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叠加新冠疫情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凸显。根据《2022年全球风险报告》,心理健康为全球十大风险之一,10~19岁青少年约14%存在心理问题,且仍有大部分未被发现。在我国,青少年也是心理问题多发群体,在每年接受精神疾病或心理问题相关治疗的人群中, 青少年约占 1/4;6~16岁的儿童青少年中, 患一种或多种精神疾病的比例为 17.5%。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及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抑郁风险检出率小学生13.5%, 初中生23.9%,高中生28%,大学生20.8%;焦虑风险检出率小学生12.4%, 初中生26.9%,高中生26.3%,大学生13.7%。其中,经济欠发达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校园服务水平尤为落后,学生心理问题更加凸显。学生心理健康给个人带来极大痛苦,给家庭带来重大负担,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近年来,为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教育部发布《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多项政策,对全学段学生心理健康给予指导,但是受人才队伍紧缺、资源协同不到位等因素影响,部分政策落地困难甚至流于形式,学生心理问题未能得到妥善化解。学生心理问题干预需要医疗、教育、家庭、社会等各方力量共同努力,但尚未完全建立多方协作心理服务体系。比如,教育部门和各级学校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协同合作不畅,部门协同机制不健全、权责划分不清晰,多数学校难以与医院、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等部门协同合作,无法及时干预处置突发事件;部分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足,存在资金投入较低或没有,心理辅导室长期闲置,心理专业教师兼任其他岗位或者缺失,专业胜任力不足等诸多问题;由于专业水平、测量技术等原因,部分精神类问题学生无法及时发现,或发现后无法获得高质量医疗服务,甚至因为家庭、经济等因素无法及时治疗,导致问题恶化。
建议:
一是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多方联动为全学段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由政府部门牵头成立省、市、县各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构,构建完善的全学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全面调动医疗、教育、家庭、司法、宣传、网信各方力量资源,加大精神卫生资源与心理健康专业化服务供给,强化风险研判和应急处置,多方协同联动,建立一个跨部门、跨机构的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医疗、教育、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沟通,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支持协作机制。
二是平衡区域医疗资源,加大医疗机构对学校的专业支持力度。平衡区域医疗资源,在我省各区域引入北上广优质医疗资源,畅通优质精神卫生资源与本地精神卫生机构的案例远程诊疗通道,联合开展线上心理问题评估和指导。“医-校”建立深度协同合作,建立从筛查预警到干预的全流程协同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可派遣专业医务人员定期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协助学校对重点关注学生做进一步心理健康筛查,为患有精神疾病的学生开通绿色通道;定期组织针对学校教师开展的精神卫生培训,开展学术讲座和研讨会,共同制定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政策和方案,共享资源和信息,提供全面和综合的专业支持。
三是深化“教育-司法”合作,建立警-校学生心理危机协作机制。学校与属地治安部门建立常态化的联络机制,建立沟通渠道,及时交流学生心理危机信息,共同制定危机处置方案;开展联合培训和演练,提高教师和警方在学生心理危机处理方面的专业能力,成立专门的工作组,负责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置和跟进工作,确保危机处理的及时性和专业性。
四是进一步完善全学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场地设置及队伍建设。持续加大政策、师资、经费、场地等支持力度,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场所,定期维护提升软硬件配置。落实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合理设置岗位结构比例,充分考虑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性、实践性、特殊性,加强专项业务能力培养提升,提高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工作胜任力。完善专职教师聘用、晋升、职称评审、评价管理机制,建立相对稳定、素质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