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晁错,大叔对这个历史人物还是挺感慨的,大叔认为他是一个好人,一个好官,一个能为老百姓谋福利的人,但是他最终的结局却是被腰斩于市,让人不胜唏嘘。晁错之所以会这种结局,主要是因为两个人所造成的,一个人是汉景帝,一个是袁盎。

汉景帝在历史上是个不错的皇帝,老百姓在他的治下,还是过得比较舒服的,税收也不重,有吃有喝,安安稳稳,这在历史也是极其鲜有的盛世。但是汉景帝在晁错这件事情上,就显得有些狠辣无情了。汉景帝在做出腰斩晁错这个决定之时,汉景帝没有丝毫的犹豫,更没有惋惜之情。要知道晁错不仅是他的得力助手,更重要的是晁错还是他的授业恩师。

腰斩晁错,决策者是汉景帝,但这件事情的策划者缺是袁盎。袁盎和晁错有仇,所以袁盎就借着“七国之乱”这件事情除掉晁错这个“敌人”。因为袁盎因一己之私致使晁错被腰斩,让大汉帝国丧失一个最富有远见的政治家。由此可见,袁盎也不是一个什么好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袁盎除掉晁错的理由是无懈可击的,根本找不到什么漏洞,根本让人看不出来他是在借刀杀人,要不然汉景帝又怎么会上了他的当。袁盎说七国之乱的罪魁祸首就是晁错,是因为削藩才造成的,如果我们先把晁错斩杀掉,七国造反就缺少了理由,战乱很快就会平息。晁错死后,七国造反并没有停止,晁错成了一个无辜的牺牲品。

七国之乱的发生,根本不是因为晁错削藩所引起的,迟早都会发生。是因为吴王刘濞迟早会起兵造反,因为他与汉景帝有仇。汉景帝为太子时,曾用棋盘砸死了吴国太子刘贤,吴王刘濞对此事一直念念不忘。

其次吴王刘濞招降纳叛,麾下没有一个好东西,都是一些犯过事的人。时间久了,就算吴王刘濞不想造反,这些人也会逼着他造反。最后是吴国富庶,实力强大,兵强马壮,百姓众多,战胜朝廷的概率还是有的。吴王刘濞的野心膨胀,实力强大,心想何不试试呢?万一我能坐上那个可以耀武扬威的位置呢?

晁错提议削藩的时候,他爹就对晁错说,你离间人家骨肉至亲,你一定不会有好结果的,我不忍心看你悲惨的模样,我就先走一步了。随后晁错他爹就自杀了,晁错的结局果如他爹所说。

太史公认为,晁错之死是因为他削藩太着急了,他并不认为削藩这件事情是错误的。在大叔看来,晁错是一个忠臣,是一个好人,他对汉景帝的建议都是有利于天下百姓的,有利于国家安稳的。

纵观几千年中华史,结局最惨的往往不是那些奸诈无比的人,反而往往是那些对国家对皇帝忠贞不二的人。忠臣的结局往往是悲惨的,所以晁错选择做一个有利于国家之忠臣的时候,就注定了他不会有好的结局。

国家是皇帝的国家,朝廷是皇帝的朝廷,对于朝臣而言,自己就是给皇帝打工的,国家好坏,朝廷好坏,其实都没有什么关系,只是这份工作比一般工作能捞到更多好处而已。

在众臣心里,大家都是打工人,一起忽悠忽悠皇帝,逗逗皇帝开心就得了。这样不仅拿着皇帝给的工资,还能收着各路诸侯送来的贿赂,如果钱还嫌少的话,还可以从老百姓身上榨点油水。

所以历史上没有几个当官的是愿意做忠臣的,大凡聪慧之人,绝不会去做一个忠臣的。忠臣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收益与回报绝对是负的,忠臣是以自己生命为代价的,有时候甚至还会连累到亲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真正的聪慧之人绝不会为了一个虚名,累及己身与亲人的。聪慧之人多数时候会选择城为一个能臣,或者是一个庸臣。所谓能臣,就是两头都能够捞到好处的人,在内能帮助皇帝办事,得到赏赐,在外能与群臣打成一片,一起分钱。所谓庸臣,随波逐流,不办事,也不犯错,啥心也不操,听命行事,混点工资够生活就行了。

晁错选择做一个忠臣的时候,就注定了结局。他在无形中就把自己安排到了众臣的对立面上,在无形中就会得罪了好多人,即使袁盎不算计他,也会有其他人算计他。忠臣是没有朋友的,忠臣始终都是孤立无援的,所以忠臣一旦被遗弃的时候,结局就会非常惨。

与其说晁错死于袁盎的阴谋诡计之中,倒不如晁错是死于自己之手,因为他选择了做一个忠臣,做一个好人,那么他就必然是这样一个结局。真正的聪慧之人,绝不会选择做一个忠臣,而是去做一个外表忠诚内心奸诈无比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保身,又能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

有时候做好人会比做恶人更难,因为只有智慧超群的人才能做好人。晁错显然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是,他就不会选择成为一个忠臣。当然文章纯属个人之言,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