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有幸明天将参加府城遗址的揭幕仪式,听闻春节府城遗址就开放,这心情还是有些期待的。

今年年初,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实施中山公园及其文物保护整体提升项目,推进府城遗址考古工作,擦亮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选址桥西

从大的地理范围上看,惠州城选址于东江之中游,且位于东江与其最大的一条支流西枝江的汇交处,扼东江流域水陆交通之咽喉,物资易于在此集散而形成经济中心,在此建城立邑可以在军事上控制东江局势,在此设立州治亦有利于统治。因此,惠州城址的地理位置是它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的有利条件。

东江与西枝江汇流处分为三区,即现桥东、桥西和江北。而隋代的循州治设于今桥西梌木山 ( 今中山纪念堂附近 ) 之阜,后来州城均沿建于桥西,因桥西的地理环境有如下特点:

(1)四面环水,靠城无旷野,可以避免敌人骑兵的突然袭击,军事上易守难攻。

(2)有方山、印山、梌木山、银岗岭等处地势较高,利于军事防御,且因桥西地势低,易受洪水袭击,这几处山岗可供避水之需。

(3)地面高度比其余二区相对高些,对防洪较有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惠州府城航拍

如上图所示,这里就是府城所在的地理位置,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公园。

惠州府城的城池建设,宋以前无考,入宋后惠州有城墙但甚窄小。

宋代惠州府城复原图 宋代惠州府城复原图

宋时府城的位置大抵东北临江,西南止于今步行街国庆路与五四路,濒临西湖,城内辟有通衢,交叉状如十字(即今城区中山东、南、西、北四路)。

就在东坡纪念馆新馆,有一个宋代惠州府城的复原图。大致还原了,宋代惠州府城的大概样子。可以看到,最初的城门仅有四个。

东坡甚爱惠州荔枝,写下的《食荔支二首》更是不少人耳熟能详的名作。根据“罗浮山下四时春”一句,很多人以为东坡品尝的是罗浮山的荔枝,但实际上东坡品尝的荔枝产自惠州西湖附近的梌山,该处今天位于惠州西湖附近的中山公园,是隋代以来历朝惠州府署的所在地。当时,知州詹范邀请东坡到梌山的太守东堂饮酒品荔,东坡赏啖之余,便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明代惠州府衙图

明洪武年间,惠州知府万迪与守御千户朱永率军民开始扩城,历经19年建成,一共七座城门,自此奠定了明、清两朝数百年惠州府城的规模和格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府城魅力复兴计划

惠州于2013年初核定了市级第一批历史建筑,惠城区有97处,其中处于“惠州第一公园”中山公园——梌山范围内的有10处,即中山纪念堂、仲恺纪念碑、望野亭、东征遗址、桥子头明代牌坊、文笔塔、明清城墙、鼎臣亭、梌山书院旧址、小东门古渡头。

实际上,梌山的文物远不止此。前些年,惠州著名画家黄澄钦根据史料和记忆,饱蘸墨迹,画出《惠州市中山公园历朝文物示意图》,梌山之上,从隋代到民国,现存或废圮历史建筑24处,跃然纸上。有惠州文史学者感慨,梌山区域是惠州历史文物聚宝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几乎涵盖了自隋至民国的各个朝代,构成一幅层次分明的历史画卷,写就一部形象的惠州简明史。

与梌山历史建筑交相辉映的,是梌山的历代大事和名人轶事。“此山曾住玉堂仙”,他们为惠州留下了珍贵的人文遗产,重叠的历史事件和累积的名人脚印,演变成为梌山年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府城遗址景点

中山纪念堂

梌山的中山纪念堂

惠州市中山纪念堂位于惠州市惠城区中山公园。2007年重新修缮。1978年7月被公布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派员到惠州,先后组织发动反清的三洲田起义和七女湖起义。20世纪20年代多次率联军讨伐盘踞广东的陈炯明叛军,先后6次亲赴惠州前线指挥战斗。为纪念孙中山,1928年惠州第一公园改为“中山公园”。1937年在公园内建中山纪念堂。中山公园南面呈十字交叉的两条街道(路)名,分别改为中山东、西路,中山南、北路。2007年重新修缮。1978年7月被公布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隋井

约830年前,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任广东提举常平时,巡按至惠州,写下了一首颇为有名的诗歌《咏西湖》:“左瞰丰湖右瞰江,三山出没水中央。山山寺寺楼楼月,清煞东坡锦绣肠。”“三山”指的是梌山、关山(今市第十一小学西侧,亦称南山)和方山(今环城西丽日购物广场后),而梌山最著名,位居三山之首。

