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周围经常会有这样的孩子:在学校,他们很多门功课都是全班垫底的,无论怎么解释,他们都似乎无法理解;一些父母会跟我抱怨,他们的孩子在家总是情绪波动很大,很难平复下来;还有的父母因为孩子在学校打架,被老师和家长投诉,感到非常头痛。

这些孩子无论在学业上还是情绪控制能力上,与同龄人相比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他们的行为不仅给大人们带来了麻烦,也给他们自己的成长带来了很多困难,比如常被人取笑,导致极度自卑,或者无法融入群体而感到异常孤独。

这些孩子真的有心理问题吗?

日本心灵与成长诊所院长、儿童精神科医师、临床心理师田中康雄教授将这一类孩子定义为发展障碍。在他所著的《教养从读懂孩子行为开始》这本书中,他认为发展障碍并不是缺陷,只是感知方式与众不同。“普通”和发展障碍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自闭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以及学习障碍都被归类为发展障碍。

发展障碍的形成既有遗传因素,也受环境因素影响。在遗传方面,大脑功能的不平衡会塑造孩子鲜明的个性,如偏执和易怒。而在环境层面,给予孩子更多理解和支持可以减轻这些特殊特性带来的困扰。

发展障碍谱系包括学习能力问题,也被称为学习障碍;运动问题,即发展协调障碍;社会互动问题,包括自闭症;以及行为问题,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当我们了解到这些都属于发展障碍时,就会更包容地接纳孩子,减少对其行为的误解。

下面我们简单地介绍发展性障碍所呈现的方式。

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表现为在读写、计算以及推论等方面有困难,尽管孩子在智力发展上并没有迟缓,本身也在努力学习,但在学校的排名往往比较靠后。 阅读障碍和书写障碍也是常见的学习障碍类型。阅读障碍有时表现在无法读懂题目,但当人帮助他读出来时,他可以理解;书写上的困难,会有现在把字形相似的字写错,笔画写错,或者字的左右写反等等。

针对学习障碍应对的重点是,首先要尽早地觉察孩子这些棘手的部分,比如说孩子不会做功课,怎么样讲解他都听不明白。通常的做法是,对于他不太擅长的部分,不要进行过多干涉,陪伴孩子,随时给予协助。对孩子少一些责备,多一些帮助,陪着他一起去思考。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对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孩子常常无法集中注意力,经常粗心大意,难以静下心来,这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问题。

多动的孩子可能会忽略细节,比如说写错字,或者是做计算题时经常会算错,忘记进位,同时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而分心。他会经常会忘记把东西放在哪里,同时也会缺乏对他人的兴趣和关心,总是思考自己喜欢的事。

他们会因为很想做某件事情而忽视规则,对于有兴趣的东西马上就要去做,无法拟定计划,不愿意排队,喜欢插队,这些都属于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或者是欲望,具有冲动控制方面的问题。

首先,作为父母要在孩子的注意力上给予协助。比如说父母跟孩子一起确认必要的物品,列出清单,跟他一条一条地进行确认。

其次,因为孩子常常会受到外界刺激而分心,所以尽量为他准备毫无装饰的安静空间。

另外,如果孩子静不下来,可以偶尔帮助他去设定一些自由活动的时间,或者是刻意安排一些事情,让他离开房间。

最后,给予孩子多一些鼓励和称赞,让他体验到那些成功的感觉,增强他的自信,从而激发孩子继续做的意愿。

泛自闭症

泛自闭症患者在社交互动方面存在困难,往往表现为固执、恐慌,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也不善于解读他人的情绪。

这也是造成他们人际关系、社会互动困难的原因。因为他不善于想象对方的感受, 也没有理解推测对方心情的能力。

医生在做出诊断时需要谨慎观察孩子的行为,并参考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的标准来进行评估与诊断。通常会仔细观察孩子的状况,以及向父母询问孩子的成长经历,孩子在家里的情况,以及在学校或者幼儿园的情形,进行综合评估。

虽然泛自闭症患者无法完全治愈,但适当的支持和帮助可以减轻他们的痛苦。结构化教学法和应用行为分析(ABA)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结构化教学法是由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萧卜勒(Eric Schopler)教授等人发起的。

这个方法是将空间、时间或者顺序等变得一目了然,给孩子能够安心生活的环境,这个被称为构造化。

比如在一个场所有多种用途,这会给自闭症的孩子造成混乱,那通常结构化教学法是指定这里是吃饭的地方,这里是读书的地方,像这样进行区分,打造一个使用目的显而易见的环境。

除了场所之外,时间也要一目了然。比如规定几点起床,几点吃早餐,几点去学校,让孩子一看就知道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情,按照行程表来进行行动。

另外一个解决方案被称为应用行为分析(ABA)。也就是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准备适当的环境,保持适当应对。这套方法的目的是增强孩子良好的行为,减少问题行为。

当孩子做出好的行为时,就去称赞他的行为,来增加良好的行为;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忽视他的行为来减少问题的行为发生。

通过疗愈的方法,比如结构化教学法,能够让孩子因为当下的情形作出适当的言行,从而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 也就是通过学习生活与社会规则,积累社会经验,在面对各种场合能够言行得当,这种个性明显的特征就会不那么突出。

《教养从读懂孩子行为开始》这本书还提供了很多家庭陪伴与协助的方法:比如拟定生活的计划;把让孩子来帮忙与激发兴趣作为孩子生活的主轴,让孩子养成帮忙做一些简单家庭事务的习惯,并且去发展他阅读、音乐、运动等兴趣爱好,让孩子能够愉快的度过自由的时间;在跟孩子对话时,说话要尽量简短和具体;多给予肯定的表达,尽量少用否定等等。

书中同时也提供了对于父母支持的部分。在养育有发展障碍性的孩子时,父母会非常的痛苦,也会有很多的困扰,所以别把自己逼得太紧,多去留意那些你能够做到的事情。另外,父母可以去与其他有经验的父母保持互动,或者是参与一些亲子的训练,让自己能够有更多的方法去应对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的发展障碍。

在这本书中,作者田中康雄教授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方法来帮助孩子应对发展障碍带来的各种困难,解放了父母的负担,并为他们提供了支持。通过早期干预,特别是使用治愈思维来应对孩子的发展障碍,可以帮助他们适应社会,减轻痛苦,这对于父母和孩子都是一种巨大的支持。

总之,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从孩子的早期行为中发现异常,早发现早干预,尤其是作者田中康雄先生提出的用疗愈的思维去面对孩子的发展性障碍,不针对去除病症而旨在帮助孩子努力去适应社会,减轻生活痛苦,给出了很多实用的方法,去应对孩子的各种困难,把父母从耗竭与愧疚的状态中解放了出来,这无疑对家长和孩子都是一种莫大的支持。

以下是两位专家们的推荐:

刘亮: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精神科副主任医师,著有《父母做这9件事,孩子从厌学变爱学》

教养教养,前提是父母得先理解孩子的行为,才知道如何做,如何养。这是一本教父母更好地“读懂”孩子的书,可以帮助我们放慢节奏,在想着“怎么做”之前先搞懂“为什么孩子会这样”。

张沛超:资深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委会委员,著有《过好一个你说了不算的人生》《我的内在无穷大》

难得有这样一本面面俱到又平易近人的指南,值得放在儿童保健科医生、儿童心理科医生、儿童康复师、心理咨询师、幼儿园老师、早教及特教老师和家长的书架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