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优秀绘画大师的作品,我们常常看到在相关文章中,都是穷尽赞美之词。给人的印象是伟大艺术家们的作品都是完美无缺,无可挑剔的。这种绘画评论沿用了炒作的风格手法,对提高读者艺术鉴赏及绘画水平、产生不了什么积极作用。在满载盛誉的作品前,使用怎样的方式去赞美、都显得脆弱无力。不如踏踏实实做点学问,去探究一下埋藏于作品深层的神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一.李进.庐山

图二.伟人为照片题诗

图二是伟人特为图一照片题写的诗: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镇定,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诗(包括书法)和照片都被收录在六十年代出版的《毛主席诗词选》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三.邮票

图三图四是中国邮政发行过的邮票《无限风光在险峰》。图三这张邮票某种程度与原作(图一)照片还是高度契合的。不同的是邮票根据需要对比例进行了调整,并给原作纯黑的剪影山体、提高了明度增加了细节。

这张照片(图一)拍照的是庐山升仙台,封顶的亭子为御碑亭。上面并没有仙人洞,仙人洞在此峰的对面,不过这也是仙人洞景区的一部分。

图四.邮票

图五,坐在伟人身边的就是(图一)照片拍照者李进。她拍照的这张照片可以说影响非常之深远~照片景色触发了伟人诗兴,从而给我们留下了不朽名句“无限风光在险峰”!它既是诗的一部分,也是最多被引用的一句话。有几个人不熟悉这既有诗情画意又富含哲理的句子呢?以“无限风光在险峰”为题的绘画作品也是数不胜数!

图五.照片

图六,潘天寿先生这幅作品、就是众多以“无限风光在险峰”为题绘画作品中的一幅,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这是一巨幅指墨作品,高3.6米、宽1.5米,用手指头完成这么大尺寸的作品、是很具挑战性的。这幅作品曾拍出近三亿元的天价。

潘天寿先生这幅图的细部笔(指)墨是非常精彩的,这里无需过多赞美, 本文只对他的睿智和高超的平稳技巧发表一点不成熟的见解。

潘天寿先生此图不知是否受到过照片(图一)的影响,也不知受到的影响有多大,但这是我见过同类题材作品中最符合照片特点的。此图右峰峭壁及横出的老松占去画面很大面积为前(近)景,惋惜没给左侧本应是主峰的山头留出足够空间,使它显得有点憋屈。更要命的是两峰有一定相似度,左右两峰高度又相差不多。由于两峰从左向右的斜度太一致,形成了一条贯穿两峰左高右低的(虚)线,让人感觉重心不稳,视觉舒适度不够好,主次也不分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六.潘天寿.无限风光在险峰

这里提供两种改善方案供大家探讨:1、适当把左侧山峰加高加宽,再让它的山势向右倾、然后“压”住一些右测山峰,这样会不会某种程度扭转局势呢?2、大力压缩右峰及松树在画面中的占比,同样加宽加高左侧山峰并使其适当右倾。让它成为既有势又突出的主峰,这样是否会更好呢?

下面咱们看看潘天寿先生在作品定格后是如何进行补救的。

图七.潘天寿

潘天寿先生画完此图之后肯定是发觉了问题的。请看右侧偏下的位置有几行字,那一定是作品完成后第一留下的。再请看,左侧山顶右上方也有一个题跋,这两行字写在这儿可是大有学问的~在“物理”上它补偿了主峰高度不足的缺陷,心理及画理上、它起到往上提拔山峰的作用。总之,这个操作有效的稳定平稳了画面!

图七仅供观赏。学国画,关注我,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