《畿辅通志》谓:此山“旧多梌木,故名。”山坐北向南,“东西二江汇其东,丰鳄二湖潴其西”,“山南部平衍,其北枕江峭立,郡城环于下”,是惠州古城与西湖、府城(今桥西)与县城(今桥东)、江南与江北的一个关联点,自古被称为惠州的风水宝地。

20世纪80年代,在梌山西侧,南北长100米的地下,考古学者发现了大批隋唐年间的筒瓦、板瓦和陶罐残片等,正是隋唐朝代的生活遗址。这是目前在梌山发现的较早的人类生活遗址。

梌山真正进入惠州历史进程,并占据重要位置,始于惠州建城。

公元590年,隋文帝派使节王景巡抚岭南,确定在整个广东地区设立广州和循州(后称惠州)两个总管府。循州总管府设在梌山,镇立岭东,成为粤东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素称“岭东雄郡”。

一年后,官署建成,并在门前不远处凿了一口水井,称“梌井”,也称“隋井”,专供官府使用。据张友仁《惠州西湖志》记载:井为“隋建府治所凿”,“其古盖亚于赵佗井”,是惠州城区历史最悠久的人文古迹,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民国时期梌山一带的民居

野吏亭

自591年隋置总管府至清末府衙被毁,约1400年间,梌山成为惠州城内最重要的山。一座小山渐渐聚集着越来越多的历史建筑和遗址,显现其在惠州历史版图中的独特地位。同样引人注目的是,数不清的历史名人均在梌山活动过。

北宋年间,惠州迎来了两位谥号“文惠”的陈姓太守——陈尧佐和陈偁,均留下让人传颂的善政。若按山水关系区分这两位陈太守,陈偁治理西湖有功,陈公堤为证,而陈尧佐点化梌山有功,流芳至今。

宋咸平二年(999),四川阆中人陈尧佐从潮州通判位置上移典惠州,建野吏亭位于梌山东北隅。“宋陈文惠公尧佐,以太常丞出守惠州,作亭于署之东偏,榜曰野吏,公余登亭凭眺,以寄怆怀。”(吴骞《野吏亭记》)后来,陈尧佐执宰朝政,“时至接宾翘馆,论及奇胜,必以惠州野吏亭为称”(黄仲通《野吏亭诗碑》),并作诗云:“罗浮山下郡,楼阁枕沧溟。谁得闲中意,清风野吏亭。”可见,陈尧佐对惠州野吏亭情有独钟。

此亭历代修葺不断,宋至和元年(1054),知州黄仲通撰文作诗记述陈尧佐的“三章首辅诗”,请进士黄岳书丹入石立于亭上,此即所谓“黄碑”,被张友仁称为惠州“所存金石之最古者”。稍后,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知州方子容重修此亭,请时寓惠州的大文豪东坡作记并榜书亭名,后人称为“苏榜”,与黄碑齐名,成当年梌山镇山之宝。清代惠州诗人江逢辰诗谓“黄碑苏榜动流连”,就是指此。至于此后历代名人雅士对上述亭堂及苏迹的吟咏,包括题记、诗词、联语等,存录于方志之中的也就更多了。此亭毁于抗日战争时期。据闻,“黄碑”至今存放惠州博物馆仓库,未能将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公之于众。

苏东坡的诗

宋代梌山东南麓的合江渡,位于惠州府城小东门外,是惠州对外交通的重要水路枢纽,也是官员往来和吏民进出的主要通道。这个渡口见证了众多历史人物的足迹,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

绍圣元年(1094)十月二日,苏东坡乘船抵达惠州,在合江渡上岸。他在惠州度过了大约两年七个月的时间,其中一年多居住在梌山。合江楼,位于梌山东南,曾是专门接待最高财政机构官员的宾馆。苏东坡谪居惠州时,州守詹范以特殊礼遇相待,使他得以在此居住并创作。他写下了许多赞美惠州风光和人情世故的诗文,其中《十月二日初到惠州》便是他在惠州的第一首诗。

宋绍圣三年(1096)夏,知州詹范邀请苏东坡到太守东堂品尝荔枝,并欣赏“将军树”的壮观。苏东坡诗兴大发,即席创作了多首描绘荔枝和惠州风光的诗篇,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成为了惠州荔枝乃至惠州的著名广告语。

然而,好景不长,宋绍圣四年(1097)四月十九日,苏东坡再次被贬至儋州,再次在合江渡登舟离去。这个渡口不仅见证了苏东坡的荣辱兴衰,也见证了宋代宦游惠州的著名诗人唐庚、杨万里、刘克庄等的人生驿站。他们在这里阅尽人间沧桑,留下了无数珍贵的诗文和故事。合江渡和梌山,成为了惠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合江渡头遗址

