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持续火爆,不仅在国内火,在国外也成了流量密码。这段时间,到处都是冰雪大世界的视频,已经持续好一阵。

评论多数都很正面,毕竟,在寒冷的冬天有如此热闹的场面,无异于一剂强心剂。这“寒冷”指的不只是气候环境,还有经济环境。

当然,也有人另辟蹊径,跳出来反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角度清奇、痛心疾首地说:“千万人挤爆哈尔滨,说明大家是真没钱了”。

他们说,大伙为什么往哈尔滨挤?是因为哈尔滨真的那么好吗?还是因为哈尔滨真的很便宜呢?

他们一反思得出结论,大伙之所以往哈尔滨跑,是因为那里消费低。无论是酒店,还是餐饮,还是门票,都比其他的旅游城市要便宜很多。

所以,大伙选择哈尔滨。

看到这样的逻辑,我特么都有种被蠢哭的感觉。什么叫先射箭后画圈?这就是。无论从哪个角度射,我都可以让你得十环,前提是你先射箭。

哈尔滨火了,大伙没钱了;哈尔滨没人去,大伙没钱了;哈尔滨不温不火,同样说明没钱了。

跟这类人探讨哈尔滨大火背后的逻辑没有意义,他们戴着有色眼镜,根本无法做到客观地看问题。

个人认为哈尔滨之所以爆火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互联思维的集中爆发。尔滨刚出圈的时候我在知乎上说,谁有互联网思维,谁就能赢得当下的主动,很显然,哈市政府有高人。

尔滨爆火起始于冰雪大世界开园首日的“退票”风波。这本是一起“黑天鹅”事件,但当地来了场逆袭。

退票风波频繁霸榜热搜,各路网友自发力挺哈尔滨,各地自媒体、网红大咖追逐热点而来,为其引流。

该省文旅局部门趁机组织传统媒体、自媒体发布相关冰雪资讯,助推了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热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事态的发展,又掀起互联网造梗风潮,“南方小土豆”、“南方小金豆”、“马铃薯公主”、“尔滨”、“滨子”、“夹子音”,网友们玩得不亦乐乎。

互联网造梗起于网友,可真正引来全民热议却是在官媒参与之后。官媒下场算是给这些梗一锤定音,进一步给哈尔滨带来泼天流量。

从哈尔滨的旅游资源来看,冰雪大世界并非新鲜事物,第一届冰雪大世界要追溯到1999年。

被网友怒赞的索菲亚大教堂,以及人称“东方卢浮宫”的哈药六厂,也早早出过圈。

至于滑雪旅游项目,更是推广多年;搓澡、早市、火炕也是家常项目。

这些原本“平平无奇”的内容,却因为移动互联来到风口浪尖。

当然,流量能不能接住,还取决于当地政府的适应能力。

二是服务型政府的定位。一谈到服务型政府,首先想到的是珠三角、长三角。

长久以来,个人对东北服务能力有种刻板印象,觉得那里大概率会官僚主义横行。

哈尔滨爆火却啪啪打我脸。很显然,在如何将流量转化为存量方面,哈尔滨表现得很出色。

印象很深的有两件事:一是当地官员回应爆火时说:“游客在评论区提到需要什么,我们就上什么。”

时时盯着网友的留言,这无疑是服务的起点,你都不关心老百姓在想什么,“服务”又从何说起?

当地官员的表态显然不是说说而已。

网友说,索菲亚教堂的夜景不错,要是有一轮圆月就更好了。于是,哈尔滨直接用无人机拉着发光气球飞上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友说,喜欢在俄式建筑前拍西洋风情美照,哈尔滨立马拉出一匹佩戴上翅膀的黑马,配合游客们拍照打卡。

网友又说,哈尔滨太冷了,玩一会就冻得不行,哈尔滨马上造了很多温暖的小房子。

怕游客摔倒,松花江上铺起了地毯;

怕项目单调,哈尔滨文旅连神秘的鄂伦春族人都从林子里请了出来。

一切以游客为中心,游客怎么舒服,政府怎么伺候,这无疑是“服务”的精髓。

二是哈尔滨对宰客零容忍。很多地方火了没几天,物价就是开始乱,各种涨价导致游客体验变差,最终被网友拉黑。

哈尔滨显然在想方设法避免这种局面,尔滨火了后,当地立刻召集酒店、餐馆开会,要求不能随便涨价。

对于各种宰客行为更是零容忍,68元的锅包肉一经曝光后,店铺直接封停;一网友曝光乘车被宰,尔滨连夜处理。

各种操作,被网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口碑直接爆炸,进一步为哈尔滨带来流量。

当然,仅有政府使劲还不够,还得当地老百姓配合。

三是真诚的利他文化。东北人的热心我是领教过的,大学时代,作为南方人的我在大澡堂里没遮没拦地洗澡就已经够羞耻了,我刚认识几天的东北同学却热心地跑过来要帮我搓背,简直让我尴尬到死。

