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3月,湖南省衡东县三樟乡轰轰烈烈的土改刚刚落下帷幕,到处都是面露喜色的农民群众。

其中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名叫彭友胜,他是再地道不过的贫农了,之前家里穷得叮当响,这次也被分到了土地、老黄牛和农具,可谓全家欢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某一日他赶早,准备去市集上卖货,却忘了带上几口水,走到半路实在干渴难耐,只见附近有一处公所,便进去向工作人员询问能不能给口水喝。

在别人去倒水的空当,彭老汉也就无聊地四处张望着,忽然看到大厅里正中间挂着一幅画像,便凑近了看看。

结果一看却大惊,马上问来人这画的是谁。

对方不可思议地看着他——这是咱们伟大的毛主席啊!

彭友胜更是惊呆了,他年老眼花,虽然知道毛主席,却从未想过这个“主席”竟然是一位故人。

“你知道吗?他以前是我的兵!”彭友胜笑着说,回忆一时间纷纷涌上心头.....

1884年,彭友胜出生于湖南省衡东县三樟乡的一个农民家庭。

不但彭家穷困,这个小地方本身就很难,因为它虽然山水风光极佳,但旱涝也十分频繁,经常让农家颗粒无收。

因此,年幼的彭友胜从小就开始帮家里做活,基本没什么读书的机会。

稍微长大一些后,等到父母相继离世,年仅十五岁的他便离开了家乡,孤身一人外出谋生。

在那个全国都处于大动荡的年代,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小伙子,最常见的去处就是军队,彭友胜也是如此。

他很快在征兵的包吃住和发饷条件下,加入了湖南新军,进入了第49标第2营后队服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彭友胜是个老实诚恳又努力的年轻人,而且对待同袍和上司都颇懂事,所以在军营中混得相当不错,几年时间就成了副班长,也算得上出人头地了。

不过时局变化得也很快,一段时间之后,著名的武昌起义震惊了全国,湖南新军收到湖北革命军的指示,立即率兵前往支援。

当时新军人不多,彭友胜也是优秀青年,因此被光荣委任了起义军北路代表的头衔。

在清军的疯狂反击和革命摇摇欲坠的形势下,彭友胜坚定地带着战友们冲锋陷阵,在历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笔。

因此在革命胜利后,他也已经成为了一名颇有声望的小领袖。

而与此同时,一位年轻人正在湘乡驻省中学读书,他在学校里受到中山先生新民主义的影响,对其大加赞赏。

而不久之后,为了自己胸中的抱负同时也想为革命出一份力,他毅然准备投笔从戎。

于是在1911年10月底,革命军2营后队的门外,长官领着一个长衫的年轻人走了进来,告诉大家这是个想要当兵的娃。

老兵们好奇地围观着,眼里都颇有点不屑,以为又是哪个官家子弟来混资历了。

但彭友胜却拨开人群走到了他的面前,亲切地问了他的名字。

年轻人大方地说自己叫毛润之,是从韶山冲来的,彭友胜直接带着他走进了营房,并将他安排在了自己的上铺。

毛泽东在湖南新军呆了大半年,虽然时间不长,但对他各方面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而在这段时间里,和他最亲密的人自然就是彭友胜了,并且他们俩人可谓是互为师长。

此前的毛泽东读了很多书,见识了许多思潮,积累可谓相当丰富,但实践却还很少。

彭友胜虽然只读过半年私塾,但在战场上已经出生入死多时,很多阅历和见闻足以让他成为毛泽东最好的老师。

而他也的确乐意传授这些知识,为毛泽东这个军中的“初生牛犊”提供了许多可靠的帮助。

不仅如此,彭友胜本身品格也很不错,平日里做事公平公正,从不偏私而且喜欢冲锋在前,在军中颇有口碑,毛因此一直将他看作自己的兄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反观彭友胜却也是一样,他虽没文化,却深知文化的重要性,平日里遇到不懂的就喜欢讨教毛泽东。

且军队里基本上都是他这样的大老粗,有时候碰到一些写信、读报之类的事情,更是定要找毛先生不可。

这还不算,当时的彭友胜在参加了革命战斗以后,觉得自己还颇有些成绩,整个人有些飘忽了。

虽然明面上不作太多表现,心里却认为自高一等,对旁人有点瞧不上了。

但在和毛泽东几番长谈后,他发现这个比自己小足足9岁的年轻人,不但有学问,而且谈论起政治、经济等局势的时候,讲得总是格外深刻,他虽然不那么明白,但却知道此人绝非池中物。

所以即便彭友胜自视甚高,却从不敢轻视毛泽东,反而对他十分尊敬,大小问题经常先请教他的意见,更不会在他面前摆架子......

