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7岁便涉足商海的韩强畴,一路走来遭遇了无数波折和风险。他曾在动荡的时局中辗转于多个国家,因独具慧眼,懂得随机应变,所以总能抓住商机。即使身处逆境,他依然选择逆势而行。正是这种剑走偏锋,让他绝处逢生。在战后的柬埔寨百废待兴之际,他怀着一颗拳拳爱国之心毅然回到故土,担负起重建柬埔寨的历史使命。

经过多年的用心经营,他构筑了一个涵盖建筑材料生产、机场、道路、地产、农业种植、石油等多元产业的“商业航母”,成为柬埔寨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商业领域获得巨大成功后,他不忘扶危济困,大力回馈社会,赢得了柬埔寨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被柬埔寨国王御赐“勋爵”封号。

天赋少年 弃学从商

1949年,韩强畴出生在柬埔寨国公省蓬松县的一个偏远小镇,他是柬埔寨第四代华裔,祖籍海南文昌。他的父母不仅耕种祖父留下来的胡椒园,还经营着一家杂货店,生活安稳幸福。

父亲非常重视孩子的中文教育,在韩强畴读小学时,就把他送到了外省的觉民学校寄读。小学毕业后,父亲又将他送进当时柬埔寨最大最好的中文学校——金边的端华学校读初中。

彼时韩强畴的二舅符国文也到金边做起了熟鱼生意,从零售到批发,在一年内竟将生意做到了越南。随着业务量不断增大,他急需一个得力的帮手,聪明伶俐的韩强畴无疑是一个最佳人选。

是跟着二舅一起做熟鱼生意,还是继续学业,成为17岁的韩强畴面临的人生重要抉择。作为班里的副班长,他的成绩从未低过班里的前三名,放弃学业太过可惜。但那时柬埔寨的华人出路并不多,毕业以后要么成为老师,要么成为商人。韩强畴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做出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暂时放下学业,先学做生意。

当时越南南方已经成为符国文生意的重要阵地。他通常在西哈努克港收购海鱼,然后用盐煮熟,这样既利于储存,而且味道极佳。鱼加工好后,再通过柬越边境的巴域运往越南。由于路途遥远,为了保证熟鱼不会变质,他需要在巴域把这些熟鱼再煮一次。韩强畴决定学做生意后,符国文便把他派到了巴域,让他负责这一条业务线。

尽管年纪尚轻,但韩强畴很快掌握了方法,做起生意来游刃有余。他接手后,生意依然十分红火,他每天将十几吨熟鱼出口到越南。同时,他还从越南进口一些机器零配件到柬埔寨,均获得了不菲的利润。

然而好景不长,不久后,越南战争的枪声打响,柬越边境的贸易环境恶化,韩强畴的生意受到极大冲击,他只好回到金边。

他观察到柬埔寨缺乏机械人才和产品,为了掌握更多本领,他进入铁手工艺学院学习,闲暇时间继续帮二舅打理生意。

自立门户 驰骋商海

1969年,在韩强畴20岁时,他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和强渔业。“和”寓意以和为贵,和能聚财;“强”则取自他的名字,同时也饱含了他把公司做大做强的期望。

有别于符国文的普通海产生意,和强渔业专门经营上等海产品,加上信誉良好,很快便成为金边众多餐厅的供货商。

眼看着产品需求量持续上涨,韩强畴萌生了自己买船打鱼的想法。创业一年后,他只身前往柬埔寨最大的海港城市——磅逊港,购买了两艘渔船,踏入捕鱼行业。

此后他又将生意拓展到鱼类深加工产业,由此打通了水产行业的产业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世纪70年代初,韩强畴有了更大的目标,开始从事海上贸易。也是在那时,柬埔寨内战爆发。持有柬泰两国渔船运营执照的他逐渐把生意的重心从柬埔寨转移到泰国,并持续扩大海上贸易的规模。

