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胜如:安徽天长人,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先后供职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安徽工运》杂志社、安徽省总工会调研室。历任安徽省总工会调研室主任、省总网络工作部部长、办公室主任、二级巡视员。近三十年,主要从事劳动关系和工会理论研究。

1·3 子:“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虚颜假色,这是很少有仁爱的。”

巧言,用现在的语言表达,就是会吹、会捧。孔子批评有些人很会吹,满口仁义道德,说得头头是道,但是却令人头晕目眩,没有脚踏实地的实在感;令色,是外在容颜上善于表演,看上去好像很仁义,但却是造作的、不真实的。有一个成语叫“口蜜腹剑”凸显了其本质和要害。

在这里,孔子从消极、否定的方面规定“仁”,即强调“仁”不是某种外在的华丽,外在的容颜和语言都应该服从于内在心灵的塑造。俗话说境由心造、相由心生,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就会有什么样的外在表现。中国古人对此早已洞察,那些没有事情就对你大献殷勤的人,必定是有求于你,想从你这里得到好处,所谓“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是也。

每个人在理上都明白孔子“巧言令色,鲜矣仁!”其中所含的深刻道理,但一回到实际生活中,往往却又很喜欢听好听的话,听对自己有利的话。在职场之中,谁有胆量在公开场合将那些为人不的马屁话大声地说出来,谁就有可能最先引起关注,率先被重用的往往都是这样的人。那种令全场听众肉麻、以至浑身都起了鸡皮疙瘩的马屁话,坐在C位的人听后却面露喜色,居然很受用。有人说热恋中的情侣,智商和判断力是负数。但我绝不相信,身处C位的人就感受不到其中曲折,会不明白“口蜜腹剑”的危害。倘若感受到了“鲜矣仁”,为啥不久却又将心理上的那种受用转变成了实际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孔子对这个问题进行过多次阐述。如《论语·公冶长第五》(5·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在《论语·卫灵公第十五》(15·27):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多次揭示巧言令色的危害,表明以之为耻的价值判断和人生态度。

人啊,啥时能修炼到被人吹捧、戴高帽则感觉浑身不舒服,而被人批评、被人骂却能安之若素,和平常并无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