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报》新春走基层就李培义馆长退休后继续发光发热,不遗余力弘扬传播中华道德文化,老有所为的先进事迹进行报道。

李培义依然有军人的气息,身姿挺拔,眼神坚毅,说起话来掷地有声。退休12年来,他执着于“德文化”传播,通过举办大型书画展,开办书法、篆刻艺术文化讲堂,吸引10万余人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去年3月,68岁的他又成为北京首家“类博物馆”(是指具有或部分具有博物馆收藏、展示和教育等性质与功能的场馆)——崇德堂匾额博物馆馆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十四节气公益体验活动中,李培义讲述“德福”文化

退休开启新天地

李培义搞过航天科技电影摄影、做过图书及期刊出版,还对匾额和书法情有独钟。2012年,有着40年军龄、46年党龄的他退休了,还想做点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他觉得,牌匾上的书法蕴藏着国学内涵,如果能为其弘扬工作出一份力,将是有趣且有意义的事。于是,做事雷厉风行的他,退休不久便成立了崇德堂德文化传播中心,并经多方求助,从一位爱心企业家那里得到了场地支持。

场地有了,李培义又尝试邀请书法家写下与德字有关的作品。他首先向书法界名人——沈鹏、欧阳中石、张海、李铎写信求助。自报家门后,他将要做德文化传播的初心与诚心娓娓道来,给他们留了“命题作业”——用规定字体写出带德字的成语,也直言做此事的回报仅是积德裕后。手写信寄出1个月后,4位艺术家都按他的要求写好作品并寄了过来。欧阳中石还邀请李培义到家中详谈,讲自己对德文化的理解,希望他能将此事好好做下去。

艺术家与李培义素未谋面,仅凭书信就将无价的作品寄了过来,让他备受鼓舞。他又手写了数百封信,寄给更多书画艺术家。起初,回复的人并不多。但随着展览越来越成功,主动捐赠书法作品的人也多了起来。此后3年里,他收到书画作品2000余件、篆刻作品200多个。他将这些爱心人士的作品视作珍宝,不断丰富展览的内容。

当书法和篆刻展览搞得有声有色之时,一位去广东旅游的好友打来电话说,看到一块写有崇德堂3个字的匾额,恰巧与李培义的文化传播中心同名。李培义当即买了机票赶过去,将这块对他颇有意义的匾额收藏。“以匾说德”的想法也在他心里萌生。他四处搜寻有德字的匾额,几年间陆续搜寻到400多块,并将其分门别类,以不同主题进行展览。他先后3次将这些道德文化牌匾带到首都博物馆、北京世纪坛进行展览,每次展期都在40天以上,参观者达几十万人次。

开办别样德育大讲堂

去年3月24日,北京首家“类博物馆”——崇德堂匾额博物馆挂牌开放。李培义原本没有建博物馆的计划,但随着藏品越来越多,又恰逢北京创建博物馆之城,他有幸成为类博物馆的馆长。他很欣慰也感到责任重大:“此前没有这种类型的博物馆,因为道德文化非常抽象,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使其变得可感可知。”

开办崇德堂匾额博物馆,李培义也是边建边学边改进。他跑遍了国内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最终确定以“无处不教育、无物不教化、件件皆教具”的方式展开德育教育。他希望参观者可以用眼睛看、耳朵听、心里记、动手做,全方位感受德文化的博大精深。博物馆以牌匾、书法、篆刻、拓片等数千件实物为载体,同时设立匾额拓印、古法造纸、活字印刷等体验项目,为中小学生提供社会实践课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培义(左)为来自新疆温宿县一中的学生进行讲解

如今,博物馆平均每年义务接待参观者7000多人次,其中有很多是外国友人、离退休干部、学生。

不遗余力传递美好

大寒这天,数十名游客齐聚崇德堂匾额博物馆,写福字、印对联、做拓片,以古法迎新年。李培义也一笔一画地写着福字,向大家讲述德福文化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培义和参观者一起写福字、迎新年

不外出参加活动时,李培义每天早上七点赶到崇德堂,先查看馆里的展品,再为当天的讲解作准备,一直待到送走最后一位参观者他才走。一有空闲,他会阅读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书。“只有持续深入地了解,才能在讲解时信手拈来。”他说。

对于新鲜事物,李培义也抱有一份热忱。他尝试在抖音、头条上开通账号,分享创作的德字楹联及与德文化有关的故事。

李培义荣获2020年“北京军休榜样”、2022年朝阳区“优秀博物馆人”称号及2023“北京榜样”年榜候选人等。荣誉激励他执着前行。虽然整日忙于演讲、丰富馆藏、筹划主题展览,但他乐此不疲。他自信是个有能量的人,“类博物馆尚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循,但我坚信能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其发展的路。”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