鼎臣亭 鼎臣亭

鼎臣亭为两层楼亭,中西结合,造型典雅,具有典型的岭南民国风格,至今整体基本保持完好。民国二十三年(1934),(徐姓)族人徐景棠、徐兆松等,以族谱载宋初其祖徐铉(字鼎臣)夫妇骸骨由江西移葬于此,特为建亭。这个建于民国的亭子,与其说是血脉的延续,毋宁说是精神的延续。

忆雪楼与代泛亭

自宋至清,惠州历任知州、知府的官员众多,但被誉为“风流贤太守”的却寥寥无几,清代王煐便是其中之一。康熙二十八年(1689),王煐出任惠州知府,当时惠州刚刚结束战乱,各项事业亟待复兴。他非常重视教化安民,并以兴办教育和整治湖山为重要任务。王煐深信山水有助于人文繁荣,因此他购买了土地重建丰湖书院,供惠郡十属士子讲学习诵,并修建亭榭台沼,为民众提供休闲场所。

王煐对府治所在地梌山的建设尤为关注,其中最好的例子便是他构筑的忆雪楼。这座楼位于旧府治东,即梌山衙门靠东附近。在府署视事厅东北角有一棵古树,王煐便以这棵树为中心,建造了轩和楼。在公务之余,他常登楼北望,遥想燕山积雪,思念远在天津宝坻的双亲。因未能亲自侍奉双亲而深感内疚,故将楼命名为忆雪楼,以此寄托孝思,并以身作则,弘扬孝义,淳化一方风俗。

谈及忆雪楼,不得不提及代泛亭。这座亭子位于梌山西冈,府治右侧,是王煐所建。亭子形似船只,建于废墟之上。王煐礼贤下士,广结善缘,因此当年著名的“岭南三大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以及惠州本地的文化名流如龚章、叶适等,都是代泛亭和忆雪楼的座上客。他们在此举行诗酒文宴,盛况空前,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和传诵至今的故事。

周恩来的演说

在辛亥革命的枪炮声中,清廷土崩瓦解。民国时期,梌山更加热闹和热血沸腾了。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广东海丰人陈炯明赴东江组织民军起义,建立循军,首次攻破了“惠州天堑”朝京门,光复惠州,随后惠州所属各县也陆续光复。

1925年2月1日,广东革命政府开始了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炯明。这次东征的主力是黄埔军校学生军和粤军。粤军总司令许崇智任东征军总司令,蒋介石兼任东征军参谋长,周恩来兼任东征军的政治部主任。当时在粤军二师任参谋长的叶剑英奉命投入了东征之战。这次东征在中国共产党全力支持下不仅把战斗进行到底,并且攻下了淡水城,奠立了第一次东征胜利的基础。10月14日,东征军在省港罢工工人、东江农民的配合下攻占惠州,在朝京门前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并最终攻下了惠州城。

史料记载,1925年10月16日,东征军在梌山之上的惠州第一公园举行了“攻城阵亡将士追悼大会”。追悼大会由蒋介石担任主祭,周恩来发表演说。周恩来激昂地说:“孙中山先生的愿望,第一是统一广东,第二是统一中国,第三是打倒帝国主义。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不是我们第1军3个师的部队就够了,而必须全中国的军队,都化为革命军。”

而为了纪念孙中山在惠州留下的革命精神,1928年,惠州第一公园改为中山公园,它的旁边,仲恺纪念碑也竖立起来。在攻城战场遗址上,由黄埔军官学校立下的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盎然矗立。

梌山的民国断代史,就这样与几位重量级人物,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四大重点

1.一核:惠州城市原点

结合考古遗址挖掘,保护遗产安全;塑造多样、包容、展示城市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记忆的场所。

2.二带:府城墙滨江风光带

沿城墙遗址范围形成遗址展示、文化休闲、观景游憩于一体的带状景观空间。

3.一轴:府城传统轴心(中山北路)

将十字街、府衙遗址、中山纪念堂等重要文物、历史要素空间串联,形成展示城市历史发展历程的轴线。

4.成网:府城文化多场景营建

场景一:梌山书院

场景二:出版社、区图书馆、体育馆

场景三:惠州府学宫、老惠阳县政府旧址、广东陆路提督府、南庐

场景四:惠州工会农会

场景五:北门直街历史建筑、苗屋

场景六:朝京门、康帝国际酒店

当然,这个仅仅只是惠州府城的冰山一角,真正的惠州府城其实范围包括了,东到滨江西路、环城东路到南门路一带,环城西路合围。内含九街十八巷、上下鹅湖,以及周边的子西岭(今紫西岭)、南坛、北坛、钟楼、更楼、文笔塔等等。

更多有关惠州府城遗址公园信息等明天笔者到现场考察过后,再详细跟大家分享,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