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妈妈都会或多或少遇到一些宝宝睡眠的问题:

“晚上总是很晚才睡,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会上演各种亲子大战”

“半夜总醒,睡不踏实,频繁夜醒,家长搞的很疲惫”

“哄睡困难,上床之后1-2个小时都睡不着”

“晚上睡得晚,白天睡得少,会不会影响生长发育和大脑发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之,一提起睡觉这回事,家长们总是能迅速找到共鸣:这睡觉困难户可怎么整?

家长的心情是能理解的,毕竟针对宝贝来说,吃和睡都是头等大事。

睡眠能促进宝宝生长发育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对身高、免疫力、智力、代谢等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但入睡困难、频繁夜醒、睡眠节律紊乱,这些比较常见的宝宝睡眠问题,仔细观察,其实还是能在孩子的生活环境和家长们的代养方式上找到一些问题的端倪,家长们可以在以下几种情况中对号入座一下。


情况一:缺乏良好的睡眠环境

我们需要理解:良好的睡眠,是需要良好的睡眠环境的

现代人,普遍晚睡。在很多家庭中,家庭成员都要到11-12点才会睡觉,家里灯火通明,每个人都精神抖擞的做着自己的事情。

对于孩子来讲,也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自己的生物钟,清醒活动的时间拉长,形成晚睡的习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段时间内,生物节律形成,孩子的睡眠习惯也就变成了睡的晚、睡的少。


情况二:白天活动内容单一,活动量不足

我们经常形容不爱睡觉的孩子为:充电两分钟,待机一整天。

虽然形容夸张,但是家长确实需要思考,在孩子醒着的时间里,他们在做什么,活动量是否符合他们这个年龄段的需求。

根据养育照护建议,1岁以内的婴儿以各种方式进行身体活动,尤其鼓励地板上的玩耍互动。清醒时每天趴卧至少30min,可分次进行;

1~3岁幼儿每天至少3h各种强度的身体活动,

2~3岁幼儿每天至少1h的中高强度活动。

注意动静结 合、室内活动与户外活动结合,不同形式的活动交替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睡眠,是人体在感受到疲惫后的一种自我修复机制,如果孩子每天的活动内容单一,强度不够,也会影响孩子自身对睡眠的需求。

这就像手机在开机状态,但并没有很多的应用,消耗电量,就会一直处于待机状态。

情况三:睡前过度兴奋,无法进入睡眠状态

枕头大战、打篮球、踢足球,总之这一类的活动,都属于高强度的活动,但却不适合在睡前进行。

因为这一类的高强度的活动,也是强刺激的活动,让宝宝的大脑进入兴奋状态,导致宝贝入睡困难,入睡时间变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情况四:有规律的睡眠安排

根据养育照护建议,1岁以内的婴儿(0~3月龄)每天有14~17h或(4~12月龄)12~16h优质睡眠;

1~3岁幼儿有11~14h的优质睡眠,并做到规律地觉醒和睡眠。(睡眠时长指的是白天和晚上加起来的睡眠总时长)

6-12个月的宝宝,白天会睡3-4个小时,1岁到3岁的宝宝,会睡到2-3个小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白天睡眠的时间过长,就会影响宝贝晚上的睡眠时间,导致生物节律的紊乱。

当然除了以上问题之外,也会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比如睡前吃了太多东西,导致肠胃不适,温度的变化,睡眠空间的变化,寝具的调整,情绪问题等等......

所以爸爸妈妈们,在调整孩子睡眠习惯之前,一定要针对性的找到问题的原因,再去确定各应对措施

基于以上几种情况,今天也为大家整理几种应对方法:

01——制定家庭睡眠时间,关灯的时间

提前20分钟和宝宝一起去洗漱做睡前准备,营造家庭的睡眠环境和氛围,哪怕只是暂时装睡,这个爸爸妈妈应该懂得。

02——安排足量的丰富的活动内容

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生理特征,简单形容就是“电池质量”,安排足量的丰富的活动内容,保证适合的体能消耗,让孩子产生自然的疲惫感,产生对睡眠的自然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睡眠活动要安排静态活动

比如睡前故事,关灯之后和宝贝聊聊天等,避免一切引起宝贝兴奋的活动,影响宝贝的入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建立固定的、熟悉的睡前常规

常规这个词一般会出现在托育中心和幼儿园,由于在托育中心,集体生活都是有序的,有规律的。

固定的时间吃饭,饭后固定的静态活动,固定的睡眠环境和睡前准备流程,形成了孩子的睡前常规。

在家里,爸爸妈妈也可以参考托育中心的这种形式,固定睡前的流程。

比如洗漱完后,上床,讲10分钟的睡前故事,故事讲完跟宝贝说晚安,关灯睡觉,每天如此,孩子就会在熟悉的流程中,形成对睡眠的认知,形成固定的睡眠习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上几种方法,家长们可以回去尝试一下,但一定要坚持。

孩子的成长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孩子的睡眠是具有可塑性的,所以家长不用过度担心,放平心态,睡渣宝宝也可以变成睡神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