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各项政策如何在基层落地?为什么很多政策看起来很好实际执行却一塌糊涂?为什么基层公务员又忙又累?这是很多人共同的疑惑。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华,长期从事基层治理和农村研究。他的《县乡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被称为“了解基层的教科书”。

杨华对谈网易新闻《直呼内行》,介绍基层的工作现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华,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农村阶层分化、农民自杀与县乡治理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县乡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

网易新闻《直呼内行》:很多基层公务员说自己又忙又累,为什么基层公务员这么累?

杨华:国家重视的事情越来越多了,中央重视的事情越来越多了,就使得整个基层工作越来越多。

乡镇是一种中心工作体系,也就是一种运动式的治理体系,做这样的工作要调动全乡镇力量,成立相关的工作组。过去它的常规工作相对比较少,比如说民政的工作、社保的、医保的等工作,可以集中在某一时段把工作做完。重要的事情也是阶段性发生的,比说征收农业税、收粮派款,一年也就收两次,计划生育以前也是中心工作,一般一年四次集中整治。

现在的问题是乡镇常规的工作越来越多了,中心工作也越来越多了。常规工作增多了,积累就会比较多,所以它隔三差五就会有整治,使得乡镇干部看起来都非常忙碌,工作排得非常满。

网易新闻《直呼内行》:您说乡镇工作,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工作留痕上了?为什么工作要留痕?

杨华:比如县级的某些部门,它要体现工作,它要向县委书记汇报,说我做了多少工作,工作有多少创新,最终都要到乡、村两级来做。那么乡村如何体现工作?我做了,我要证明给你看,就必须得留下证据。开会、做群众工作的,或者搞了什么活动,在活动中的一些签名留言,活动后的整理档案材料这一整套的总结,用资料呈现出来。上级来检查也是检查这样一些纸质的材料。

对于乡镇来说,多工作任务的格局形成了之后,乡镇应接不暇,全力投入进来都没法完成基础的工作,加上每年创新创建这些工作也非常多。最终某些事情就得应付掉,应付就是在程序上把它做到位了,工作留痕就是程序。

上面来的这样一个工作任务,尤其是相对比较虚的,谁都不想接这个事情,能往村一级压就尽量压到村一级去。有时候乡镇就是用它的权威,也像县一级一样,把自己从执行者变成任务的推动者和监督者、考核者。

本来村一级是自治组织,结果现在变得越来越行政化。过去村干部他是非脱产干部,现在让他们做这么多事情,变成脱产了,那么他跟群众脱离的程度也就越来越大了,所以也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网易新闻《直呼内行》:您说乡镇有很多形式主义?

杨华:创新在乡镇就变成了最大的形式主义之一。

每一个部门在下达任务的时候,都有一些创新性的任务,比如说提出十条要求,其中有两条要进行创新。

乡镇公务员就不愿意干创新的活,乡镇本身常规的工作任务都比较多了,还要让它干创新性的工作,创新就意味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去。所以最终很多部门的创新工作都变成了形式主义,最后在工作总结上,在文字工作上,在概念上多下点功夫。

我们在一家中学做过调研,他们每年做文明创建——安全文明进校园,每年的主题都不一样。三年时间,打材料做汇报用坏了两台相机和打印机。这还只是一个中学,就为了这样一个文明创建活动,每年打印的材料就十几本,基层有大量的这种形式主义。

网易新闻《直呼内行》:能举个形式主义的具体例子吗?

杨华:比如说某个县妇联的一个工作,要求乡镇有创新,每个乡镇选十户家风做得比较好的,然后就去贴牌挂牌子。乡镇应付的话,它就不会真的去做,就在环境比较好的村,选本身家庭条件就比较好的,比如婆媳关系比较好、家庭比较和谐的。这些被选上的,并不是因为政策做得好宣传有效果,只是挂个牌就行了。要真做这个事情,就得通过宣传、政策,推动农村家风的改变、环境的整治,就得真花功夫去做这个事情。

网易新闻《直呼内行》:这么多工作,乡镇能躺平不干吗?

杨华:你必须得完成上面的任务,你不能不完成。你完成得怎么样是能力的问题。你不完成是态度问题。态度问题,就要追责的,有实质性惩罚的。

这一项工作没有做,部门的考核你就过不了关,下一年你的工作经费就会减少。如果下一年态度也是一样的,就会把你的态度汇报给县委县政府,县政府对你进行惩罚,所以乡镇它就必须得做这个事情。

网易新闻《直呼内行》:基层的到底有多忙?都在忙着干什么?

杨华:主要领导很忙,他忙在应付上面的检查工作。

因为每一个检查都很重要。一些重要的工作,比如说常委部委的工作,什么组织部、纪委、统战部等一些中心工作的检查,乡镇党委书记和镇长都要参加,或者至少要么去陪同检查,要么陪同吃饭,上面就觉得你很重视,印象就比较高,如果你的主要领导没有出面,那肯定印象就不好,说你不重视。我们在江西一个乡镇调查,党委书记就跟我们说,他三天里就碰到了几波纪委的检查,纪委的不同部门不同科室。只纪委的三天里就有五波的话,还有其他的部门呢,所以他大量的工作就要去应付这些,他就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思考乡镇到底怎么发展,乡镇主要有哪些工作要做,农民有哪些需求要去满足。白天的时间都在迎接检查去了,然后到晚上11点休息的时候才有时间思考,就是忙到这个程度。

网易新闻《直呼内行》:老师你多次提到了基层工作中有很多材料的问题,你曾调研的一个乡镇,2018年的党建工作报表就有300多张,前后改了20多遍。为什么基层工作这么多材料?

杨华:过去精准扶贫的形式主义是最多的,材料翻来覆去,每一个镇政府周边因为精准扶贫都可以养活三四个打印店每个打印店每年都可以赚几十万块钱。现在精准扶贫结束了,但党建、安全生产、文明创建这些材料还是很多。我调查到在中部一些省份,它每年宣传打印的材料的费用都上百万,一百万到一百五十万。

为什么有这么多报表呢?因为翻来覆去的修改。修改了之后,上面来检查不行,就得重做。比如市级、省级的检查,那么从县一级就检查一遍,县级就按照它的要求把以前的材料重新推翻,市级来检查的时候,他说你这个也还不行,按我的要求来,那就得再重来,其实就做了很多遍的重复的工作。

2019年之后,国家说要控制这种形式主义。很多省份党建的材料少了些,但是它还是大量存在。对于基层来说,材料还得准备着。你说不看,但是你万一要看了对不对?我都得准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