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云财财》公众号,欢迎关注收看更多财经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世界不是草台班子

寒潮到来时,张一刚面试了一个某985的应届生,小伙看起来积极上进,朋友圈背景潦草写着“求稳,上岸”。

作为一家云南头部建设类省属国企二级子公司的行政,张一这两年深刻感受到了一把什么叫温差。

像其所属的这类基建类公司,往年去高校招聘只能坐小孩那桌,近几年突然成了香饽饽:

很多人都是冲着铁饭碗来的。

不过国企内卷的程度,远远超过年轻人们的想象。原来,世界不是一个草台班子。

2023年5月8日,人社部办公厅印发了《国有企业内部薪酬分配指引》,近2万字,正文九大章节,还附了国企薪酬改革的5个案例。

财哥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学习了一遍,《指引》的核心精神就是要敦促国企进一步向市场化转型,释放企业内部活力。

比如在全面实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前提下,做好科学灵活分配;持续深化企业总部去机关化,实行事业部制、责任中心制等大部门制或扁平化管理,多处强调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还有不少在市场化企业司空见惯的英文单词,比如:

KPI、OKR、BSC。

刘磊是云南某省属国企子公司人事部的工作人员,他告诉我,这两年公司对工资总额的考核越来越严,薪酬都要和利润挂钩。这份《指引》是他在职这几年:

见过最详细的一份。

但国企在加速转型的当口,却遇上了经济的震荡,这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收入减少,进而影响工资总额的减少,也让云南国企人普遍经历着改革阵痛。大范围降薪变成实锤,20%的幅度是标配,30%也不让人意外:

铁饭碗真没了。

1

到目前为止,刘磊所在公司还在根据《指引》进行新的考核体系制定,预计会在今年4月完成。在2020年启动的国企三年改革中,他们的薪酬改革主要方向是中层调减、基层调增。

伴随着薪酬改革的还有福利,他告诉我,除了基本体检、工勤时间意外险和就餐,其他福利从2018年就取消了,主要出于廉政风险的考虑。

在新一轮改革中,考核的压力也明显传递到了领导班子这一层上,集团总部也专门对此发了新文件。而在之前能够压实的主要是基层和中层,现在则要:

全面压实,全员覆盖。

《指引》也写得很清楚,要建立全员绩效管理制度,范围涵盖从集团总部到各层级子企业和分支机构,从企业负责人到部门管理人员、普通职工等全体人员。

在考核指标上,也作了分类。管理、营销岗,重点考核利润、销售收入、重点工作任务完成率等指标,技术岗重点考核专业性、创新性和履责绩效、创新成果、实际贡献等指标。

还特别提到一点,除党建、合规等岗位有特定要求外:

业绩类指标一般占主要权重。

刘磊说,公司基本也是按此严格“打卡”,工资总额考核还要对比前后两年利润指标,同时设定绩效层级,按月、季度、半年、年度考核不等。如果亏损的话:

绩效奖金肯定就归零了。

人事安排上动静也不小。

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也是标配,在最近两年,二三级公司被优化的人占比不小。同时,竞聘上岗人数必须占到上岗人数的60%:

就问你一句,卷不卷?

在此前提下,今年刘磊公司要完成两项重要工作:一是调整薪酬制度,日常兑付的工资会少很多,大部分集中在绩效部分;二是在有新项目的情况下,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

他觉得,从长远看,这是好事,更市场化,不能老是温水煮青蛙。

这种薪酬上的结构型调整所带来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他的感受主要有三点:

一是强调人才和科技人才的晋升通道,规定在薪酬绩效里必须体现;二是明确规定了哪一部分必须占到多少;三是明确规定员工工资和领导工资挂钩,员工工资不涨,领导也不涨。如果涨,中高层平均工资增幅原则上:

不高于员工平均工资增幅。

改革不易,是刘磊另一个直接的感受。

他告诉我,第一轮改革推进的时候很难,还有员工写材料到上级领导那里反映,接受不了这种变革。第二轮的体系虽然尚未对员工进行意见征询,但他相信这次的阻力会小很多。

毕竟工资总额管控已抓了4年,大家已经有一定共识:

工资总额和利润就是要挂钩。

2

两轮改革都是动真格的,寒意蔓延到了每个人的身上,尤其是在管理和营销这两个岗位上的人们:

绩效真是落差大。

刘磊告诉我,他们公司薪酬结构变化最大的是业务口,基本薪资占3成,绩效考核占比升至7成。

另一位同样来自上述云南建设类头部国企二级公司的李文明深有体会。他在项目部,从2021年开始,工资总额就逐年减少,10%、20%……他估计,2023年要降30%。

公司对他们的考核机制很简单,工资就和三个指标挂钩:当年项目产值,项目进度,利润率。同步而来的是考核指标变得更多,而年度总薪酬也在下降。最直接的原因是:

这几年经济不好导致项目减少,集团债务刚兑压力也大。

两头承压,就算他个人在去年完成所有指标,绩效工资也不一定拿得到,因为公司当年的钱花完了。而因为在建筑类领域,他的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之比,相对于刘磊他们而言更大:

2比8。

在下降的工资总额里,也有高低之分。李文明告诉我,日常的绩效降幅稍小,毕竟要保证员工日常生活,但年终奖这一笔降幅就很大。

人员变动也挺频繁。一是因为降薪,公司也在想办法,尽量往优质项目转;二是项目落地的比以前更少,所以人员自然要精简,包括一些劳务派遣人员。但并没有出现大规模裁员,尤其是一线的项目公司,需要人干活。