1975年,越南实现统一,美国在柬埔寨扶植的势力也被推翻,美国便纠集西方国家联合对柬埔寨和越南进行经济制裁和贸易封锁,导致两国物资紧缺。

面对这种形势,具有灵敏商业嗅觉的韩强畴不顾风险,以一身孤胆突破了美国对东南亚地区的海上封锁,开辟了一条“新加坡—泰国—柬埔寨—越南”的海上贸易航线,将这一危机转变为商机。他将从新加坡购买的电视机、收音机等家电运到泰国销售,然后从泰国购买白糖、布料和日用品再运到越南和柬埔寨,再将两国的水产品和农产品运到新加坡和泰国。这条航线既满足了东南亚居民的生活需求,也为韩强畴的生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然而风险也常伴左右,其间他的渔船曾被越南政府扣了两个月,连同其他渔民的船共有100多只被迫停运。韩强畴因为会说柬埔寨语、泰语和越南语,加之他最早到越南做生意,因而被渔民推举为代表,去和越南的商业部谈判。

此事让他的名声大振,有位泰国商人主动联系他,要与他合作。对方有一艘8000吨的货轮,而韩强畴的商船装载量为3500吨,双方联手让他的生意更上一层楼。

一直坚持诚信经营的韩强畴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信赖,曾经有位客户找他运送3吨黄金。在巨额财富面前,他并没有趁机牟利,而只收取了运输费用。良好的信誉与口碑也为他今后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远走他乡 再创辉煌

韩强畴通过海上贸易赚取了高额利润的同时,也被不法分子所觊觎。出于对自己和家人安全的考虑,1978年他带着全家人搬进了泰国难民营,想借此移民其他国家。

韩强畴是个富有远见的人,一到难民营他就开始思考将来在国外的生存问题。一番斟酌后,他在难民营里开了一家面包房,和夫人学起了做面包。

不久,新西兰人来挑选难民,他们希望选一些有资金,会讲多种语言并掌握技术的人,而韩强畴恰巧都符合,于是他顺利地带着家人移民到了新西兰。

到新西兰的第二天,他就在一家面包厂找到了工作,此前学做面包的手艺果然派上了用场。他不仅面包做得好,而且会修理机械,得到了老板的赏识,很快就被提升为机械师,薪水也从每小时2.7纽币涨到13纽币。

不久他又去了一家汽车厂做工,薪水为每小时18美元。虽然收入大增,但每天都要加班,而且弄得手上全是污渍,难以清洗。

三个月后韩强畴决定自己做生意,他先从自己熟悉的面包做起,接手了一家生意不好的面包店,并改名为“韩快餐”。接手后,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延长了节假日的营业时间,还在店里设置了投币游戏机,顾客等待面包时可以玩游戏打发时间。经过调整,这家面包店由原来每天仅有1000多纽币的营业额,增加至每天收入6000多纽币。

到新西兰半年后,韩强畴就买了房子和汽车。然而他并不满足于现状,对水产贸易仍念念不忘的他决定去离家100公里的鱼加工厂打工,借机了解新西兰的行情。

令他惊讶的是,新西兰的鱼加工厂把鱼头、鱼翅和小龙虾当成垃圾丢掉,而这些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都是极受欢迎的食物。他果断抓住这一商机,将这些产品从新西兰空运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起初运费很贵,韩强畴几乎没什么利润。后来在一位华侨的提示下,他和航空公司签订了长期合约,运费才降了下来。他从每天发200公斤,到后来每天发500公斤的产品,利润逐渐增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新西兰毕竟是一个小国,韩强畴心怀更远大的目标。1986年,他离开生活了7年的新西兰,来到澳大利亚寻找新机会。

一开始他选择在悉尼落脚,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当地社会复杂,不利于孩子的教育。行事果决的他又把家搬到了墨尔本,把孩子送到当地最好的一所私立学校读书。

他在墨尔本火车站对面找了一家店面,再次开起了快餐店,主要卖炸薯片和点心,生意十分火爆。4年后,他将其以高价卖出。

之后,他听说干洗店利润很高,便决定转行做干洗店。此时已年过不惑的他再次走进校园,学习布料和干洗知识。半年后,他顺利获得经营干洗店的执业证书。紧接着,他投资12万澳元开了一家干洗店,并承接了飞机场的干洗业务,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

