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 | 付一夫

2月第一个交易日,又是4000+待涨、百股跌停的景观,人们可能已经见怪不怪了。

虽然2024年刚刚过了一个月零一天,但对于亿万投资者来说,短短30多天承受的痛苦,很可能比过去几个月甚至几年经历的还要多,只因市场怎一个惨字了得。

就A股三大指数而言,今年1月上证指数累计下跌6.27%,跌幅超过去年全年(-3.7%);深证成指累计下跌13.77%,跌幅同样超过去年全年(-13.54%);创业板指累计下跌16.81%,接近去年全年跌幅(-19.41%)。上证指数也破天荒地首次月线6连阴,这是2008年、2015年和2018年的大熊市中都没有出现过的情况。

若从全A平均股价来看,今年1月A股平均股价整体下跌了21.24%,这意味着只要投资者手中持有个股,那么平均都要亏掉21.24%,而去年全A平均股价的无非也只跌了6.12%。这一幅度仅次于2016年熔断时期的-27.44%,而2015年股灾中最恐慌的三个月,单月跌幅分别为-16.3%、-15.15%和-16.24%——换句话说,今年1月市场的惨状已经超过2015年股灾了。

顺便提一句:这还是在有国家队出手不断护盘的基础上发生的事情,据不完全统计,国家队已经斥资千亿元大举扫货上证50ETF、沪深300ETF以及“中字头”品种来护盘,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A股的跌幅。倘若没有这些动作,市场很可能会更加惨烈。

A股为何跌到如此地步,就连国家队都托不住底?

从市场层面看,近期市场表现较好的大多为权重板块,有人说是“完美避开了外资重仓要跑路的方向,也完美避开了公募重仓的方向”。客观地讲,这一策略确实可以帮助大盘暂缓跌势,但从实际效果上来看并不理想:一方面,由于权重板块市值偏大,在大规模新增资金尚未进场的背景下,选择大举买入权重板块难免要对其他中小盘造成抽血效应,继而造成中小盘个股的继续下跌,以及市场的跌多涨少;另一方面,也正因为市场持续跌多涨少,大部分机构投资者和散户在国家队护盘过程中非但没能“回血”,反而还在进一步亏损,久而久之便跌破平仓线而被动卖出,如此又再度加大了市场的抛压。

总结起来便是:虽然暂时护住了指数的“面子”,但市场的赚钱效应并没有回来,像创业板指就在连续创下新低。后面一旦权重股补跌,市场免不了又要一片惨淡。

当然,A股连续暴跌的背后,还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我们不妨逐个讨论。

首先,是政策不给力吗?显然不是。

自去年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以来,政策利好就未曾间断过,尤其是8月27日史诗级别的“四箭齐发”大利好,更是彰显出管理层对于资本市场旗帜鲜明的支持态度。而后,几乎是市场要什么,管理层就给什么:从印花税到放缓IPO,从减持新规到监管量化,从近期央行重启天量PSL到超预期降准,从监管指导下券商限制融券做空到证监会宣称要建设“以投资者为本”的资本市场……可以说,政策呵护的密集程度是史无前例的,单纯从这一点上也能看出,管理层的确是希望A股能好起来。

其次,是经济基本面没能得到修复吗?好像也不完全是。

国内层面,回顾2023年的经济复苏之路,虽然走得并不算一帆风顺,但全年5.2%的增长速度依然令人满意。而日前刚刚公布的PMI数据显示,制造业PMI、非制造业PMI均比上个月有所回升,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也均呈好转态势,说明国内外需求均有所缓和,且各个行业景气度总体进一步得到了改善。虽然最令人担忧的房地产风险仍未完全解除,但政策端的持续发力有目共睹,未来行业理应会边际转好。

海外层面,虽然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明确表示“3月不太可能降息”,让市场预期近乎落空,但不可否认的是,美联储加息周期已基本结束,而此前外围股市持续上涨已经反映了这一事实,而在此期间A股却不涨反跌,进一步说明外围因素不是导致A股跌跌不休的主因。

