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门之变”也称“南宫复辟”,是武将石亨、政客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人于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日(公元1457年2月10日)发动的一场政变,这场政变让被囚于南宫七年的明英宗朱祁镇重新坐上了皇位。然而事态平息后,就连明英宗本人可能都意识到“夺门之变”是没有必要的,并将石亨、曹吉祥处死,徐有贞罢官归乡。那么“夺门之变”为何被认为是没有必要的呢?
因为“夺门之变”的风险太大了,对明英宗而言收益与风险不成正比。当时明代宗朱祁钰已经重病在身,且无子嗣,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只有朱祁镇和他的儿子朱见深,而朱见深只有10岁,国赖长君,所以朱祁镇可能什么都不用做就能重新掌权。可他偏偏要选择政变的方式,这会遇到三大风险。
首先就是于谦平叛的风险。于谦当时是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行首辅之权,在夺门之变发生时就已经有风声传出,但手握重兵的于谦却放任不管。这也是无奈之举,毕竟皇帝朱祁钰已经时日无多,若于谦带兵入宫将夺门之变镇压下去,那朱祁镇就是谋反,他的儿子朱见深也会连带着一起失去皇位继承权。即便于谦可以从宗室中再选一人为帝,但那样他自己也会成为众矢之的,难免有人认为他于谦就是想趁此机会成为霍光、王莽之流。从于谦留下的绝笔诗“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看,他是一个极其看重名声之人,所以权衡利弊后没有插手夺门之变。
其次就是朱祁钰反抗的风险。朱祁钰毕竟当了八年的正牌皇帝,且朱祁镇当年还颁布了退位诏书,皇权正统就在朱祁钰身上,只要他一声令下,总有心怀正义的大臣和禁军会拼死勤王。但还是皇位后继无人的问题,让朱祁钰放弃了抵抗。据明朝杨暄撰写的《复辟录》记载,朱祁钰得知是太上皇朱祁镇发动的政变而不是其他人谋反后,说了声“哥哥做,好”。可见在朱祁钰心中只要皇位还在自家手中就没有必要反抗。
最后就是乱军中遇害的风险。囚禁朱祁镇的南宫是皇城东苑,距奉天殿有一段距离,朱祁镇一行人并不多,这一路上若与宫中守军发生冲突,朱祁镇的安全便无法保证。好在朱祁镇是名副其实的太上皇,并没有士兵敢阻拦。《明史》记载为“兵士惶惧不能举,有贞率诸人助挽以行”。
所以说夺门之变能够成功完全是朱祁镇运气爆棚,避开了所有的风险,才重登皇位。不过换个角度想,这也是必然的结果,早在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太子朱见济夭折时就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