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一代美学宗师宗白华先生的经典之作《美学散步》。为什么要分享这本书呢?对此,我们不妨从现代社会的一大特点说起:“快”。

仔细观察一下,我们会发现,现代社会好像处在一种加速度当中:总是急匆匆,“快马加鞭”地奔向目的地。步行太慢?有自行车;自行车太慢?有汽车、火车;汽车、高铁还不够快?不用担心,咱还可以坐飞机。

曾经,古人要花几个月、甚至一两年才能抵达的地方,如今我们只要几个小时;曾经只存在于神话传说中的太空世界,今天我们也触手可及。就连小孩子也会喊:“更高”、“更快”、“更强”。时间在我们这里,已不再是享受,我们信奉的更多是“时间就是金钱”,“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

速度的加快,的确带给我们前人享受不到的便利,让我们抵达前人抵达不了的地方。但是,假如生活仅仅只有高速度、快节奏和紧张感,真的就是理想的生活吗?

过于匆忙的节奏,会让我们忽略沿途的风景,丧失品味真实生活的能力,更无暇顾及探寻人类的精神创获。我们用时间换取物质,用速度换取效率,却是以牺牲更加值得关切的精神生活为代价的。

在追求速度和效率的今天,也许我们越来越有必要让自己适当地慢下来,好好品味一下生活。今天跟大家分享的经典好书《美学散步》,倡导的正是这种慢的哲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豆瓣8.9分

走进这本书,就是跟随作者自由自在地漫步于美的世界。当我们伫足、徘徊、悠游于这片艺术之林,我们的灵魂会超越快节奏,变得悠然、从容、适意。当然,这并非是说,我们应该只慢不快,而是说,人不能一味图快、只求紧张,也需要有所慢、有所静、有所松弛,从而在快与慢之间、紧张与松弛之间、物质生存与精神生活之间,实现一种智慧的平衡。

如何实现这样一种平衡呢?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和音乐,就有最精妙的体现,本书作者宗白华先生在这本《美学散步》中,对这三种美的艺术做了深入的探讨。这篇文章主要阐述其中一种中式美学——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

1.作为民族艺术瑰宝的书法,为什么会成为艺术品?

关于书法,宗白华先生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写字能够成为艺术呢?

这个问题,沉浸在中国文化世界里的人大概是不大会提出来的。而宗先生之所以关注这个问题,是因为他注意到在他留学的欧洲世界,人们写字没有成为艺术品。作为写字的艺术,书法是一门在欧洲没法找到对应艺术的艺术。

的确是这样,书法是中国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外国人当然也写字,也讲究把字写得有个性、漂亮,但却没有发展出专门的书法艺术,没有出现群星璀璨、交相辉映的书法家,也没有诞生源远流长、推陈出新的书法理论。

可能有朋友会质疑:咱们的邻国日本和韩国,不也有书法吗?的确如此。但日本和韩国之所以有书法,出现过很厉害的书法家,形成了“书道”,也是受中国书法影响的结果。在书法这个领域,我们可以毫不谦虚地说,我们中国人是老师。

为什么中国人写字都能成为艺术品呢?在宗白华先生看来,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虑。第一、书法的书写对象,汉字,是与众不同的。第二、书法的书写工具,毛笔,也是独具特色的。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写字都是由内容和工具两个元素构成的,但在这两个要素上,中西方都是迥然相异的。

先来看看文字。汉字的起源是象形,也就是模拟事物的形象。最开始的汉字,你可以说它是文字,也可以说它是绘画,两者是一回事。所以,中国有“书画同源”这种说法。

而西方的文字主要是拼音文字。中国文字记录的是形象,诉之于眼睛,西方的拼音文字代表的是声音,诉之于耳朵。一个西方人看中国文字,就算不知道怎么读,也可能猜出大意,而一个中国人如果没有学习过西方文字,光是看,是看不出什么意思的。

比如“水”这个字,在古文字中,就是水纹流动的样子,一目了然。可是,我们看到“water”,就只能一片茫然,这个单词和水的样子,完全不是一回事。再比如“山”这个字,就是山峦起伏、山峰耸立的样子。可是,“mountain”这个单词,和山的样子一点关系也没有。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虽然汉字在历史上有过不同时期的变化和发展,很多汉字已经远离象形,但象形的因子依然潜藏在其中。