再次,是市场缺钱吗?是,也不完全是。

从实际情况来看,随着春节假期临近,实体经济侧的各种应付账款面临支付压力,居民也需要一定的现金流来应对假日消费所需,因此不排除部分投资者贱卖资产换取流动性的可能。但若是从货币供应总量上来看,当前M2的体量已接近300万亿,社融规模整体也相对稳定,意味着全社会层面并不缺流动性。

这种“背离”反映出货币动员能力的不足,而根本原因在于市场缺乏信心: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尚未得到较好的改善,人们投资消费意愿不强,风险偏好下降,继而造成资本市场做多力量的减弱;而资本市场赚钱效应的持续恶化,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压制大众的投资意愿和信心,致使人们宁愿把钱存入银行、购买黄金或是国债,也不愿意投入股市或者配置基金,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此外,资本市场信心的不足还与一系列问题有关。比如,接下来经济基本面能否继续发生实质性的改善,市场对于房地产和地方债的预期能否扭转,大国博弈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因素能否削弱,A股“重融资轻投资”的局面是否真的会改变,疯狂IPO导致市场抽血以及其他制度层面的弊端能否根治,对于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能否兑现,等等。

这些都需要时间的检验,暂时还难以得到明确的答案;但也正因为暂时得不到答案,才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恐慌踩踏式下跌。

那么,市场何时才能真正见底呢?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A股每一次大底都不是国家队硬买出来的,底部也不是救出来的,只有市场信心逐渐修复、各方共识逐步积累、各方预期逐步一致之后,市场才能真正见底。换句话说,如果将国家队大举买入的位置视为政策底,那么后面很可能还会有市场底。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2018年。受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的影响,A股市场几乎低迷了一整年,绝对是不折不扣的大熊市。而就在当年10月中旬前后,A股政策底开始浮现出来。

10月7日,央行决定自10月15日起下调部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10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与一行两会(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负责人同日发声,从不同角度对资本市场表态,加大支持提振信心,释放全面护市信号;10月31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围绕资本市场改革,加强制度建设,激发市场活力,促进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11月1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并走向更加广阔舞台。此外,从10月底开始,券商、险资、地方政府联手筹措纾困资金,真金白银地参与化解优质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积极服务实体经济,等等。

一系列举措反映到市场层面,便是上证指数自10月19日的2449点后开始反弹,最高达到2703点,不过从11月下旬起又继续震荡下行,临近年底跌至2462点,当时市场充斥着无比压抑甚至悲观的情绪。怎料2019年元旦假期刚过,A股仿佛忽然睡醒了一般,开启了一波几乎是单边上涨的大行情,且持续时间超过一个季度,到2019年4月8日,上证指数最高达到3288点,反弹幅度超过800点,令人惊叹不已,而政策底之后的市场底,也确认于跨年之际,那里才是真正的底部。

按此逻辑,1月23日大盘的2724点还不能确认为市场的底部,如果前文提到的影响投资者信心的一系列问题,在短期内看不到边际改善迹象,或者没有新的超预期重磅利好,那么市场不排除再次探底甚至跌破2724点的可能性。如果非要给个预期,或许春节之后的几个重磅会议能有新的共识达成,并影响市场后续的走势,我们不妨静观其变。

平心而论,近期的A股着实让多数人都“很受伤”,市场情绪是一冰再冰,其中不乏大量销户退市的投资者,但往往越是这样,市场距离真正的底部也就越近。从历史经验来看,每一次历史级别的大底部到来之前,多数人都觉得后市无望,对于市场已近乎死心,但随着短期利空的逐步消化、政策面的不断呵护以及大资金的强势入场,行情都实现了由企稳到反转甚至持续大涨的变化。这也正应了约翰·邓普顿那句名言:“行情总在绝望中诞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长,在憧憬中成熟,在希望中毁灭。”

所以,现阶段对于所有人来说,无非是两个选择:要么保持耐心和定力持股待涨,不要在黎明到来之前交出手中带血的筹码;要么空仓观望,等到右侧信号出现再进场不迟,毕竟大级别行情真正来临之时,就算晚个两三天上车也无伤大雅。

毕竟,只有在熊市中活下来的人,才有资格在牛市中意气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