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会有舍利子,普通人却没有?火葬场惊现烧制舍利子的奇葩服务
低纬度
2024-01-29 13:03江苏
在佛教中,高僧死后留下的肉体,乃至头发,血液骨灰等都可以称为舍利,而这些僧人在火化后所留下的结晶体俗称舍利子。大多数佛众教徒以为舍利子,乃是前世僧人研修大道,看破轮回,而成功修的的产物,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只有那些大彻大悟的古佛才能出舍利。
而常人以为的舍利子那是,僧人远离贪嗔痴念,杜绝七情六欲,所以精气神饱满,久而久之,变形成了坚硬的固状物就是舍利子。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所谓的舍利子那是人的骨骼,血液乃至各种组织在一起燃烧之后产生了化学反应因而变成了舍利子。
在《西游记后传》中,燃灯古佛为上古大佛,在他燃尽寿命之后,便化作一枚金光闪闪的舍利子,因此,在众人心目中想必那舍利子定是金光闪闪的存在,有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功能和作用,说不定还能有起死回生的作用。
其实这舍利子就是高僧圆寂活化之后产生的晶体状产物,就是一颗颗五颜六色的结晶体,远没有金光闪闪那般耀眼,但外观看上去还是很漂亮的。可为什么只有僧人可以产生舍利子,而平常人不能产生舍利子呢?那么我们从科学的角度看这个问题。
“神秘”的舍利子
相传,佛陀是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一诞生就会行走。29岁时有感于世间诸般苦楚,舍弃王族身份,立下宏愿,要度化众生。佛陀的一生历尽千辛万苦,因此在他80岁离世火化时,大火烧了6天六夜,他的弟子们,在灰烬中找到了顶骨舍利一块、指骨舍利一枚、佛牙舍利四枚,以及84000颗舍利子。
如果说,佛陀是舍利的起源,那么自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带头,将“舍利崇拜”推到了一个新的“峰值”。从古到今的高僧大能,也不乏有“得道者”,遗留下舍利子。
比如,1994年7月,苏州岩灵山寺的法因法师在82岁高龄时圆寂,火化后,寺中弟子获得五色舍利数颗,一时被奉为奇闻。
至于为什么要留下舍利,《法华经》中说,“众见我灭度,广供养舍利,咸皆怀恋慕,而生渴仰心。”就是说,佛陀虽然不会真的湮灭,但是要让众生看到他的湮灭,这样世间人才会对他心存渴慕,一心向法。舍利子,就是灭度的“凭证”。
佛陀灭寂后,留下的唯一一枚指骨舍利,现今供奉于宝鸡市的法华寺,于1987年翻修寺庙时在地宫中发掘出来 。
那么究竟什么是舍利呢?其实直接的翻译就是死尸、遗骨或者遗物火化后的产物。广义上的舍利,包括生身舍利、法身舍利和影骨舍利。分别代表佛陀肉身所化舍利、遗物如佛经等化身的舍利和后世以金玉仿制的佛陀真骨。
狭义上的舍利,就只是指肉身火化形成的舍利。在此,我们仅讨论这一种情况。
“人造”舍利,量产功德?
虽然中华文化一向崇尚“入土为安”,但是,佛教历来崇尚火葬,历史上也不乏民间“大兴”火葬的岁月,例如,两宋期间。
尽管,那时候的火葬率极高,但是,却没有什么文献记录过,哪家平民在火化后能留下舍利的。于是,舍利子也就披上了一层神秘而圣洁的“面纱”,因此就有传言说只有得道高僧才能留下舍利子。
难道,只有遗留有舍利,才能说明辞世的是高僧大能吗?
古时候,如有高僧圆寂,会在寺庙中举行隆重的火化仪式。首先,要建造一座临时建筑停灵;然后,准备上好的木材做燃料;最后,在特制的陶罐中,焚烧七天七夜,确保遗体完全火化。
这样的火化环境,成为了“舍利”形成的先决条件。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上也有一些好奇心特别重的网友,开展了“自制舍利”的实验。实验对象是,一根鸡腿骨、一根猪排骨以及一颗来自这位网友的智齿。
首先利用氢氧焊机对实验对象持续加温,骨头和牙齿开始逐步碎裂。加温40分钟之后,鸡骨和猪骨已经融化,成为了小液滴,而智齿的小液滴,则在加温1小时后形成。最终,三者都成为了晶莹剔透的“舍利”形态。
关于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现象?
