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豪放派宋词的一代宗师,苏轼与辛弃疾能否进行PK?我觉着是可以做对比分析的。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

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著名的《摸鱼儿》,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他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

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

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辛弃疾和苏轼在词的语言技巧上都是有力的开拓者。前人说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词,这当然有些简单化,但确实也指出:到了辛弃疾手中,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不复有规矩存在。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这本来很容易造成生硬艰涩的毛病,但是以辛弃疾的才力,却大多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

当然,辛弃疾的词时常也有过分散文化、议论太多,以及所谓“掉书袋”即用典用古语太多的毛病,但不管怎么说,他确实把词大大地改造了;他的词不仅是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而且是任何“意”和“事”都能表达得很自由很充分。这样,词的创作才完全摆脱了羁绊,进入了自由的境界。

论写气势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辛弃疾: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吐万里如虎。

两者都属于豪迈超群的词句,但各自的侧重点有不同。苏轼的是典型的文人诗词,在豪迈之外更多是一种风流俊朗气质。

而辛弃疾的却更多的是一种铁汉雄风气质,一种睥睨傲视的气概,所谓有金石之声,不外如此。

造成这种区别的最大原因,苏轼是文人,所谓的豪迈更多是性格上因素,故其文字不脱风流雅致气质。而辛弃疾本来就是南宋从北方杀出一条血路回归的义军领袖,其能率领五十人在几万人中擒拿叛贼,而又能全身而退的猛人。本身就是一个英雄豪杰,故其文字既是其现实写照。

在气势上,个人以为辛弃疾更加气盛。

论写洒脱

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这两首对比的是人生心态,老苏完全是把心放开的一种超然,而辛弃疾则在妩媚中有一种刚劲,洒脱中而又有倔强。

故此,苏轼的洒脱是真洒脱,而辛弃疾却更多的是执拗。这点上我以为老苏表达的更超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论写情深

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辛弃疾: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上面选的老苏这首江城子词,是他悼念妻子的,非常的凄然。属于回忆悼念之作,情深确实是情深,但风格哀婉,与辛弃疾的完全不同。

老辛这首是柔情万种啊,其实整首词都是情景交融,在元宵节的欢乐氛围中,那一刹那的温柔回眸,确实能给人更多的情感上冲击。

情深两者都差不多,但个人更喜欢辛弃疾的这种美好感觉。

论写离合

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辛弃疾: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论写悲欢离合的诗词,千古无出苏轼的这首啊,怎么比?没法比!明显的老苏这首词情景交融,气韵神韵与情感结合得浑然无迹。辛弃疾明显采用议论陈述的写法,相对一般。在意思传承上,估计也是从苏轼这首化用而来的。

论写报国

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其实,苏东坡是个文化人,不是武将。写这种报国情怀的诗词,真不适宜写这样的意象组合。纯粹就是凭空想象了,以文人的感性思维去构建形象。说白了,也是属于无病呻吟的一种,就好像目前网络上很多经常给人扣帽子一样。也可以说老苏这首,故意写得那么夸张,他真能做“会挽雕弓如满月”吗?不行的嘛。

辛弃疾不一样,其写的就是他本身啊。从现实来讲,老辛属于武将系列,超级能打的,诗词才是他的副业。百万军中取敌将首级,他是真干过比这还猛的事。在几万敌军当中,带领五十人,活捉叛将张安国带回南宋。

苏轼与辛弃疾两者的诗词风格?更喜欢谁的?其实就我个人来看,苏轼的诗词虽然风流俊朗,浪漫感性,但文人气息还是太浓。我个人是偏于喜欢辛弃疾的,能文能武,既可以豪情万丈,也可以温婉无比。大家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