),保持高增。

为寻求突破,近两年,爱美客不断扩充产品线,从胶原蛋白、肉毒素、光电抗衰仪器等领域都有布局。2020年,爱美客推出了针对黑眼圈治疗的嗨体熊猫针,据海通国际研报,2022年,嗨体熊猫针在爱美客嗨体类产品中占比达35%左右。除了嗨体熊猫针外,2021年下半年,爱美客推出了新凝胶类注射产品“濡白天使”。有市场观点认为,这是接替嗨体打造的第二张“王牌”。2022年至2023年上半年,凝胶类注射产品的营收增速分别达到了65.61%、139.00%。

与爱美客一样,同样注重研发、多元化发展的昊海生科也发布了财报预告,预计2023年年度净利润为4亿元至4.3亿元,同比增长121.64%至138.27%。

过去很长时间,市场一直将昊海生科视为眼科赛道,但为了追求多元化发展,昊海生科在医美板块不断发力。2012年昊海生科着手布局医美产业链,早期以代理进口产品为主,直到自主研发第一代玻尿酸产品“海薇”的诞生,公司接二连三又推出了“姣兰”、“海魅”两代玻尿酸产品,依次对焦低端、中端和高端三个阶层,完成了功能差异、定位互补的玻尿酸市场布局。

2023年上半年,以玻尿酸为主的医疗美容与创面护理产品收入占比(37.03%)也首次超过眼科产品(36.7%),成为公司营收最高的板块。

除了通过产品多元化实现业绩增长之外,还有一些医疗项目通过资本并购补齐自身的业务条线。根据朗姿股份发布的财报预告显示,2023年其归母净利润预计增长836%-1070%,医美业务表现较好。具体到医美业务看,朗姿股份2023年收购了武汉五洲整形外科医院有限公司90%股权、武汉韩辰医疗美容医院有限公司70%股权。武汉五洲、武汉韩辰2023年的净利润业绩承诺分别为1710万元和907万元,最终实际完成的净利润预计分别为1743.4万元和990.1万元,均完成了2023年的业绩承诺。此外昆明韩辰为公司2022年9月收购75%股权的医美机构,2023年预计实现的净利润为1638.72万元,同样完成了2023年的业绩承诺。

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项目是华东医药。

1月31日华东医药发布2023年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3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12亿元-28.62亿元,同比增长12.5%-14.5%。

值得一提的是,其医美整体业务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势头,营业收入创历史最好水平,国内外业务均实现较好盈利,对公司整体业绩带来积极贡献。在2023年前三季度保持稳健增长的基础上,第四季度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同比增长20%-30%。

去年7月,华东医药的利拉鲁肽注射液(商品名利鲁平)获批减重适应症,这是国内第一款获批的GLP-1类减肥药。

华东医药公告披露,利拉鲁肽注射液的原研企业为丹麦诺和诺德公司,其糖尿病适应症于2011年在中国批准;肥胖或超重适应症尚未在国内获批。

也就是说,利鲁平作为减肥药在国内上市甚至比原研药还要早,那么在市场中就具备先发竞争优势。据诺和诺德公司2022年年报,适用于肥胖或超重适应症的利拉鲁肽注射液2022年的全球销售额总计为106.76亿丹麦克朗(约为人民币106.81亿元)。而华东医药表示,近年来我国肥胖患者数量显著增加,有超过50%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

显然在如此巨大的市场潜力面前,华东医药的利拉鲁肽注射液已经走在了国内企业的第一梯队。

04

良医财经的思考

有一款拳头产品还不够、有多个产品才能放心赢

无论是医疗器械项目、医药企业、还是医美项目,能够实现营收上涨的,大多数有两个共同原因:

其一、有拳头项目——突破性技术;

其二、有丰富的产品管线——持续的研发能力。

这两大原因背后,有一个相关性,就是不断的技术创新。除了技术之外,医疗项目想要不断突破瓶颈,就需要找到更大的市场、更多的市场。要完成这一目标,要么出海、要么多管线产品。

大浪淘沙,被拍在岸边的都是裸泳者,只有那些身经百战的,拥有核心研发能力的医疗项目,方能长久的走下去。

2024年,医疗行业仍将是投资人们重点布局的赛道之一,在更加收紧的资金面之下,唯有真金不怕火炼,唯有创新方能长久。

至于大A和大港的流动性,咳咳咳,不提也罢,好好搞业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