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华东野战军改称第三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任副司令员兼第二政治委员,谭震林任第一副政治委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野下辖4个兵团,王建安、陈士榘、宋时轮、叶飞4位担任兵团司令员。

1955年,新中国第一次授衔,被授予上将的称号的一共有55个人,三野的四位兵团司令员都被授予了上将军衔。三野麾下改编为16个军,即第20军到第35军。在这16名首任军长中,1955年被授予中将的有10人,被授予少将的有3人,另外3人没有参与授衔。

很多人觉得意外,毕竟在四野有七位军长被授予了上将军衔。然而,在三野却有多达十位仅获得中将军衔。

其实,授衔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评定的标准也是一个综合因素,不能仅因为一个职务就认定什么军衔。

众所周知,1955年解放军第一次授衔主要参照1952年军队干部评级来对相关人员进行授衔的。当时大多数正兵团级可评为上将,多数副、准兵团级可评为中将,多数正、副、准军级可评为少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野有三位军长没有参与授衔,他们分别是张克侠、何基沣、吴化文。张克侠和何基沣是中共地下党员,长期在国民党军队。淮海战役中,张克侠和何基沣率部起义。1955年他俩都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没有军衔主要是他们离开了军队,去了地方。

吴化文也是起义将领,不过他还是有些区别的。他早先同样是西北军,后来投奔蒋介石。解放战争期间在济南战役中起义,后任第三十五军长,率部参加淮海、渡江战役。吴化文没有军衔也是因为在新中国成立后去了地方工作。

三野有三位军长被授予少将军衔。

第28军军长是朱绍清,他是贺龙手下有名的“小老虎”。在抗战时期,朱绍清从营长干起,再成为新四军旅长。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担任华野二纵4师师长、二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29军军长是胡炳云,他就是抗战期间的“胡老大”。起初一直是纵队的副司令员,一直到1948年才转正,次年又成为了军长。

第30军军长是谢振华,谢振华18岁就开始担任团政治委员。抗战初,我军只有15个团,谢振华仍然担任其中一位团干部。然而,从抗战初期的团政治委员到抗战结束时的团政治委员,这在开国将帅中几乎绝无仅有。

关于少将军衔的评定标准中规定,正军级、副军级、准军级,多数可评为少将,另有一部分资深且战功卓著的正师级亦可评为少将。

从三位早期的经历来看,资历尚浅,授予少将是没有问题的。

另外还有10位军长则被授予了中将军衔,其中有多位都是赫赫有名,像粟裕麾下的三剑客之一的王必成,据说他被授予中将还有点小情绪。

王必成,他是著名的“王老虎”,打仗非常勇猛。红军时期担任过副师长,级别也不算低了。抗战开始后,王必成是新四军正旅级干部(相当于八路军的正团级),解放战争期间,王必成是副兵团级。

聂凤智,被称为常胜将军,他在红军时期是团级干部,抗战期间担任过主力团团长职务后成为师长。解放战争期间成为了纵队的司令员,后担任三野27军军长。

陶勇,是红四方面军出身,长征后成为了师长。在新四军中,他做过新四军第一师第三旅的旅长。解放战争期间,他率领第四纵队,跟随粟裕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是我军解放战争时期纵队单位歼敌最多的。

按照上将的授予标准,红军时期正师级,抗战时期在八路军任正团级,解放战争时期是正兵团级。副兵团级的将军原则上授予中将,少数可授予上将。

王必成和陶勇都是副兵团级,其实也是可以授上将的,毕竟在四野中韩先楚、刘震等人也是同等级别的,这样一比较算是低授了。不过毕竟王必成在红军时期只是副师长,资历与他们相比要差一点。而陶勇地位并不低,资历和战功没有问题,其实授予上将则未尝不可,但总体来看,基本合理。

比较特殊的是皮定均,“皮有功,少晋中”,他这才破格从少将擢升为中将。他在红军时期资历尚浅,长征到陕北后,才任教导师第2团团长。抗战胜利后才担任旅长,而他最著名的也就是这个时期的中原突围,他所率部队被称为“皮旅”。此后,皮定均先后任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24军副军长、军长。

至于刘飞、周志坚成钧、以及谭希林等将军,他们在红军时期也普遍都是团级干部,一直到了解放战争的后期才成为纵队司令员和军长等级别。因此,他们授予中将是合情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