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雅读川茶行业茶美学研究先行者之一、天下茶友网CEO杨健评论《回乡》的美文——“《回乡》艺术体验:文化内涵与创作灵感相融合”(简称《杨文》,下同),笔者虽然不认识《回乡》的主人公,也没有观赏过姐妹俩精彩的茶艺表演,但读后有“如临其境,感同身受”之爽,因此不得不聊上几句与读者分享为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笔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从文艺评论的角度刍议《杨文》,其至少在揭示主题、紧扣现实、传播美学三个方面都值得充分肯定与赞赏,故在此发表感言,不当之处诚望批评指正。

先说揭示主题。自从茶艺表演(包括茶桌工夫茶艺与长嘴壶茶艺)普遍时兴以来,一直深得观众和各类媒体的好评,但大都限于技艺方面,如“技艺娴熟精湛”、“举手投足、一招一式到位”、“功底扎实”等之类。虽然,这些也很重要,但《杨文》最值得称道的是,首先高屋建瓴地把所要揭示的主题切入国家实施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回乡》创作的动机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国家方针政策,也呼应了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扶持、展现了茶文化与乡村振兴的紧密联系。”这就将《回乡》中茶艺表演的重要意义大大的升华,从而使《回乡》主人公的人生格局与思想境界也随之大为提升,所谓“青年应是披着彩虹的人,有自己特有的追求。”是也;同时,原作《回乡》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如恩格斯在给哈格纳斯的信中所言:作品的主题是从情节中自然而然流露的,不是由作者直接说出的(大意)。而《杨文》则鲜明地把主题揭示出来且说得明白,这有助于读者(观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获得更为高尚、丰富的美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说紧扣现实。茶艺表演是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活动,带给观众愉悦,因而受到普遍的欢迎。但非仅此而已,《杨文》在这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现在,由于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冲击,许多乡村面临人口流失、文化断层等问题,《回乡》即唤起人们对乡村振兴的关注和行动。姐妹二人同为00后青年,都热爱传统文化,尤其认识到家乡茶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希望结合自己所学专长和家乡资源优势,“将茶艺与家乡茶结合、将‘非遗’长嘴壶和盖碗茶艺结合”,实现传统茶文化在家乡的传承与创新,展现了青年人在乡村创业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的正能量;同时,《回乡》也为那些正在经历离乡与归乡的人们提供了情感上的慰藉与生活的信心。”《杨文》的这一段分析,源于现实生活,实事求是,接地气、“冒热气”,令人信服。

第三,传播美学。所谓文艺作品能让人愉悦,其实就是让人有美的感觉。杨健先生从“最美茶艺师”比赛结束后的10天之内连发9篇解读佳作,洋洋洒洒20000多文字解读,上百张图片的展示,从艺术学、美学的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对作品本身及其所涉及范围各相关元素的内涵或展示的美进行了探讨与挖掘,诠释呈现了技艺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和茶叶与茶席设计、品质与美学的融合;泡茶技艺的精湛,音乐与舞蹈、台词表现的艺术形象和真挚情感,化妆与服饰体现的个人魅力和艺术品味;舞台布置、灯光、EFP 营造出的独特艺术氛围美等,所有这些都提示引导观众去体味、去感觉,进而饱有眼福、获得一次难得的艺术享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杨文》的“彩蛋——茶艺审美之思维导图”,清晰明了的对现代茶艺的审美鉴赏和评论角度做了一次总结,非常精辟,脉络清晰,层次鲜明,为广大茶友今后欣赏茶艺大赛的提供了一个更高的认知思维和全新的角度。侧面也体现出《杨文》等的一系列文章非常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个人全面的知识储备及文学表达能力,值得大家学习。故愚以为,《杨文》即“《回乡》艺术体验:文化内涵与创作灵感相融合”,弘扬了主旋律,释放了正能量,是目前川内关于茶艺作品评论不可多得的一篇很有分量的美文,非常值得大家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