重建家国 迈向巅峰

尽管在澳洲的生活舒服惬意,但动荡不安的祖国始终牵动着韩强畴的心。1993年,柬埔寨终于恢复了久违的和平,阔别故土多年的他也踏上了回国的旅程。

饱经战乱的柬埔寨到处是废墟,韩强畴为之心痛的同时,也决定重返柬埔寨,为国家重建贡献力量。

他在金边国际机场下飞机时,就留意到机场破败不堪,设施陈旧,甚至连风扇都没有。他认为国际机场是一个国家的窗口,国家要想发展,必须把机场建好,于是他立志要为柬埔寨建造一个现代化的国际航空枢纽。

他的拳拳之心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和支持,但当他满腔热情地开始筹备时,现实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由于连年战争,机场周边的公路和桥梁等基础设施千疮百孔。不仅如此,修建工程所用的建筑材料也十分稀缺。一时间,机场项目几乎停滞。

面对重重困难,韩强畴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一一化解。

经过考察和了解后,他首先在实居省创办了一家大型采石场。成立之初,偷盗时有发生,为了便于管理,他干脆住进了采石场。除了偷盗,人才缺乏才是他面临的最大难题,当时连普通的土木工和修理工都很难请到,更不用说是工程师。为了提高采石场的工作效率和技术水平,他专程飞到中国辽宁购买了机器设备,并聘请了中国工程师做指导。在他们的协助下,韩强畴的采石场很快成为当地的龙头企业。

之后,他又针对所缺的物资,相继创办了水泥搅拌站和沥青厂。

建筑和铺路所急需的基础材料解决后,1994年他在金边创办了睦兴旺设计建筑公司(MEC),与亚洲发展银行携手承接了金边国际机场、暹粒国际机场和西哈努克港国际机场的修建工程。同时,睦兴旺与法国的DUMEZ公司合资成立了SCA有限公司。韩强畴作为机场的经营者,参与到机场的日常管理中,三大机场的管理权限均截至2040年。

睦兴旺还向金边市政府赞助了17万美元的经费,修复了“毛泽东大道”。为此柬埔寨国王授予韩强畴“勋爵”封号,洪森总理更是亲自为他颁发了证书。

不仅如此,睦兴旺还修复了国家剧院,并修建了约600公里长的公路,泛亚铁路“波比—金边”段约400公里长的铁路以及大小100多座桥梁。

当韩强畴看到房地产市场的巨大潜力后,毅然进入房地产行业,买了一些核心地段的土地,自己做房地产开发,同样大获成功。

除了做工程,他还朝着多元化方向进军。他在多个省份购买或租赁大面积土地,种植椰子、菠萝蜜、杧果、甘蔗和水稻等热带农作物。其中,仅椰子林就几百公顷,种植面积居柬埔寨之首。

2005年,在朋友的启发下,他意识到石油产业大有可为。当时柬埔寨进口的石油来自不同国家,不符合国际规格。他决定从中东购买原油,运到柬埔寨后再提炼成欧5标准的汽柴油。洪森总理对这个想法给予了大力支持,并批准他建设一座年产量高达500万吨的炼油厂。

韩强畴为柬埔寨的战后重建立下汗马功劳,赢得了柬埔寨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赞誉。2008年,洪森总理为他亲授了由西哈莫尼国王亲令的国家一级勋章,以表彰他为柬埔寨经济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桑梓情深 赤子丹心

生长于柬埔寨的韩强畴始终不忘自己的根在中国,多年来,他一直积极联谊桑梓,团结华人。

早在1994年,他就加入了柬埔寨海南会馆,希望能推动海南社团在柬埔寨当地发展与壮大。加入会馆后,他积极服务与帮助海南乡亲,并力促柬埔寨的海南人与家乡互联互通,交流合作。此外,柬埔寨海南会馆也致力于发展华文教育,在韩强畴以及其他海南籍华侨的努力下,如今已开办了5所华文学校。

他还是柬华理事总会成员,总会负责管理并帮扶柬埔寨的63所华人学校。为了给海南籍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总会正在筹划建一所海南学校。未来还会投资500万美元在更偏远的地方买地建华文学校和宿舍,同时也会买校车接送学生,这个项目由韩强畴负责。

