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6年,毛主席和贺子珍经历过长征的艰难险阻,来到了陕西省志丹县,在这里他们迎来了他们最终唯一存活的女儿的出生。

赶来贺喜的邓颖超看她长得又瘦又小,怜爱地说:“真是个小娇娇呀!”于是,在一旁的毛主席一听,当时就给孩子起了个小名叫“娇娇”

毛娇娇原本可以一直幸福地生活下去,但是命运却是谁也说不准的,在她还在襁褓之中的时候,母亲贺子珍就去了苏联,把她留在了延安。娇娇一直懵懵懂懂地成长到了4岁。

四岁的时候,她被安排到了远在苏联的母亲身旁,从此开始了很长一段她不确信自己的父亲是谁的岁月。

直到1947年,她和母亲贺子珍回国,她还在写信问毛主席:“他们都说我是您的女儿,可我不知道我究竟是不是您的亲生女儿?”

历经磨难的苏联时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0年初冬,毛主席送女儿毛娇娇去苏联探望母亲贺子珍。于是,她便被安排和朱老总的女儿朱敏一起坐飞机离开了延安,也离开了印象模糊的父亲毛主席。

对于当时的朦胧记忆,晚年的李敏是这样回忆的:“当时我只有4岁,什么也不懂。但是没有想到,这一去就是七年的时间。”

当然,年幼的娇娇更不知道她去苏联的过程有多么艰辛!为了躲避国民党的跟踪,她和李敏等人被藏在苏联来的机翼中。飞机飞离延安时,她们又被装成行李扛过去,以避人耳目。先是在兰州到了新疆,最后从新疆来到莫斯科,一共花费了三个多月的时间。

一路上,娇娇身穿飞行员服装,外面再套着黑色的皮大衣,头上还戴着黑色的帽子,毫不起眼地来到了苏联。但是,到了苏联之后,由于贺子珍并不知道女儿来苏联的消息,所以并没有安排人来接她,年幼的娇娇便被送到了中国留学人员的住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其他留学人员将这个消息告诉贺子珍,贺子珍还以为大家是在开玩笑,她有点不敢相信,但又充满期待地跑去看望这个小姑娘。

贺子珍望着眼前的这个小姑娘,内心十分激动,但语气十分和蔼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你是谁啊?”

小姑娘带着浓重的陕北口音,稚嫩地说道:“我的名字叫娇娇。”

贺子珍又问:“娇娇来这里干嘛?”

娇娇答道:“我来这里找妈妈。”

贺子珍继续问道:“你妈妈叫什么名字?”

娇娇说:“我妈妈叫贺子珍。”

问到此,贺子珍已经明晰眼前这个小姑娘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女儿了,所以童心未泯地逗她:那你给你妈带什么礼物了呢?

聪明可爱的娇娇,眨巴着大眼睛,说:“我把娇娇带来了。”

长久以来的思念之情终于在贺子珍心里决堤,她一把搂住娇娇,眼泪已经止不住地往下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母女重逢在异国他乡,这是彼此之间一种慰藉和依靠,贺子珍因为女儿的到来而异常高兴,小娇娇找到了妈妈后,也开始了稳定的生活。

当时,苏联对于旅居当地的政治侨民很是照顾,每个月都会发放60卢布的零花钱,贺子珍便把这些钱用来打扮女儿。她给女儿买漂亮的裙子,各式各样的玩具。这让娇娇感到十分的新奇和满足。

等待娇娇的头发慢慢变长的时候,贺子珍在朋友们的建议下,决定给女儿烫个洋式卷发。可是,年纪轻轻的娇娇对于那繁琐的烫发过程感到厌烦,也对那高温电流感到恐惧,心理十分抵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贺子珍觉得女儿卷发的样子肯定很美,所以坚持让娇娇烫了发,还带着烫了发的女儿去照相。这些照片在叔叔、阿姨们的手中相互传阅,大家都夸娇娇长得漂亮。

可以看得出,娇娇的到来,给贺子珍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快乐,她将自己的母爱毫无保留地倾注给了这个可爱的女儿。母爱,是超越生死的!

