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养殖环境的日益复杂化,我国许多地区的鱼类养殖产业在早春季节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疾病威胁。这一时期,常见的水生动物疾病如疥疮病、水霉病、气泡病、烂鳃病等频繁爆发,且往往因为越冬管理不善,导致鱼体抗病力下降而引发大规模死亡。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养殖者们必须采取一系列科学规范的管理措施。

疥疮病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性疾病,易感染鲤鱼、草鱼等鱼类。该病的病原是灭鲑气单胞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在显微镜下,该病原体的大小为(0.8-1.2) μm×(1.5-2.0)μm,无鞭毛、芽孢和荚膜。

在感染初期,病鱼在躯干肌肉内形成感染病灶,随着细菌的繁殖增多,细胞溶解,组织软化、膨出。隆起的皮肤会充血,继而出血、坏死溃烂。中心部位溶解成红色液体,其中有大量细菌、组织崩解物和红血球等。随着病情的发展,肝、脾、肾等器官最容易受到侵犯,并可能出现退行性变性。肠道感染时会引起卡他性炎症,肠内常混有血液。

疥疮病的主要症状是背部皮下肌肉组织隆起、充血发红、鳞片松动脱落、溃破处形似火山口。由于病灶在鱼体背鳍基部两侧,以及疖疮仅在皮肤局部小范围内充血发红,而且病灶向外突出形成疖疮,所以不易形成流行病。该病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无明显的流行季节。

对于水产养殖中的疥疮病,预防和治疗都十分重要。预防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鱼塘环境,定期使用消毒杀菌产品如鱼健康高纯度液态二氧化氯等,以调节水质、消灭绿藻、调节pH值、增加溶氧量等。此外,还应避免鱼体受伤,及时杀灭水中鱼体外寄生虫以防感染。可以使用奥克丹水产养殖水质检测仪检测养殖水质,以便及时发现水质问题并采取措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常见的水生动物疾病

治疗方法包括使用鱼健康改良水质,防止鱼体机械性损伤,用杀虫剂杀灭水中鱼体外寄生虫以防感染等。此外,对于已经患病的鱼,可以涂抹高锰酸钾溶液或用浓度为1ppm的漂白粉或五倍子煎水全池遍洒以改善水质。对于车轮虫病和烂鳃病等并发症也应予以防治。

水霉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一种真菌性疾病,它由水霉和棉霉等真菌引起,主要感染鱼类的体表组织及死卵。这种疾病在15-18摄氏度繁殖速度最快,超过28摄氏度则会被有效抑制,因此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水霉病的发病条件包括低温、体表损伤,如拉网、运输、寄生虫叮咬等导致鱼体受伤,给水霉菌提供了感染的机会。

为了预防水霉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提高水体温度:适宜的温棚养殖可以有效预防水霉病,但成本较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权衡。

提高盐度:研究表明,水霉病的发病率在大盐度环境下会显著降低,但需要根据饲养鱼的品种来调整,并非所有鱼都能适应高盐度。

防控寄生虫:在温度适宜的季节,做好寄生虫的驱虫工作,避免鱼体因寄生虫感染而造成伤口,为水霉菌提供感染途径。

改善水体环境:保持水质清洁,避免水体富营养化,减少鱼体的应激。

提高鱼体免疫力:通过合理喂养和管理,增强鱼体的健康状态和抗病能力。

水霉病的症状包括体表出现灰白色的棉絮状覆盖物,病变部位初期呈圆形,后期则呈不规则的斑块,严重时皮肤破损肌肉裸露。鳃组织也可能会被侵犯感染,导致死亡。诊断水霉病主要通过观察体表棉絮状的覆盖物和病变部位的压片检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常见的水生动物疾病

治疗水霉病时,可以使用适量的化学药物,如抗真菌剂,针对病症进行治疗。同时,应清除水体中的病原体,改善鱼体的生存环境,以提高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避免病原体的再次感染。

气泡病是一种常见的水产养殖疾病,主要由于养殖水体中溶解气体过饱和引起的。这些过饱和的气体主要是氧气和氮气,它们会在鱼的肠道、体表、鳃等部位形成气泡,导致鱼体受损、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

气泡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水温、水体中溶解气体的含量、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等。在高温季节或者阳光充足的日子里,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强烈,会释放出大量的氧气,容易导致溶解氧过饱和。此外,池塘中的浮游植物过度繁殖也会引起气泡病。

气泡病的症状包括鱼体浮于水面,游动缓慢,鳍条或鳞片上出现气泡,有时还会伴有鳍条充血、溃烂等症状。严重的气泡病会导致鱼体死亡,对养殖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预防气泡病的方法包括保持水质清新、合理控制水生植物的生长、避免过度施肥等。此外,在高温季节或阳光充足的日子里,可以采取适当减少投饵量、增加水体的搅动等措施来降低水体中溶解气体的含量。

治疗气泡病的方法包括将病鱼转移到新的清洁水中,或者使用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感染药物、抗炎药物等,具体使用哪种药物需要根据病情而定。

水产养殖中,烂鳃病是一种常见且危害较大的疾病,主要发生在鱼类,也包括虾蟹等甲壳类动物。这种疾病通常由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多种病原体单独或混合感染引起,表现为鱼鳃组织受损、发炎、溃烂,严重影响水生动物的呼吸功能和生存能力。

常见的水生动物疾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常见的水生动物疾病

病因及症状:

1.细菌性烂鳃病:常见的病原体如柱状黄杆菌等,症状包括鳃丝肿胀、颜色变淡或变黑,严重时出现腐烂甚至脱落。

2.真菌性烂鳃病:主要由水霉菌、鳃霉菌等引起,表现为鳃部覆盖有白色絮状物或棉毛状菌丝。

3.寄生虫性烂鳃病:如车轮虫、指环虫、斜管虫等寄生虫附着于鳃上,导致鳃组织受损、出血,形成烂鳃现象。

4.环境因素引起的烂鳃:水质恶化(氨氮、亚硝酸盐过高)、溶氧不足、底质污染等环境问题也会间接引发烂鳃症状。

防治措施:

1.预防为主:加强日常管理,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定期监测并调节pH值、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水质指标,避免有机物积累过多,及时清理池塘底部淤泥。

2.合理投喂:提供优质饲料,控制投饵量,减少残饵对水质的影响,并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E等增强免疫力的添加剂,提高鱼体抵抗力。

3.药物治疗:针对不同的烂鳃病原因使用相应的抗菌药、抗真菌药或驱虫药进行治疗。例如,对于细菌性烂鳃可选用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氟苯尼考等;对于真菌性烂鳃可以采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浴或使用一些抗真菌药物;对于寄生虫性烂鳃应选用适宜的杀虫剂进行治疗。

4.生物调控:适当投放有益微生物制剂改善水质,增强养殖动物自身的免疫机能。

5.隔离和消毒:一旦发现病鱼,应及时隔离,并对患病区域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疾病的扩散。

在实际操作中,建议根据具体的病症表现和实验室诊断结果,结合当地兽医或水产专家的意见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同时,注重预防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养殖模式和技术手段,降低水产动物发生烂鳃病的风险。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作者:奥克丹水质检测仪厂家 蒋经理 18051502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