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国模仿苏联制度,首次在全军开展大授衔,表彰那些为革命出生入死、流血流汗的优秀将领。授衔仪式上,有十位军队高级领导人被授予元帅军衔,称为“十大元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次大授衔,粟裕无疑是最瞩目的那个人。以他在解放时期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建国后担任的职务,本该授予元帅军衔。可粟裕坚持不受,主动向毛主席致信提出让帅。毛主席苦劝无果,只好答应下来,授予粟裕第一大将。

在大多数人的观点中,如果粟裕不让衔,元帅中被顶替的那个人应该是罗荣桓。其实,罗荣桓也有“自知之明”,与粟裕一同向毛主席辞帅。不过,毛主席只同意了粟裕的,没有同意罗荣桓的。就这样,罗荣桓入围元帅之列,位居元帅的第七位。

那么,毛主席为何极力推荐罗荣桓授元帅衔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粟裕、罗荣桓:并肩“辞帅”的老邻居

说起来,罗荣桓和粟裕有许多渊源,他们都是湖南人,罗荣桓年长5岁。革命年代,两人一文一武,很少共事,建国后却做了半辈子邻居。北京什刹海旁边有一座不起眼的四合院,前院住着罗荣桓一家,后院住着粟裕一家。两位首长先后逝世后,他们的后人依旧住在这里,和睦相处。

红军时期,罗荣桓与粟裕有过一次短暂的攻势经历。1931年,罗荣桓任红四军政委,粟裕是军部参谋长,罗荣桓的职务要更高一些。不过到1933年,罗荣桓到江西军区当政治部主任,粟裕先后在红7军团、红10军团当参谋长,两人成了平级。

抗战时期,罗荣桓的职务要比粟裕高许多,解放战争时期又发生了翻转。1949年初年解放军整编,罗荣桓是第四野战军政委,粟裕是第三野战军代司令员。看上去两人一正一代,可罗荣桓上面还有林总,粟裕则独当一面,统帅一支野战军,在职务上首次超过罗荣桓。1949年春,罗荣桓因病离开战场,到北京休养。在这一时期,粟裕继续留在前线,准备渡江战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9年9月,罗荣桓和粟裕都在北京,参加开国大典。当时,罗荣桓是四野代表团团长,粟裕是三野代表团团长。不过以级别和职务来说,粟裕还是更胜一筹。9月30日各位代表到人民英雄纪念碑铲土奠基,粟裕排在第四位,罗荣桓则在第六位。这个细节可以看出,粟裕在军中的地位比罗荣桓更靠前。

新中国成立后,罗荣桓任总政治部主任,粟裕先在华东军区当第一副司令,后调到中央任第一副总参谋长,两人职务对等。但需要注意的是,粟裕是军委委员,其他九位元帅也是军委委员,唯独罗荣桓不是。直到1954年,军衔评定进入最后阶段, 为了匹配罗荣桓的元帅军衔,才将他增补为军委委员。

与粟裕一样,得知自己被评为元帅时,罗荣桓惶恐不安,主动向毛主席和军委上书,请求辞帅。罗荣桓认为,自己身体不好,少了一个肾,恐怕不能担当如此重任。其次,他向来淡薄名利,认为军中有更优秀的将领,比他更适合当元帅。

然而,罗荣桓的申请被毛主席等领导人拒绝了,坚持让罗荣桓成为元帅。毛主席之所以不同意,有着深远的考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加过秋收起义,毛主席口中的“老实人”

评定军衔时,组织主要考虑四个维度,即战功、职务、资历、山头。所谓山头,是 出于平衡考虑,每一个起义军、方面军都应当有一位代表。

共产党发动的三大起义中,贺龙作为南昌起义代表是元帅,叶剑英作为广州起义代表也是元帅。而毛主席作为秋收起义领导人,主动辞去“大元帅”,自然应该出一个代表,成为元帅,这个代表就是罗荣桓。