据说有一次,娇娇患了肺炎,医生告诉贺子珍,孩子没救了,准备送往太平间副室。但贺子珍没有放弃,她硬是把娇娇带回了家,自己护理。为了每天能找到一点牛奶给她喝,贺子珍四处奔波,拿自己种的土豆去换。就这样,她奇迹般地救活了女儿。

可是,由于之前贺子珍的身体和精神都遭受过很严重的创伤,所以她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一直都不太稳定。后来,贺子珍旧病复发,被送往了医院,娇娇被留在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开始了一种孤儿般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娇娇慢慢结识了很多好朋友,其中包括了两个哥哥毛岸英、毛岸青。

那时的娇娇,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就是中国革命的领袖毛主席,因为贺子珍从来没有和她提起过父亲的事情,她也因为年龄还少,对父亲的概念比较模糊,一直也没有主动打听自己父亲的事情。

但当时在儿童院的一间活动室的墙壁上就挂着一幅毛主席的画像,老师们还曾为大家介绍过他的光辉事迹,娇娇才对画像中那个亲切而又威严的伟人有了初步的印象。

一次偶然的机会,哥哥毛岸青来看她,对她说道:“我们的父亲就是毛泽东,就是他把我们送到苏联的。”

娇娇感觉到不可思议,于是便鼓起勇气去问妈妈:“墙上那个人就是我的爸爸吗?”

贺子珍一见事已至此,也没有必要再瞒下去了,便对女儿坦白:“这是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孩子的世界总是简单而又纯粹的,知道自己父亲是谁之后,娇娇尽情地徜徉在时光的轻快之中。她后来回忆道:“生活在异国他乡,4人(她和两个哥哥以及妈妈)常常会聚在一起,大家围在母亲身边,度过短暂又愉快的时光。”

时间很快来到了1947年,贺子珍的身体逐渐好转。当时,毛岸英已经于1945年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和父亲的身边,毛岸青和娇娇的回国之途也应该被提上议程了,便终于带着娇娇回到中国,住在哈尔滨。

时隔七年,当年牙牙学语的4岁小娇娇已经变成了一个11岁亭亭玉立的小姑娘了,娇娇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自然她也迫切地希望自己可以回到那个伟大的父亲身边。

快乐短暂的中南海时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国后,贺子珍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介绍了她们母女两的情况。

娇娇在得知毛主席就是自己的父亲之后,一直就十分好奇和期待,特别想亲眼见到自己的父亲,所以她也想给毛主席写信。

可是,那时候的娇娇是个十足的“洋娃娃”,对中文一知半懂,所以便用俄文给毛主席写了一封短信:“毛主席:大家都说您是我的亲生爸爸,我是您的亲生女儿。但是,我在苏联没有见过您,也不清楚这回事……请赶快来信告诉我,这样,我才好回到您的身边。”

毛泽东接到娇娇的信,发现全是一行行歪歪扭扭的俄文。他便请人翻译成中文,看完之后,哈哈大笑。当即回信写道:“娇娇:看到了你的来信很高兴。你是我的亲生女儿,我是你的亲生父亲。你去苏联多年一直未见过面,你一定长大了长高了吧?爸爸想念你……爸爸欢迎你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思女心切的毛主席又觉得回信太慢,紧接着又发了一封电报,内容是这样的:

我的女儿娇娇,你的信我已经收到了。爸爸现在很好,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做一个中国的好女孩。

收到父亲的来信,娇娇开心地流下了眼泪,原来自己的父亲真的就是那个举世闻名的伟人,而且他还在信里十分关心自己,教导自己。

毛主席得知自己的女儿娇娇回国了之后,心里自然是十分高兴,并迫不及待想把女儿接到自己身边来。但是,毛主席心怀天下,忙于国事而无暇分身,最后直到1949年才让孩子的姨妈贺怡来到东北,将孩子接到自己身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9年5月,贺怡带着李敏和毛岸青,与苏联教授尤金一起来到北平香山,毛主席早已在著名的双清别墅中等待着他们。

毛主席听说孩子们来了,赶紧停下自己手头的工作,和贺怡打招呼。贺怡牵着李敏的手,对眼前又是姐夫又是哥哥的毛主席说道:“娇娇接回来了,我的任务完成了。”