直到后来的某一天晚上,毛泽东悄悄找到彭友胜,告诉他自己即将离开军队回去继续念书了。

彭友胜心里很清楚这一天是必然的,他不但没有挽留,反而严肃地为他送别。

第二天中午,彭友胜找战士们凑钱办了一桌送行宴,桌上还有专为毛泽东准备的红烧肉。

彭友胜看着面前胸怀大志的青年,心中感慨万千,而临走时,这个一向节俭的男人,还把身上攒下的两块大洋送给了毛泽东。

兄弟离开之后,彭友胜则继续在军中任职,或许是受到毛老弟的精神和思想影响,他重新踏实认真起来,随着部队转战四方、南来北往,经历了数不清的硝烟炮火。

一直到大革命时期,他所在的队伍抵达广州参加国民革命军,彭友胜也已经成了一个少尉排长。

而于此同时,那位毛润之小兄弟先是回到湖南省立高等中学念书,后来相继去北大当了图书馆助理、回湖南创立了《湘江评论》、去法国勤工俭学、参与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

直到1926年,他刚刚出席了国民党的全国二大,不久后又赶到了广州,主持他当时在各地积极操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受到了许多人的欢迎,广州的一些报刊杂志还专门登载了他来讲学的事情。

于是这件事便很快也被彭友胜看到了。

此时的彭友胜经过多年努力,已经会写字认字了,他看到报上的“毛润之”三个字,顿时大喜过望,十分用心地整理了仪容仪表,一路找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去看望故人。

在门房通报后,毛泽东激动地赶来迎接彭友胜。

他们之间依然亲切如初,两人在屋里进行了一番交心长谈。

彭友胜把自己这么多年来历经军阀混战、部队前后数次易帜、现在又加入革命军的故事娓娓道来。

毛泽东听了这些事,内心也无比感叹,因为彭的经历,其实也都是这些年动荡时局的写照,也是他一直在苦心钻研的。

最后他点着香烟宽慰彭友胜,把自己现在胸中所有的工农革命、救国救民的思想都抒发了出来,勉励彭友胜继续为中国革命贡献自己的力量。

彭友胜清楚感受到,当时那位青涩的兄弟,现在早已放眼全国,讲的有些话他都快要听不懂了,这令他愈发钦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临走时,毛泽东却主动发出了邀请,希望彭友胜能够留下他,帮助自己一同建设革命事业,但彭友胜却婉拒了。

他表示自己一辈子只会打仗,干不了什么大事,留下来怕反而拖累了毛泽东。

这番话倒是彭友胜的肺腑之言,因为当时毛泽东已经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彭友胜即便不知道后来会发生的那些事情,如果只是为了升官发财,他也该仅仅攀附住毛泽东不可。

但他却拒绝了对方的邀请,是真心不希望成为累赘,影响到他未来的前途。

毛泽东当然也听得出来,所以便没有再强求,而当天他们二人却难舍难分,一直聊到半夜才相互告别。

在这次广州之行后,毛彭两人再未见面,实际上这个时候的中国,原本就处在最大的变局之中:

汪蒋政府反革命后,中共的力量受到空前打击,毛泽东四处待人发动起义、走上井冈山、反围剿、开始长征.....

而彭友胜则继续打仗,先参加北伐、后卷入内斗,期间不知经历了多少次生死,一路又升职到了连长,纵然他深知国民党政府和军队的不堪,身在其中却也无可奈何。

直到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彭友胜眼睁睁看着老蒋拱手放弃东北三省,再看日军一路打进山海关、占领北平,政府却一直在退让妥协、消极抗日,他实在忍无可忍。

在某一天夜里脱下军装出走军营,一路回到了老家衡东,从此不问世事。

在衡东的吴集粮行,彭友胜成了一个默默无闻的仓库管理员,过上了平淡的隐居生活。

无论外界如何天翻地覆,他已经不管不顾了,就这样过了几十年,一直到1940年的时候,彭友胜从仓库退休,回到三樟乡的家中重新种田去了。

时光蹉跎,岁月荏苒,一晃就是许多年过去,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已经在大地上冉冉升起了,但彭友胜却知之甚少,还是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

由于家境本就贫困,加上这些年他回到故乡后一直也没什么可观的收入,所以长期以来一家人都过的相当坎坷。

直到新的人民政府开始土改后,大家的日子很快都翻了个身,彭友胜喜气洋洋地去赶集,这才偶然看见了毛主席的画像......

回到村里的彭友胜激动地四处宣扬,但人们要么就是根本不信,要么就是觉得他夸大其词,即便他的老婆也觉得,即便真是老相识,现在身份可是天壤之别了。

彭友胜知道这些话倒也不假,但他还是颤巍巍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从邮电所寄了过去。

但随着时间一晃几十天毫无动静,他也有些默然了。

然而就在清明过后,当乡里的小邮递员带回一大票信件时,其中竟然真的有毛泽东给彭友胜的亲笔信:

“友胜先生...你的信写得太客气,不要这样客气...以待在乡下为好,如果确实十分困难,可持此信到长沙找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程星龄先生...”

此后,彭友胜便带着信去了长沙,程星龄对他礼遇有加,并派人带他在长沙舒舒服服地招待了半个多月,然后安排省委按月给他发放生活补助,极大改善了他的生活。

而彭友胜则在晚年开始了种茶的生涯,并每年将最好的茶叶寄到北京的毛主席手中,还经常给彭友胜回信。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1969年彭友胜去世为止,他和毛主席这段动人的故事,也在后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整理下,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