他也乐于为推动华文教育出钱出力,在他看来,中华文化是民族血脉的根源和文化精神的巨大财富,发展华文教育事业,是华裔传承中华文化的千百年根基。

为了将中华文化在柬埔寨传承下去,韩强畴个人也捐建了多所学校。他和友人捐资在家乡国公省蓬松县兴建了该省唯一一所华文学校——培英学校;在以前读书的贡不市觉民学校,他捐资兴建了部分校舍,并赞助了大量资金;在金边,他又慷慨解囊为集成学校修建校舍。

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柬埔寨海南会馆和海南也开展了关于培训教育的往来合作计划,他希望将来能和海南共建一所技术学校。

除了捐资助学,韩强畴还以多种形式支持华文事业。2004年,柬埔寨海南文友联谊会成立,文友们希望出一本书,以开创柬埔寨本土的中华文学。这一倡议得到了韩强畴的赞赏和支持。在他的资助下,海南文友联谊会的第一本书《柬埔寨海南文友作品选集》得以出版。次年,他又资助出版了第二本书《吴哥拾穗》。

2006年,在中国驻柬埔寨大使馆的倡议和柬埔寨各界华人和社团的积极响应下,“柬埔寨华文教育基金会”宣告成立,韩强畴再次捐资,支持华文教育的发展。

韩强畴也十分重视对子女的中文教育,安排他们每周末都学习中文,在家时也都用中文交流。他的大儿子2024年将会到北京上大学,他希望孩子们能更好地融入华人圈。

韩强畴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后,不仅大力支持华文教育,心怀感恩的他还从多个领域回馈社会。早在旅居新西兰时,他就参加了新西兰柬埔寨爱国公会,并筹集资金,帮助柬埔寨难民。他还多次对柬埔寨政府和贫困人群进行无私资助。

自澳洲回到柬埔寨后,他为柬埔寨的慈善事业投入超过100万美元,洪森总理对他的善举给予了高度赞扬。

韩强畴凭借在商界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担任了诸多社会职务,如柬埔寨海南会馆副会长、柬华总会常务副会长、柬埔寨总商会副会长、金边总商会副会长、东盟商业议会顾问、东盟建筑工会最高顾问、柬埔寨中小型工业副会长、中国对外贸易理事会副理事长。不久前,他还被选为柬埔寨勋爵协会首届理事会成员。通过履行这些职务,为政府、社会和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共谋发展 共赢未来

2023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45年来,中国的发展速度全世界有目共睹。因商务需要,韩强畴经常往来于中国各大城市,目睹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他深有感触。

他认为,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工业发展迅速,高铁技术更是世界领先。中国人才济济,未来一定会成为世界最先进的国家。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一些中国公司到柬埔寨投资建厂,都做得很成功。现在中国在帮柬埔寨修建铁路,此举不仅助力当地的经济发展,也给当地人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

柬埔寨也计划建一些产业园区,但因为新冠疫情,目前还没有最终选定地址。韩强畴相信,产业园区一旦建成,将会吸引大批中国公司到柬埔寨投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柬埔寨政府的牵线搭桥下,柬埔寨的华侨也有大量与中国合作的机会。此前海南省就向韩强畴发出了合作邀请,希望他到海南做椰汁加工。

接下来,他期待能和中国开展一些贸易合作。鉴于柬埔寨的玻璃砂质量一流,且市场庞大,下一步他打算投资玻璃砂项目。他曾到访中国的福耀集团和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商谈合作的可能性。

多年高强度的工作对韩强畴的身体造成了一定伤害,如今他放慢了工作节奏,每周二到公司开一次会,把建筑、机场、农业等领域的工作分别做好部署和安排。

虽然商业版图庞大,但他从来不贷款,也不欠别人一分钱。他的几个子女也都出类拔萃,这让他对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非常满足。

韩强畴未来除了要掌舵他的“商业航母”继续前行,还要作为一名有责任有担当的爱国者,在中柬两国面临重要发展机遇的关键期,一如既往地倾力支持和推动两国的友好合作迈向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