当贺怡将孩子带到毛泽东跟前时,娇娇却愣住了。因为她发现眼前这个人和当年苏联墙上的画像中那个父亲长得不太像,她有点不敢确定这就是她的父亲。

直到贺怡对她说道:“这是你爸爸,娇娇,赶紧叫爸爸。”她才如梦初醒地确信眼前这个伟岸的男人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父亲,她再也没有一丝犹豫地扑到父亲的怀里,口里叫着:“爸爸!”。

毛主席紧紧抱着自己的娇娇,用下巴紧紧地贴着孩子的小脸蛋,嘴里不停地念叨:“娇娇,我的小娇娇,爸爸可是想死你了。”

就这样,父女俩阔别多年,终于团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女儿重新回到了自己身边,毛主席十分高兴,逢人就说:“我家有个会说外国话的洋宝贝”。

而对于这么多年一直都没有享受到父爱的娇娇来说,在香山双清别墅的这段时间,无疑是她最快乐的一段时间。

每天晚上吃完饭后,毛主席都要拉着女儿一同到公园散步。他还会顺势询问女儿的学习情况,教孩子背古诗。他还经常鼓励女儿,要做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每当毛主席工作结束,靠在椅子上休息的时候,娇娇就会搂住父亲的脖子,贴住脸亲一下。惹得毛主席开心地哈哈大笑,有时候,毛主席也会亲吻一下这个可爱的宝贝女儿。

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娇娇觉得父亲根本就不像照片上那样严肃,而是一个温暖慈祥的好父亲。但是,她一直想不清楚的是,为什么父亲不把母亲接到北京来?一家人团团圆圆地生活在一起不好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这么大的事情,她一个小孩子也不敢随便问,后来,还是姨妈贺怡主动帮她问了这个问题。

毛主席以大局为重,也没有过多解释什么,便来到书桌上,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道:

贺子珍,向你问好。娇娇在我身边很好,我很喜欢她。希望你能好好照顾身体,革命第一,身体重要。他人第一,顾全大局。

毛主席和娇娇享受了难得的几个月天伦之乐,1949年9月,娇娇从没见过面的继母和妹妹李讷从苏联回国,情况就有了一些不一样了。

继母回来之后,娇娇也和她们一起住进了中南海,虽然继母对她也还算热情,但是娇娇总是觉得不够亲切,所以一直不愿意叫继母妈妈。这种情况持续了大半年,一度让继母和娇娇的关系很紧张。

毛主席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主动做起了女儿的思想工作来,他说:“娇娇,你不叫她妈妈。她的心里很难过,你叫她一声妈妈,对自己又没有伤害。”

听了父亲的话语,为了不让他为难,娇娇这才勉为其难地叫继母一声妈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转眼间,娇娇便到了上学的年纪,马上要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念书了。但当时,她只有娇娇这个乳名,还没有正式的学名。

一天,吃完晚饭后,毛主席把她叫了过去,对她说道:“娇娇,爸爸给你取一个名字,好不好?”

娇娇不解地问道:“我不是叫毛娇娇吗?”

毛主席笑道:“这个名字是你在陕西出生取的小名,现在你要在中学读书了,要取一个正式的学名。”

毛主席一边说一边翻阅着孔子的《论语》,翻到《里仁》这篇的时候,他念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然后,十分笃定地对女儿说:“就给你取名叫敏,跟妹妹一样,妹妹叫李讷,你就叫李敏吧。这个敏有很多的含义,不仅有聪敏、机敏的意思,还有聪明、勤勉的含义。”

娇娇虽然能够感受到父亲对她的期望和祝愿,但是她还是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姓李而不姓毛,于是便问道:“为什么哥哥们都姓毛,我和妹妹不跟你们的姓。”

毛主席拍了拍女儿的肩膀,对她说道:“孩子,我的姓虽然是毛,但是在我这么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也曾经用毛润之、马仁、子仁、李得胜很多个名字。在这些名字中,爸爸最喜欢的就是李得胜。”

