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谢宇被执行死刑。”

1月31日,在距离龙年春节还有8天之际,突如其来的一条热搜终于宣告了弑母者吴谢宇的人生结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令人费解的是,这个曾经手写五万字亲笔信寄给亲友求“活路”的弑母者,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却没有提出亲属会见申请,放弃了与亲属面对面告别的机会。

在吴谢宇身上有很多标签,在“弑母者”近乎成为其专属名词之前,毫无疑问,“北大学子”是他人生前半段最风光、也是最具话题属性的一个。作为弑母恶人,或许,正是这个标签的存在,才让一众写手为他塑造了“冷静、缜密、开朗、自律”的丰满人物形象,成就了他的“超高人气”。

尘埃落定之后,想必没有谁还会去追问一个杀害母亲的凶手到底该不该死,但对于吴谢宇从“北大学子”到“弑母者”的角色转变肯定充满好奇,不知道在人生最后时刻,他有没有回忆起刚踏入北大校园不久,自己在当时火热的人人网转发的那段文字,“最害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的一个选择会改变多长的人生”,更不清楚他是否已经找到了关于“这一刻究竟有多重要”的答案。

“小宝宝长得可爱而健康,刚刚来到人世,还无法瞧出他像谁,然而不幸的是他的鼻子像极了他的母亲的鼻子复制品。”

在1994年10月7日于福建省仙游县县城承受“将近十六小时镇痛”后生下儿子吴谢宇当天,写下这篇日记的母亲谢天琴不会意识到,在21年之后的2015年7月10日,回家换鞋之际会死于儿子的连续哑铃杠猛击之下。

纵使父母一代的家境并不算好,但父亲吴志坚和母亲谢天琴却努力成为“各自家庭中唯一的大学生”,后来父亲是国企领导、母亲是中学老师,这样令人羡慕的家庭组合可以说让吴谢宇的人生起点超越了很多人。当然,弑母悲剧之后,“接受的家庭教育一直过于追求完美”也成了专家口中“恰恰是造成吴谢宇悲剧的重要原因”。

不可否认的是,“在吴谢宇成长过程里,从仙游县贫寒的村庄和弄堂,到被鱼龙混杂城中村包围的铁路中学家属院,再到全省和全国闻名的福州一中,世俗意义上,他一路笔直地往上,走向的是更干净更明亮更广阔的地方。”只是,他作为“学霸”的人生轨迹,在二十一岁的那一年突然转向,“选择了淤泥和黑暗。”

完美学霸吴谢宇“潜藏的人性暗面”被发现是在2016年2月14日,这一天,福州警方在教职工宿舍发现了谢天琴的尸体,尸体被儿子吴谢宇层层包裹达75层之多,缝隙间还夹杂着吸附臭味的活性炭,房间内还安装了可以远程使用手机查看的监控,所有透光的地方都用黑色胶布贴住。

进一步的调查揭示,吴谢宇杀害他口中“我从小就知道,世界上没有比我妈妈更好的妈妈”的行为发生在半年之前,此后,他通过网购的方式购买了包裹尸体的塑料薄膜和活性炭,布置了摄像头,还以要去美国留学的借口用已经被他杀害的母亲的名义贷款,用自己和母亲的名义通过各种通讯方式向母亲的亲戚同事好友借钱,总借款金额高达144万人民币。

更能体现吴谢宇学识和智商的可能是他弑母之后的长期潜逃,期间他以网购的十余张身份证伪造身份混迹酒吧,多次购买性服务,每一晚的消费甚至达到上万元,这144万元借款很快被挥霍一空,在手头紧张时在重庆夜场打工,直到2019年4月21日在重庆江北机场被警方抓获。

直到执行死刑这一刻,恐怕也没有谁能准确知道吴谢宇在弑母及逃亡中有着怎样的心理历程,或许,这一切唯有他在逃亡生涯交往的女友这句话可以解释,“比较闷,几乎不出门,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凡事往坏处想”。

毕竟,按照他的自述,幼年的患病经历令他自卑,难以克服的自慰习惯、父亲的早逝,又导致他的心态进一步消极。谋划弑母之前,他偏执地认为“自己即将死去,而他死了,母亲也不可能活,于是,他打算杀死母亲后自杀。”只是,在弑母之后,他又突然“顿悟”,失去了自杀的勇气。

按照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青少年犯罪教研室主任皮艺军对媒体的分析,类似吴谢宇这种“有自杀倾向,但怕走了后母亲活不下去,遂杀害母亲,作案后又害怕死亡放弃自杀念头,这种情况在实际案例中也有出现过”,只是,吴谢宇的陈述“到底多少真实成分,多少谎言成分,确实很难说”。

其实,死刑的核准就意味着,在法律层面上,“吴谢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已构成故意杀人罪,“罪手段残忍,情节恶劣,罪行极其严重,严重违背人伦道德,严重践踏社会公众的认知和情感”,且“主观恶性深,且毫无悔罪诚意”,“应依法惩处”。

对于一个弑母者而言,或许,这一刻的最终来临,更多是一种解脱。

窥视吴谢宇“一路笔直往上的人生”以及“在21岁时的突然转向”,并不是为一个“完美”的、“高智商”的“学霸”变成“天才恶魔”惋惜,但如果能在这起悲剧中找到一丝破解成长和成才困顿的答案,何尝不是避免更多悲剧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