这还得从舍利的成分说起,其实,它的成分,仅仅是平平无奇的钙、磷、硅等元素。在一段时间的“煅烧”后,骨头中原有的有机物和大部分碳完全消失,形成了羟基磷酸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骨灰”。
此时还要继续加温,骨灰就会肉眼可见地融化,羟基磷酸钙也会在此刻分解为磷酸三钙,骨灰内部残余的碳随即全部被氧化。当温度达到1670℃时,磷酸三钙完全融化,冷却之后就形成了浅色、有玻璃光泽的坚硬小球。
由唐代僧人,释道世所编撰的佛教典籍《法苑珠林》中描述,舍利的种类分为三种,一是骨舍利,呈白色;二是发舍利,呈黑色;三是肉舍利,呈红色。而实验中的“舍利”小球的颜色,取决于煅烧过程中加入的着色元素。
近现代以来,关于舍利来源的猜测,有人这样认为——僧侣因为长期食素,体内容易产生结石,因此舍利是一种结石。其实,只要知道结石的成分,这个谣言就不攻自破了,大部分结石的主要成分是草酸钙,熔点仅为200℃,但是舍利却能抗住上千度的高温。
国家专利库中,还有一个关于“舍利子制作方式”的“奇葩”专利。该专利早在2007年就申请成功了,其过程无非是火化——研磨——重新合成这三个主要步骤,这与后来的“骨灰钻石葬”,从纪念意义上来讲,有异曲同工之处。
至于说这个是“舍利”,想必有宗教信仰的人们都无法苟同吧。至于后来,偶尔见诸报端的、五彩缤纷的舍利是什么,有网友说是“实体化的七彩自尊心”,如果按照这种说法,那么普通人火化之后没有舍利似乎也就说得通了。
但是这么解释肯定是不科学的,那么从科学上讲,普通人火化之后没有“舍利子”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国内普遍的焚化炉温度达不到1400℃以上呗。虽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舍利子,但是钢钉、钢板、支架、金牙等遗物,还是时不时能发现的。
阿育王与佛舍利
随着近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人类当然可以从容地解释“舍利的成分是什么”,将其贬斥为封建迷信的遗物。可是,舍利子在古代和佛教所承载的历史人文意义,却不能任由我们这么简单地否定。
经历佛陀寂灭,八王分舍利的纷争后,古印度进入了一段平稳发展的时期,但是,一代传奇——阿育王的出现,令时局出现了动荡。在《阿育王传》中记载,佛陀曾预言他与阿育王有缘。
但是,阿育王以强势之姿登上历史舞台时,被称作“伽罗阿育王”,意即“恶毒心肠的帝王”。在对羯陵伽部征伐时,致使15万人被俘虏、10万人被杀害,战争造成的死亡更是数倍于这条记录。
阿育王人生的转折点也是出现在羯陵伽之战后,他仿佛刹那间了悟,感念自己以往犯下的杀孽,最终皈依佛教。并在统治境内推行佛法、大兴土木建造达摩,同时重新供奉佛陀留下的84000颗舍利。
阿育王塔作为印度文明的瑰宝,也展示了当年的帝王对佛教的推崇,“少行不义、多做善事、慈悲、慷慨、真诚、纯洁”,这六条标准是曾经推行的达摩正法,也是对佛教教义地高度概括。
舍利中蕴含的大智慧
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佛舍利诞生于拘尸那揭城郊,后经僧侣传教,辗转来到中国。那么抵达中国后,佛陀舍利都有着怎样的经历呢?学界普遍认可的佛教传入时间,大抵在两汉。
现存的史书中,关于舍利的首次记载是在《魏书·释老志》中,公元3世纪初期,魏明帝意欲在魏宫中破坏佛图,此时,一位异国僧侣出现并阻拦。只见僧侣将一枚舍利投入水中,产生的五彩光晕“劝退”了明帝。
后来的《高僧传·康僧会传》中记载,康僧会曾于吴国传教,并赠与孙权舍利子。一开始孙权对佛教是“不感冒”的,后来眼见康僧会携弟子与王宫静室祈请舍利,舍利果然凭空出现,一时间以为神异,并在江左建造“建初寺”。
后来的梁武帝、隋文帝,乃至整个唐宋时期,对佛教都极为推崇,俨然成了我国的国教。其中,武则天、唐中宗、唐懿宗,更是饱含着对佛教虔诚的宗教热情,多次举行“迎奉佛骨”的仪式。
实际上,对舍利的推崇,归根结底是对佛教教义的深切认知和尊崇。佛教是反对偶像崇拜的,经由时间的洗礼,曾经的遗骸变成信众们亲近佛陀的象征物。
正所谓“舍利非凭,瑞相非证”,我们看到舍利,不过是通过舍利,感念留下舍利之人的高尚情操罢了。尽管三千多年过去,他们仍然能够穿越时间的长河,教化今人。
回到舍利最本源的词义——死尸,仅此而已。佛陀修的,也从不是躯壳。是信众也好,坚定无神论者也罢,佛陀传世的,最宝贵的不是舍利子,而是其留下的精神财富。
最奇葩的事情来了,现在,有人竟然将“舍利子的制作方法”申请了发明专利,在此基础上,很多火葬场开始提供舍利烧制服务,把亲人的骨灰烧制成五颜六色的舍利子,用另一种方式保存下对亲人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