听完父亲的解释,娇娇似懂非懂地接受了“李敏”这个新名字,不管怎么样,这是父亲送给自己的礼物,代表着父亲的爱和期许。只要做好父亲的好女儿,和妹妹一起姓“李”没什么不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年,在父亲的教导之下和各种渠道的学习之中,当年天真烂漫的娇娇终于逐渐成长为知性稳住的李敏了,她深知自己的身份和别人不同,所以时刻保持低调和谦虚,慎言慎行、谨小慎微,以保证自己不给父亲抹黑,不让父亲和别人为难。

与此同时,她一心挂念着天各一方的母亲贺子珍,主动担任了母亲与父亲之间的信使,随时转达双方的情况和问候。特别是她考入了北京大学化学系后,几乎是一到假期都会抽时间去看望母亲。

从女儿的口里,毛主席得知了贺子珍身体不好,还经常会耍性子拒绝治疗,所以毛主席会经常写信劝导贺子珍,而贺子珍只要一接到毛主席的信,也就会积极配合治疗。

对于这种情况,毛主席也主动和女儿李敏坦言过:“其实,你母亲总是生病,我知道这都是因我而起,可是现在也没什么办法。”李敏听后,反而会安慰父亲不要太过于自责,一切顺其自然,只要大家都生活得健康平安就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李敏年纪的增长,情窦初开的她终于不可避免地到了谈恋爱的阶段了。

李敏相中的心上人是她的老同学孔令华,孔令华比她大一岁,品学兼优,一直担任着学生干部,在学校里是出类拔萃的青年才俊。

高中毕业后,情愫暗生的他们,在孔令华主动递出了一封火热的情书之后,便双双坠入了爱河。

很快,李敏恋爱的消息传到了毛主席耳中。李敏还以为父亲会严厉地指责她没有认真学习,谁料到,父亲却是开明地和她聊起天来。

毛主席开门见山地问李敏:“这个小孔是叫什么名字,他们父母都是做什么的?”李敏一头雾水地回答道:“这个我也不清楚,因为小孔根本就没有和我说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哭笑不得,故意很严肃地对她说:“我的傻闺女,你啥也不知道,怎么能随便交朋友呢?”言下之意,万一交到了居心叵测的坏朋友怎么办?

李敏表示不服气,气嘟嘟地说:“我和小孔都是从八一小学毕业的,我认为他应该也是军队干部的孩子,不会是什么坏人。再说了,我和他交朋友,为什么非要了解他的家长?”

毛主席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道:“你的身份比较特殊,还是要了解了解情况嘛。”

和父亲交流过后,李敏才意识到自己身份的特殊性,一言一行都必须慎之又慎,父亲说的是有道理的。于是,她便把具体情况向孔令华反馈了一下。

孔令华听后,也十分坦诚地把家里的情况毫无保留地告诉了李敏,李敏也立马把这些情况向自己父亲做了汇报。

毛主席了解了孔令华的家庭情况之后,很是放心,因为孔令华的父亲不是别人,正是孔从洲将军。此后,毛主席也十分支持李敏和孔令华的恋爱关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8年的7月份,李敏带着小孔来到了中南海。毛主席一见孔令华长得十分帅气、也十分精神,举止谈吐都十分得体,心里很是满意。

过了父亲这一关,李敏又迫不及待地把自己恋爱了的好消息写信告诉了母亲贺子珍,贺子珍回信跟她说:“这事你得跟你爸爸商量,他要是同意,我也没什么意见。”

但是,李敏还是希望母亲亲眼看一下自己的男朋友,于是在1959年夏天带着孔令华来到了南昌见母亲。

贺子珍对这个未来的女婿也感到十分满意,但她还是对李敏说:“你父亲满意,我也就满意了。”

既然父母都同意了,李敏和孔令华的婚礼就被提上议程了。1959年8月29日,毛主席亲自为女儿主持了婚礼,拟定了参加人的名单,还自己出钱摆了三桌酒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婚后,李敏还是继续上学,继续在中南海居住,给毛主席的家庭生活带来许多欢乐和笑声。尤其是一年后,李敏生下了毛主席的第一个宝贝外孙孔继宁,毛主席就经常抱着小外孙不肯放手。