再来看看使用的工具。西方古代人写字用的是鹅翎管笔,后来又有了铅笔、钢笔、圆珠笔。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笔尖很硬,也比较细,写出的线条变化不大。而我们古人用的是毛笔,在笔杆底端扎着兽毛,成锥形,很柔软,写出的线条粗细变化很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笔还有个别名,叫“毛锥子”,这个说法很形象。可是,英美人常常把毛笔翻译成“brush”,也就是“刷子”。这一方面说明他们没有意识到毛笔的独特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实在缺乏一个对应毛笔的单词。当然,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两种工具、两种文化的差异。而围绕毛笔这种独特的工具,出现了“中锋”“侧锋”“藏锋”“出锋”“方笔”“圆笔”种种说法,在西方文字的书写中,这些几乎是没有的。

总结说来,书写对象的汉字潜藏着万事万物的形象,书写工具的毛笔构成了笔法的千变万化,这使得汉字书写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审美王国。它能成为书法艺术,也就再自然不过了。那么,书法艺术又有怎样的精神风貌呢?

2.书法的精神风貌:情景交融的生命体

再问大家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要写字?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写字都是要表达一定的意思。比如王羲之《兰亭序》开篇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就一目了然地交代了王羲之和朋友们雅聚的时间——公元353年3月3日。我们欣赏书法的时候,当然首先应该识字。不过,只是知道书法家写了什么,还远远算不上是欣赏书法。这又是为什么呢?

从主观的角度讲,中国书法是抒情的。每件作品无不传达着书法家微妙的情感。唐代散文家韩愈评“草圣”张旭,说他“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就是说,无论是喜是悲、是怨是恨,张旭都会淋漓尽致地渲泻在书法当中。

《兰亭序》

再比如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评“书圣”王羲之,说他“写《乐毅》则情多怫郁……《黄庭经》则怡怿虚无……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就是说,王羲之写《乐毅帖》时,心情是抑郁的,写讲养生大道的道教经典《黄庭经》时,心情是怡然自得、欢喜放松的,而写《兰亭序》时,则有点灵魂出窍、精神超拔的意思。所以我们说,中国书法表面上写的是字,实际上写的是心情。

正因书法与内心紧密相关,所以汉代思想家扬雄将书法解释成“心画”,清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将书法理解为“心学”。我们看一件书法作品,就是在看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作品凝聚的情绪也同样会感染欣赏者。当我们观看《丧乱帖》时,的确有一种不好的心情。而当我们玩味《兰亭序》时,简直可以说是神清气爽。

但书法又不仅仅只是表达纯主观的内心,如果这样的话,书法就成了滥情的渊薮。由于象形是汉字的基因,因此,书法不仅牵连着书写者的情感世界,也同样牵连着文字所蕴含的形象世界。比如,书家在写“江”与“河”时,不但让人感受到江河的样子,还会让人仿佛听到江河的水声。甚至有时候一个字并不需要一定对应所指的对象,完全可以是其他内容。

比如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写“子”字时,就先研习过鸟儿飞翔的样子。所以,他写的“子”字,就像一只飞翔的鸟。但我们知道,“子”这个字本来并不是模拟鸟儿的。无论在甲骨文,还是在金文里,这个字描画的是一个脑袋硕大、身子细小的婴儿,与鸟儿毫不相干。

苏轼《黄州寒食帖》

再比如说,赵孟頫写“因为”的“为”字,研究过老鼠的诸多形象和行为。所以,我们看到他写的“为”字时,就会感到仿佛看见了一只老鼠。而事实上,“为”和老鼠也没有半点关系。

在宗白华先生看来,书法不但凝聚着书法家的生命情感,也凝聚着对象世界的生命状态,从而成为了情景交融的生命体。好书法就是要写出这种生命感来,书法理论也常常用“骨”、“肉”、“筋”、“血”这样的生命单位来评价书法。明代丰坊的《笔诀》声称“书有筋骨血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人们把唐代大书家颜真卿、柳公权并称为“颜筋柳骨”,也是强调他们写出了某种生命的气象。

特约撰稿人:马号街,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
编辑:莉莉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