他告诉我,这也是末位淘汰机制引发的一个正常现象,10%或以下比例的人就得离开。

领导也没那么好过。他们拿年薪,但也跟项目挂钩,完成了就有,没完成就只有基本工资。

在《指引》里,相关条款也明确指出,职级越高,越靠近市场前端,岗位基本薪酬占比越低,绩效薪酬占比越高,反之越低。其中还划了线,管理、营销岗绩效薪酬:

一般占比在60%以上。

不过也强调,低层级的管理岗基本薪酬占比相对较高。技术岗基本薪酬一般占比在50%以上,但这里面又要分,直接面向市场的技术岗,绩效薪酬占比又相对较高。

还单独把企业负责人拎出来说,绩效薪酬一般占总薪酬的60%以上。年度业绩完成值低于上年的,薪酬一般应低于上年;考核不合格的,不得领取绩效薪酬。

李文明说,身边的同事虽然对工资降了都有点想法,积极性有点提不起来,但现在这情况,还是趋向于工作稳定:

先苟着吧。

他说,大家都在适应阵痛期和转型期,再过几年,改革所产生的效果可能才会比较明显。他也理解,这几年政府的防风化债是重点,尤其是部分专项债的压力陆陆续续也在转交给国企,国企还要承担不少社会责任,背着巨石爬山:

谁都不容易。

3

央企和地州国企乃至国有大行,也无法例外。

90后的沈丽在一家中字头央企的云南分公司上班,虽然她非一线工作人员,去年到手的工资也变少了,且每个月都会波动,幅度也比较大:

好的时候多几百甚至几千,坏的时候也是成百上千的少。

最明显的是年终奖,按公司惯例,2023年发的是2022年的年终奖,但不少一线的同事都私下吐槽奖金降幅太大:

达到30%左右。

和云南省属国企一样,央企的考核现在也已细化到了利润率和回款。如果接不到活,就别指望奖金了。

她告诉我,这种下降也不是突然开始的,而是按照之前就制定好的计划,一步步严格落实,方向也越来越坚定。

这家央企在云南拿过机场改扩建、高速公路、安置搬迁等项目,也会涉及地铁承建业务。有些是独立操盘,有些是和当地城投公司一起合作。

沈丽听说昆明有几条新的地铁线在报批,但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只是觉得在云南做项目:

感觉有点零散。

不过前期发布的47号文可能会让沈丽的期望值再降低一丢丢。

去年12月24日,国务院印发《重点省份分类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试行)》,俗称47号文。

通知的主要精神就一点:要求全国包括云南在内的12个省市“砸锅卖铁”全力化解地方债,在将债务风险降低至中低水平之前,严控新建政府投资项目,严格清理规范在建政府投资项目。

其中,有7类原则上不得新建(含改扩建与购置)的项目,包含交通、社会事业、市政、产业园区、新型基础设施、楼堂馆所、棚户区改造等领域。再具体点就是:

高速公路、机场、地铁和城际铁路,省级以下产业园基础设施等。

新项目难找,之前项目难收款也影响了大家的收入。

沈丽说,公司的结款周期长已是惯例,有些项目,五六年都还收不到尾款。现在公司也得想办法搞创新业务,几家中字头央企在云南也是卷得不行,先卷房地产,后面不行了,又在想办法卷其他。

但无论怎样,至少大家还活得下去:

民企的苦恼可能更多。

某国有大行云南省分行下属支行的朋友也告诉我,别说企业了,即便他在银行,也基本确定今年薪酬要降20%。在完成所有KPI的前提下,支行行长才能拿足30万年薪,分行行长拿足100万年薪。

《指引》对金融企业薪酬的规定也较严格,高管岗位基本薪酬一般不高于薪酬总额的35%,银行主要负责人的绩效薪酬一般控制在岗位基本薪酬的3倍以内。

另外,金融企业工资较高的人员,绩效薪酬的40%以上采取延期支付方式,延期支付期限:

一般不少于3年。

4

张飞飞在滇南某地州非投资类平台公司,公司去年完成了总量指标,他说年终能拿全奖。但同一个城市的不少国企都降薪了:

幅度普遍也在20%。

比较典型的是公交集团、设计院、水利院等,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房地产不行了。

但技术类行业或岗位,反而还涨薪,比如做数字经济类的国企。以智慧停车为例,以前可能需要50个人来管理,但现在可能5个人都不用。公司不用承担那么高的人力成本:

自然日子过得好。

真是悲欢不能相通。就像前段时间网友说的那样,《繁花》《山海情》和《漫长的季节》,其实拍的是同一时代下的中国,但人们过的却是截然不同的生活。

张飞飞觉得国企尤其城投公司要进行市场化转型,难度还是不小,钱和时间,一样都不能少。因为有些城投公司的主要功能就是背债,好不容易有了些营收,还不够还银行的利息:

能保证工资发放就不错了。

即便未来要转向实体化经营,也得要有钱,就算去融资,资产也得优良。

知乎上,还有不少央国企员工留言称,疫情前爱看成功学,现在则沉迷考证、学专业技能。多学一样,就多一点安全感。

当然,也有人选择离开国企。张一就选择在自己30岁到来之前抓住最后的尾巴,辞职考编。

在自习室,窗外开始下起冰雹,所有人都一个劲埋头看书,仿佛多看几页,就能多驱赶一分寒意。

放浪不羁归属夏夜,冬天永恒的主题是安稳。

(张一、刘磊、李文明、沈丽、张飞飞均为化名)

云财财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转载请微信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