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岁末,一场不大不小的雪为黄陂北部的土地披上了一层冬妆,南望木兰山,白雪皑皑、薄雾茫茫。元旦刚过,气温回升,在这难得的晴朗日子里,天气微寒,阳光正好,正是腌制腊鱼腊肉的时节,塆里的男将们也开始盘算起打年鱼的事情。

生产队有三口集体的鱼塘,从春节后投入鱼苗开始,即使全年无人投喂饲料,到了年尾,塘里的鱼,比如鳊鱼、鲢子、草鱼的数量也很是喜人。未经投喂人工饲料的鱼鲜美可口,习惯于自然风味的塆里人,鱼基本上是可以自足的,一年到头极少从外面买鱼。

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刘家大塆的地理优势:滠水和姚蔡河在此交汇北流,两河分别在东向、南向成为村塆天然的屏障,塆里人一直习惯称两河为“大河、小河”。大河山沿大河河岸走向延伸,从村塆一侧看,形似丘陵,海拔不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河水长期冲刷侵蚀,大河河床下嵌,从背面看,则落差明显。站在大河岸边青黑色嶙峋的石头上仰望,大河山如山一般峭拔耸立。天地造化,大河山、滠水河、姚蔡河世代守卫着刘家大塆这一方陂北山村。

姚蔡河从蔡店深山自西向东流,在此汇入滠水,汇合之处自然形成的三角洲俗称“码头”。自古以来就有部分村民在此水运码头以撑船、打鱼为生。近些年,因长江干支流禁渔和水量逐年变小,塆里的打鱼人渐少。

因村塆处于两河夹峙之处,素来有“两河夹一洲,十年就有九年收”“鱼米之乡”的说法,沿大河、小河的田地面积较大、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灌溉系统完备,非常适合水稻等农作物的种植。

因为塆内分布的天然水塘较多,刘家大塆至今仍被当地老人称为“刘家大塘”,小河河岸上的田地称为大畈,大畈现存的沟堰等灌溉系统与生产队的大塘相通互补,在正常年份里,基本上都能确保旱涝保收。

塆里的三个生产队(延用旧称,现称组)皆有所属的集体公共鱼塘,打年鱼以生产队为单位自发组织,是这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也许是因为半月前的一场雪的融化渗入,大塘里的水量比平时更为充足丰盈。打鱼前两天,需要将水塘与田埂边界的“娄”(当地口音)扒开,往大畈的田地里引入一半的水。待水至半塘,一个成年人可以在塘里立足,塘水淹没至腰之时,队里的打鱼老把式套上了打鱼服,跳进塘里,扯起硕大的鱼网,塘边站满看热闹的老人、小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鱼在渔网边跳起来,激起阵阵涟漪,打鱼人懂得不能“涸泽而渔”的道理,碰到小鱼总能及时“放生”,从渔网里捞起后重新丢入塘里。打年鱼与其说是人们的一场生产活动,倒不如说是一次庆祝丰收的集体活动。

接下来的分鱼基本上体现了平均主义的原则,所有参与劳动的人员都以一餐鱼宴、一条鲜鱼作为犒劳,余下的鱼按总重量以生产队人头数平均分配,按户领取。分配到户的鱼往往不能满足部分人家过年的需求,除了无偿分配的鱼以外,生产队成员可以以象征性的低廉价格买到分配后剩余的鱼或者到其他鱼塘的承包人手里买到优质的年鱼,塆里人卖的鱼在品质上有绝对的保障。

打鱼、分鱼的过程,从始至终体现了生产队集体成员之间公平、互助的精神,通过打年鱼活动,也能增进宗族内部的和谐关系、增添乡村年末岁首的喜庆气氛。

元旦后的小阳春催开了腊梅花,枯叶尚未吹尽,腊梅花就像赶趟儿似的怒放。这个时节,腌制腊鱼、腊肉正当其时,在塆里,各家各户都备有一口陶缸和数块大河卵石,这些都是腌制鱼、肉必备的。

新鲜的鱼清洗干净,肉切成条状,各家按各自的口味以一定的比例在鱼、肉上均匀涂抹上食盐,口味重的也可以加入花椒或辣椒,放入缸内码齐,上压石头,搁置在阴凉处腌制一周左右,再挂起来晒至半干。待至春节,腊鱼、腊肉是黄陂春节期间招待客人的美味佳肴。

春节前的各项活动由打年鱼、做腊鱼腊肉开始,接下来,进入腊月,打糍粑、晒合叶、蒸肉糕等将会渐次展开,黄陂乡村传统的“年味”也将愈发浓郁。

本文作者采芑授权新集旧事发布,采芑,注册房地产估价师,河南人,黄陂媳妇,居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