在十大元帅中,罗荣桓学历最高,曾在青岛大学。武汉大学求学。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罗荣桓奔赴鄂南组织农民运动,发动了通城暴动。同年9月,他率领一支百余人的部队出发,参加了毛主席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起义军向罗霄山脉进军时,罗荣桓负责打前站,路过三湾村。他发现几棵大树下有一块平地,叫枫树坪。于是,他让部队停下来休整,派人向毛主席汇报情况。第二天,毛主席就在枫树坪主持了三湾改编,确定了“党指挥枪”的原则。所以说,罗荣桓是为秋收起义和三湾改编立下大功的。

毛主席十分欣赏罗荣桓,三湾改编后任命他为第一批连党代表之一。罗荣桓上井冈山后,又参加了古田会议,会议上毛主席亲自提名,任命罗荣桓为红4军第2纵队党代表。

为什么让罗荣桓当党代表?1937年,毛主席在延安窑洞接见罗荣桓的妻子林月琴,闲聊中说:“因为荣桓同志是个老实人,有很强的原则性。

正是因为“老实”,罗荣桓被毛主席委以重任,当上了红4军政委。在此之前,毛主席是红4军党代表,和政委是同一职务。毛主席钦点罗荣桓接他的班,可见对罗荣桓的喜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荣桓:唯一一位政工元帅

毛主席之所以推荐罗荣桓当元帅,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是政工干部最杰出的代表。与另外九位元帅不同,罗荣桓是唯一的政工元帅。如果政工干部没有一位元帅,就无法凸显政工在人民军队中的重要性,这也是毛主席不接受罗荣桓辞帅的原因。

十大元帅中,罗荣桓是资历最浅的,远远落后于三大起义领导人,起义后只是个连级干部。不过到抗战时期,罗荣桓实现了“逆袭”,担任八路军115师政委,级别位于朱老总、彭总之后,与林总、贺龙、刘邓同级。

而且,罗荣桓还差点当上115师师长。1938年林总受伤会后方休养,师长一职空了出来。毛主席第一时间想到罗荣桓,在延安说:“罗荣桓政治上有担当,军事上有能力,让他当115师师长,我放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在前线指挥八路军的彭总另有人选,让陈光担任代师长。而毛主席的认命只慢了几个小时,一度很不满。

罗荣桓继续从事政工工作,却“阴差阳错”,搞出个全国最大抗日根据地来。1938年,罗荣桓在晋南抗日时,非常有预见性地提出“到敌人后方去”,得到了毛主席的认可。不久之后,他和陈光率领115师千里转战挺进山东,开启敌后根据地。

1940年,随着徐向前、陈光、朱瑞等山东纵队领导人的离开,罗荣桓独自承担重任,任115师政委、代师长,同时也是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山东分局书记,统一领导山东党政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9年,八路军刚到山东时只有几万人马。在罗荣桓的带领下,山东正规军短短几年便发展到27万人,占据人民军队的三分之一。到抗战后期,山东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抗日根据地。

毛主席对罗荣桓不吝赞美之词,评价他:“山东换上一个罗荣桓,整盘棋全活了!”

抗战胜利后,罗荣桓率领山东主力进军东北,为开辟东北根据地占得先机。解放战争中的东北战场,林总管军事,罗荣桓管政工。罗荣桓继续发挥自己的政工才能,建立“二线兵团”,将经历土改的农民编入部队,短短几个月就扩充几十万人。后来东野拥兵百万,这个工作就是罗荣桓的杰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荣桓功勋卓著,因此建国后他提出辞帅时,毛主席第一个不同意,对工作人员说:“别说政工干部需要一位元帅代表,就是没有,元帅也非他莫属。”

1963年,罗荣桓积劳成疾,因病逝世。毛主席黯然神伤,出席了他的追悼会。在追悼会现场,毛主席面向罗荣桓的遗体,深深鞠了三个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