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袁世凯弄权变更国体,图谋称帝,看不惯政党政治家们种种沽名钓誉行为的学界泰斗王闿运,对袁世凯的弄权极为不满,便写了一副对联讽刺之: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现在,这个不是东西的总统要做皇帝了。

原本要在1916年1月1日登基,但未及登基,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就在1915年12月23日扯起了讨袁护国大旗,电告北京,请袁取消帝制并惩办祸首,并于25日宣布云南独立,唐继尧任都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蔡锷、唐继尧于27日向各省发出由梁启超起草的《中华民国讨逆军檄告天下》,兴师誓以四义:

一曰与全国戮力拥护共和国体,使帝制永不发生;

二曰划定中央地方权限,图各省民力之自由发展;

三曰建设名实相副之立宪政治,以适应世界大势;

四曰以诚意巩固邦交,巩固国际团体上之资格。①

蔡锷率领3000多人由滇入川,李烈钧出滇南,另一部入黔川,三路军马不过万人,就此北上讨袁。

义旗既起,贵州(刘显世,12月27日)、广西(陆廷荣,3月15日)相继在梁启超、孙文的中华革命党运动下宣布独立,袁氏派曹锟、张敬尧率数万人前去阻截,却打不过蔡锷的正义之师。

而此时,袁的两大主将段祺瑞、冯国璋称病婉拒就任征讨军统率,山东也崛起一支反袁义军。

而日本更给袁氏捅了一刀,日本政府声明,因北京无力维护国内安宁及获得列强支持,已无权代表中国,今后,日本将把南北双方视为平等的交战对手②。

日本图谋中国南北分裂15年,终于见到了希望。

袁氏此时内外交困,别无选择,只得在3月22日宣布撤销 1915年12月的承认帝位案,中华帝国洪宪大皇帝未登基便胎死腹中。

此后,广东、浙江、陕西、四川、湖南相继宣布独立。

5月5日,各支讨袁军联合成立军事委员会(军务院),拒绝承认袁的总统地位,19省的名流人士也呼吁袁氏辞任,连支持帝制的康有为也两次敦促袁氏退位并往海外游历③。

而袁此时已明白皇帝是做不成了,但恋权之心还在,当他要求冯国璋联合将军和各省都督支持他留任总统时,冯却要求他退位。

袁氏遭部下背弃后,陷入四面楚歌。

当年迫清室退位的滋味,此时由自己品着,皇帝梦碎,悲伤之余,想必也有羞愧,便于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暴卒,死前大呼“杨度误我!”。

而杨度则遭到全国人的唾骂,湘潭老家人骂其为汉奸,先前知交梁启超骂他是“下贱无耻、蠕蠕而动的嬖人”。

但杨度本人却有勇气活下来,并在挽袁氏联中为自己辩解:

共和误中国,中国误共和;千载而还,再评此狱。

君宪负明公,明公负君宪;九原可作,三复斯言。

杨度不愧为王闿运的弟子,寥寥数语,将帝制复辟是非弄得与自己完全无关。

闹剧中,梁启超算是后期有了清醒,孙文也就此认识到了革命与军事之间的关系,而对帝制有怀旧情绪的百姓,也知皇帝已是秋之落叶,只有零落为泥的份了。

但称帝一事,也不能全怪袁世凯。

这样说的原因有二。

一是反对帝制的人毕竟局限于上层社会的少数人和年轻的革命党人,而且在反对的理由中,对理想的憧憬多于理性的判断;

而普通百姓对帝制的存续与否并不关心,甚至还没有习惯没有皇帝的日子。

二是社会及国体转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仅仅凭借对共和的理想和高喊共和的口号,是不能完成由帝制向共和国体转型的,也不是成立了参议院和众议院,有了将当议员视为当官的议员(老百姓骂他们为八百罗汉)就是共和了。

我们一而再再而三的想让读者明白,欧洲社会自希腊以来的城邦共和制传统建立在其单一的贵族-平民社会结构基础之上。

而美国的共和,则是在缺少贵族的社会中以平民自治为基础的共和。

这两种类型的共和政体所根由的社会条件中国都不具备。

至少在1912-1916年时,中国还不具备由帝制国家向共和制国家转型的社会条件。

此外,袁世凯那一代人本身也有一个转型问题。

袁不是一个革命者,也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只是一个基于北洋军事实力的善变的政客,当一个没有国会制约权力的总统,或许在袁世凯看来,与做一个皇帝没有什么本质不同。

他的问题是没有看清这样的大势:包括梁启超在内的共和主义者,可以容忍他做一个独裁的总统,但决不会同意他做一个立宪的君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关这个问题,或许也如李剑农所说,袁世凯算不上沉得住气之人。

既然总统选举法修正案已经许可了总统的终身制加继承人制,要那皇帝的称号和一顶皇冠有什么实际的用处?“应该自为周文王,让袁克定去作武王。无奈袁氏的忍耐能力,到底不及曹孟德,要自己爬到‘炉火之上’去,给蔡锷一个立功成名的机会。”④

袁世凯那套政治算计之策,对付清室的孤儿寡母有用,对付写文章倡立宪的旧立宪派有用,对付有党无军的旧革命党人有用,但要用来对付职业军人加共和革命者蔡锷就显得无用了。

【本文完】

注释

①翦伯赞等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下册),第452页。

②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第384页。

③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第384页。

④李剑农著,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第370页。

版权说明:本自媒体号所编发文章欢迎转载,本文的内容版权归作者居原氏所有,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原创作者。本自媒体内容里的图片或视频资料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阅读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本自媒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