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部治愈心灵的史诗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

刊于2024年2月2日《鲁中晨报•读书周刊》

手捧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拥有慢品细读风格的我,连同梳理人物表、给好句子画杠杠、摘抄好段落,断断续续仅用一周时间功成,这在读书史上并不多见。

购书之前,知道它是第一部描述我国鄂温克族人的生存现状和沧桑巨变的长篇小说,获得过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按照读书习惯,先读序跋,再熟悉作者,我进一步了解到,这部小说,是作家从鄂温克族画家柳芭的故事中获取了灵感,然后深层采风,有几万字的笔记奠基,又用3个月集中研究、阅读、整理鄂温克族历史和风俗,之后以鄂温克族最后一位女酋长为原型,决定动笔书写百年历史的。苍凉自述的开头“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看老了”,深深吸引我,一直读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小说的整体架构上,作家用四个乐章奏响命运交响曲。通篇读来,《额尔古纳河右岸》就是一部内心疗愈的史诗。

在这个叫作敖鲁古雅的游猎部落,数百年前,居住着一支自给自足、居无定所的鄂温克人。他们信奉萨满,接受大自然的恩赐、风月山川的生灵平衡,享受与“马头鹿角驴身牛蹄”的驯鹿温情相处的美好时光,也经受着这个世界上无法改变的人间情仇、自然变迁、社会变革和时代更迭。这恰恰将人的三层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处理得非常熨帖,描绘得淋漓尽致。

一部百年民族史,跌宕起伏,无比震撼。一部四代人发展史,娓娓道来,令人难忘。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独特民风。驯鹿搜寻苔藓而生存的路线图,至今让人难懂的神奇岩画,传统神话故事的赓续,着实让我跟着作家的笔墨,作为其中一员,行走在“右岸”,和族人一起嬉笑怒骂。

我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总在不停思索:自然何其可悯,那些越来越少的苔藓群、急剧下降的驯鹿量,有的已经被历史的长河冲刷干净,即使这些都是世界的。社会何其繁杂,包括边界、战争、砍伐,有的已经涅槃重生又得新生,即使这些事件发生在国与国之间。生命何其短暂,人生如蚁,生死不由人,一道道轮回似乎形成了社会的缩影、自然的消停。历史的沧桑和现实的沉重,已经摆在我们面前。

如何面对自然的生生不息?如何面对社会的摧枯拉朽?如何面对生命的轮回不竭?停下匆忙的脚步,审视自己,读读这部小说里的一些话,或许能从中找到内心疗愈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