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敏学是贺子珍的哥哥,井冈山老革命。毛主席对这位大舅哥的评价非常高,称赞他是“三个第一”,即武装暴动第一、上井冈第一、渡长江第一。不过贺敏学却没有利用他的特殊身份和战功谋取私利,而是低调为人,不仅服从安排放弃授衔,还主动要求给自己定为副部级职位,直到去世。

1904年,贺敏学出生于江西永新县。他们家在县城经营着一家茶馆,家境较为殷实,作为长孙,贺敏学被家里寄予厚望。但贺敏学不大喜欢读书,而是喜欢拳脚功夫。在中学期间,贺敏学和同学袁文才——后来的“井冈山大王”成为挚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贺敏学(中)、贺子珍(左下)

贺敏学1925年投笔从戎考入南昌军官子弟学校,并于次年加入国民党,参加了北伐军。1926年,贺敏学引导部队攻下老家永新,并当选国民党县党部常委、商民部部长。而她的两个妹妹贺子珍和贺怡则分别担任妇女部正副部长,“贺家三兄妹”一同在永新任职,成为当地的焦点人物。

同时,贺敏学还有一个秘密身份——中共永新秘密支部组织的农民自卫军副总指挥。期间,贺敏学对国民党右派的胡作非为非常不满,于1927年3月公开加入中国共产党。此时,政治气氛日趋残酷,国共分裂不可避免,不少共产党员动摇脱党,而贺敏学却选择在如此敏感时刻脱离国民党加入共产党,足见其过人的勇气和担当。

后来,1927年6月,贺敏学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和狱友相互支持,并于7月里应外合策动了永新暴动,极大扩大了共产党在当地的影响力。随后,赣西农民自卫军成立,王新亚为总指挥,贺敏学、袁文才、王佐为副总指挥。1927年7月,国民党再次集结重兵围攻永新。鉴于敌强我弱的形式,贺敏学和袁文才、王佐等人商议,往井冈山从事革命斗争,王新亚前往浏阳地区打游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毛主席正在湖南领导发动秋收起义。9月,毛主席率部在三湾进行整编,并同王新亚取得联系(王新亚不久牺牲)。毛主席从王新亚口中得知了贺敏学等人在井冈山的情况,便决定带着部队上井冈。10月,毛主席达到井冈山,颇有绿林习气的袁文才和王佐对毛主席这支队伍心怀芥蒂,但贺敏学在和毛主席的来往中,被其渊博的学识及过人的战略眼光所折服,在贺敏学的多方努力下,打消了袁文才和王佐的疑虑,毛主席得以在井冈山顺利安顿下来。

1928年,贺子珍同毛主席结婚,贺敏学成为毛主席的大舅哥。此后,贺敏学更是成为毛主席的亲密战友,即便在毛主席受到王明路线的错误影响时,也坚定的站在毛主席一边。为此,贺敏学在1930-1934年间频繁调动职位,多次调任基层闲职,遭受了不少冷眼。毛主席曾说,贺敏学是受了他的牵连。

后来,长征开始,贺敏学和妹妹贺怡留在苏区从事游击战争。全面抗战爆发后,贺敏学编入新四军,历任苏北指挥部参谋长、团长、支队长等职。解放战争时,他在山东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任职。1949年,贺敏学出任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七军副军长兼参谋长。由于在新四军期间,贺敏学指挥过几次小规模的渡江战斗,因此军委决定让他参加渡江战役。4月20日晚,贺敏学成功指挥27军渡过长江,毛主席后来对他说,你们部队是全军最早过江的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国后,贺敏学出任苏南军区副司令。在入朝参战的前夕,贺敏学被主政上海的陈毅留了下来,出任华东军区防空司令部司令兼政委,为新中国的防空事业做了不少贡献。1952年,贺敏学转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建筑工程部副部长。1955年,又转业至地方,任陕西省委委员。因1955年授衔时,转业人员不在序列之中,所以对革命战争做出卓越贡献的贺敏学未能授衔。

再后来,贺敏学转任福建,主持负责了福建多项重点工业建筑项目,圆满完成了党组织交办的任务。动荡期间,贺敏学因和贺子珍的兄妹关系,受到了不少冲击,后受到主席和总理的保护,不久退居二线。

在1988年的时候,贺敏学因病去世,享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