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说这个时代,还有哪个话题被数亿人讳莫如深,甚至带着诸多偏见的。

那大概非“性”莫属了。

父母没法和孩子谈性,所以大多数孩子靠网上的隐秘渠道“自学成才”;

进入亲密关系,伴侣双方也常常避免谈性,反而影响了关系里的爱与亲密。

关于“性”,心理学里有着不同见解。

弗洛伊德曾提出一个颠覆性的观点:性,无处不在。

很多让我们困惑不已的关系、人性问题背后,都有性心理影响:

暴饮暴食、进食障碍,可能是童年性欲望被压抑的表现; 发生了关系后就翻脸,可能是“圣母—妓女”情结的外化; 只喜欢年上,可能是是恋母/父情结在作祟……

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一下亲密关系问题背后的“性”。

都说一个人爱不爱你,ta的身体会告诉你。

那如果,婚姻没过几年,一方总是拒绝性生活,是因为不爱了吗?

不一定。

无性可能是因为无爱,也可能是因为更深层的心理原因。

壹心理曾接待过这样一对夫妻咨询:

夫妻俩热恋1年后就结了婚。

性生活一开始很和谐,但自从生了小孩后,一切都变了。

两人的频次锐减,不管妻子如何明示暗示,丈夫总会以各种理由拒绝。

难得进行的几次,也感觉是“交公粮”,而不是“交流感情”。

但在性生活之外,丈夫并没有丝毫减少对妻子的体贴和关心。

妻子觉得是自己生育后对伴侣失去了吸引力,才会让丈夫不愿再“碰”。

事实上,丈夫很爱妻子,也想让她高兴。

但自从妻子生育后,每到“温存时刻”,他就会生出一种“罪恶感”:

不能“亵渎”妻子,更不能伤害她。

每次面对妻子期待的眼神,他的内心也满是矛盾痛苦。

在咨询一步步的探索后,原因也逐渐浮现。

在两人初识时,丈夫就从妻子身上感受到如母亲般的熟悉感。

所以,在关系里也将对母亲的爱投射到了妻子的身上(俄狄浦斯情结),会下意识萌生保护对方的想法。

但妻子的生育经历,唤醒了他那段过往母亲生妹妹时差点丧命的创伤记忆。

这些记忆中的痛苦让他潜意识认定 “性是不好的”“性会伤害到对方” ……

所以,为了保护妻子,他的潜意识开始拒绝性生活。

但在意识层面,他又希望自己能满足妻子,让她高兴。

于是,就这样陷入了:

“潜意识抗拒→愧疚抱歉→努力尝试→恐惧被唤醒→潜意识更抗拒”的循环里。

而解决思路,其实精神分析理论也有指出——

当我们能从感受层面解锁性压抑,正视接纳自己的阴暗面,以及过往的创伤经历。

我们也能厘清自我的情感体验,找到自己这段关系问题的根源,然后“对症”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自己,或是在劝解身边的亲人、朋友时,有没有过这样的“无力”时刻:

明明ta在这段关系里,遭受了不同程度的身体暴力、精神虐待或是性虐待,却始终没办法离开;

或是在接受帮助后,即使知道会再次受到伤害,还是会回到那段充满伤害的关系里去。

之所以会这样“执迷不悟”,ta往往会解释为“是因为爱”。

为什么会这样?

明明趋利避害是我们人的本能,ta为什么会选择待在痛苦里,甚至以此为乐呢?

这或许与亲密关系中的「施受虐」有关。

首先,简单解释施受虐里相关的定义。

施虐倾向,是指一个人通过给他人施加痛苦来获得“愉悦”。

而受虐倾向,则是一个人通过主动地追求痛苦来获得“愉悦”。

而「施受虐关系」能存续的前提,就是受虐方对施虐方的“依赖”。

受虐方依赖着施虐方“主宰”自己,将自己完全放置于施虐者的评价体系中,由ta来定义和决定自己的人生和生活。

这样的关系,说实话,并不是爱,更像是一种「依赖共生关系」。

当然,有爱的关系里,确实可能也会存在一些施虐和受虐的元素。

比如双方在性生活里,借此追求彼此的愉悦。

但前提是,双方是在安全、平等和自愿的情况下发生的。

弗洛伊德说,施虐倾向是人的一种本能。

而受虐倾向,本质上就是施虐方对自我的转向,用自我替代了对方。

之所做出这样的选择,并很难离开这样一段关系,是因为:

这样的关系,让ta感到安全。

这背后,或许是成长经历中遇到的问题,投射到了和性相关的关系上。

比如,ta可能在幼时就被“教会”讨厌自己。

认定自己是没有价值的人,不值得被爱。

所以,为了找回能带来熟悉和安全感的痛苦。

ta从一开始就会选择一个糟糕的、攻击性的伴侣,或是在潜意识里将关系变得糟糕。

ta希望自己这段充满伤害的关系,会在重重考验后变得有爱,把对方从“具伤害性的”变成“满是爱意”的。

所以,才总是难以离开。

如果能看到这里,我相信,对于性和亲密关系背后的真相,你至少有了不一样的觉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性”包含的意义非常丰富,绝不只是“性生活”如此简单。

在经典精神分析的框架里,性心理的发展,几乎等同于人格的发展。

除了性体验,你潜意识里对“性”的态度,你的性偏好、性幻想,都能反映出你的心理状况,甚至折射出你的关系、人生难题。

所以,如果你想:

多角度了解潜在的自我,思考自我人格的形成;

科学掌握性和爱背后的人性,解放你的性偏见;

更了解自己行动背后的潜意识,找到亲密问题关系的根源……

那你一定要读读这本弗洛伊德的经典著作之一,现代西方社会的性启蒙之书——《性学三论》

从性的困惑,到日常行为背后的性隐喻,乃至人类发展的文化议题,你都能从中找到答案:

爱与肉欲真的能结合吗? 为什么有人越亲密,反而越冷淡? 为什么我们谈到“性”总觉得羞耻? 经历性压抑与性苦闷,你该做些什么……

李银河曾评价它:

“一些论点振聋发聩,完全原创,且已经成为经典。”

“在人类文化思想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需要注意的是,《性学三论》中虽有不少振聋发聩的真知灼见。

但表达过于艰深晦涩,且有一些观点放到现在很容易把读者带偏。

为了帮你更好地读懂书中精华,并理解当下主流心理学对书中观点的态度,去其糟粕。

我们邀请了迟毓凯老师为你解读这本《性学三论》。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为你讲透23个「性」话题,释放性羞耻和性压抑,读懂背后的人性,活出绽放人生——

上线惊喜价,券后仅¥99

优惠时间:2月03日—2月20日

☟马上学习☟

iOS用户由于小程序支付限制

☟满满干货,先睹为快☟

(向下滑动查看)

*学习效果因人而异,由于学习积极性、投入程度等因素可能有所差异

▍Q&A

Q1:课程购买后可以申请退款吗?

A:该课程为虚拟产品,课程一旦开课,不予退款。

Q2:课程可以听多久?

A:报名后,可永久无限次重复学习。

Q3:报名后如何观看课程?

A:报名后进入【壹心理精品课】公众号 → 课程中心 → 我的课程,点击对应课程即可学习。

编辑:小西

图源:图虫创意、Unsplash

注:为遵循咨询伦理保护隐私,文中案例已进行文学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