东北人的热情刻入骨髓,在他们看来,这可能是理所当然的事,这点在这轮哈尔滨爆火的过程中就有体现。

市民自发组织的免费车队;志愿者免费为游客送上姜糖水;本地人专随时随地充当游客的向导。

哈尔滨人甚至倡议,不去聚餐,不去泡澡,把澡堂让给南方小土豆,本地人在家搓搓就得了。

一旦有宰客的行为,在市场监管部门出现之前,哈尔滨人就已经自发“清理门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加上豆腐脑中加糖、地瓜配小勺、东北大哥魔性“夹子音”,粗看有种张飞绣花的反差感,细品就能体会到东北人的真诚和热情,让游客宾至如归。

正是这种掏心掏肺的利他文化,让“南方小土豆们”对这里流连忘返。

当然,以上只是回答了尔滨为什么能持续爆火,至于为什么能在2023年火,却另有原因。

四是外资光环的消退。

其实,进入2023年,国内消费市场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3年夏天,“淄博赶烤”和贵州“村超”爆火,引爆当地的旅游消费;紧接着,天津跳水大爷蹿火,同样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围观。

一夜之间,中国游客不爱出国游了,喜欢在家里凑热闹了。

香港《南华早报》称,中国2023年底颁的最新免签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游客,外国游客对中国的兴趣明显上升,但中国人却越来越不热衷于出国游了。

他们算了一笔账,过去一年,中国游客不爱出国游,导致全球旅游业损失超1290亿美元。中国消费者确实不爱国外游了,为什么会这样?

就旅游本身而言,中国地大物博,从热带气候到寒带气候,从海洋、沙漠到森林、草原,应有尽有。

过去出国游多少带点朝拜成分。国外的月亮就是圆,哪怕同样的风景国内更好,也宁愿多花钱到国外去体验一把。能出国就是高人一等,这无疑是种精神朝拜。

如今,老百姓越来越务实,尤其是95后、00后,他们的脑海中并不存在国外一定优于国内的“思想钢印”。

他们打小生活在移动互联时代,这个时代精英阶层已经丧失对话语权的垄断,失去了PUA民众的特权,年轻一代用肉眼所见铸造自己的价值观,对比国内发达的基建、快捷的网络、便利的生活,他们反而认为国外才是落后的,不存在心理弱势。

所以,同样的旅游,我凭什么花冤枉钱?如果国内服务能跟上,我为什么不选性价比更高的国内?哪怕去一趟哈尔滨的钱足以让我从广州飞一趟日本,我也愿意留在国内。

这种消费观在其他领域也有体现。

新年之际,抖音唯品会等各大平台卖爆的服饰不是进口奢侈品,不是西方元素,而是国产的安踏、鸿星尔克、特步、回力等,还是融入了龙年元素的新衣。

据国内平台唯品会数据显示,自1月15日以来,平台龙年元素的服饰同比猛增120%,像龙年卫衣大幅增长了3倍。

还有汽车、手机。日系、韩系卖不动了,德系车也不保了,2023年,大众下滑26%、日产下滑49%、本田下滑21%、现代下滑71%!相反国产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安,都有两位数甚至三位数的增长。

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需要进口撑面子,而是拥抱国产,拥抱传统文化。

毫无疑问,这一趋势会持续,2024年只会更加猛烈。

当然,又有人会拿消费降级说事,完全无视2023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47万亿元,达到471495亿元,比上年增长7.2%的事实。

我们这代人,确切地说是80年以前的几代人,其实有点废,哪怕嘴上喊着相信自己的国家是最好的,骨子里多数却是“章北海”——真正的失败主义者。

中国工业产值已经占到全世界的三分之一,相当于第二名美国第三名日本第四名德国之和,即使如此碾压的实力,却还有不少人抱着“芯片”和“圆珠笔尖”的认知,在西方文化面前抬不起头来。

这里面绝大多数都是“章北海”,就像文章一开始提到的“反思@怪”。

这不是中国人的特点,这是文化的特点,是历史的特点。

美国GDP排名早在1890年前后就成了世界第一,但取代英国成为各国眼中的“世界第一”,要等到足足50年后的1940年代。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美国人在英国人面前都矮半个头。

一个国家真实工业实力的强大,和消费者认知中的强大,有着巨大的时间鸿沟。

如今,中国人正在跨越这条鸿沟。

若无意外,如境内旅游一样,外资光环的消退,将是未来十年中国消费市场最重大的一条主线,也是中国实力外溢的红利,哪个地方能把握这种趋势,哪里就能迎来泼天流量。

全文完,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