可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李敏一家人的欢声笑语却让继母感觉到十分压抑和刺耳,所以家庭之中时常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矛盾。为了不让父亲为难,1961年,李敏夫妇主动搬出了中南海,开始独立生活。

至此,李敏在中南海度过了快乐而短暂的12年时光,她曾对她身边的随行记者王行娟说:“和爸爸在一起的那段快乐时光,太短暂了。”

令人心酸的平民时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搬出中南海的时候,李敏还以为自己只是一个搬出去住的闺女,可以随时回来看望自己敬爱的父亲。可是,当她们刚刚搬出去之后,她进出中南海的证件就被没收了,没有了证件,她就无法随时看望父亲。

搬出中南海之后,每次李敏夫妇要想进入中南海,得在门口先联系,通报后才能进入,有时候等了半天还进不去。李敏夫妇开始明白了,即便父亲很是希望她们能常回家看看,可是搬出来的她们已经不可能再像以前那么方便了。

1964年,李敏夫妇搬进了兵马司胡同的一所普通民居里,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平民生活。

随着进入中南海越来越困难,李敏去看望父亲的次数自然也就越来越少,不是李敏不想去看望敬爱的父亲,而是真的困难重重,有些时候甚至需要汪东兴的直接帮助,李敏才能见到毛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统计,在毛主席晚年生病期间,李敏总共也就见到过父亲三次。

第一次是陈毅逝世时,毛主席出席追悼会。他见到李敏,拉着女儿的手说:“娇娇,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你要常来看我啊。”李敏不便向他诉苦,只是含泪点点头。

第二次是李敏接到堂弟、时任中央政治局“联络员”毛远新的电话,说主席病重,让她赶紧去。等李敏赶回来去见爸爸时,却被告知毛主席已经脱离危险,让她先行回去。李敏担心父亲的身体状况,坚持不肯走,最后也只是让她远远地看了一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敏最后一次见到父亲,是在父亲逝世前几天。毛主席拉着李敏的手说:“娇娇你来看我了?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李敏无言以对,只能默默流泪。

接着,毛主席又问道:“娇娇,你今年多大了?”

李敏含着眼泪说道:“我今年39岁了。”

毛主席用微弱的声音说道:“不,你今年38岁了。”

听罢,李敏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任由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都说父爱如山,但李敏也没有想到父亲在生死时刻,依然清楚地记得自己的年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几天后,毛主席便与世长辞了,知道消息的李敏悲痛欲绝,几欲昏迷,但是,她知道父亲是希望她们能继续坚强地过好未来的日子,所以努力地挺过来了。

早在结婚后搬离中南海的岁月里,李敏就一直任劳任怨地当好自己贤妻良母的角色,一直过得很简朴,有时甚至很清苦。

据多次跟踪采访李敏的王行娟介绍:李敏夫妇一直都是靠工资吃饭,他们自从搬离毛泽东的住处就自己做饭,和普通家庭一模一样。而当时,李敏和丈夫都在国防科委上班,工资不高,不仅要抚养两个孩子,每个月还要另外寄些零用钱给母亲贺子珍。

毛主席去世之后,李敏的日子自然更难过了。但是,李敏时刻牢记父亲的教诲,要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要敢于吃苦耐劳,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好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李敏不但毫无怨言,还将之视为成长的财富。她常常教育孩子们说,外公曾经为一顿伙食召集过一次家庭会议。

一次,印尼总统苏加诺送了咖啡和牛奶给孩子们改善伙食。他们也没有想太多,就煮了吃了,这事被毛主席知道后,就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在会上,他严肃地告诉大家,国家财政收入是多少,还有多少人吃不饱,告诫他们,要注意生活不能超标,要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

很长一段时间内,毛主席家的早饭都是稀饭、咸菜、馒头片。这种艰苦朴素的作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影响了李敏对孩子们的态度。她让儿子穿丈夫穿过的衣服,女儿孔东梅也穿过哥哥孔继宁的衣服。

李敏太节俭了,有时候连她的丈夫都不能理解,两人还为此闹过一些小别扭。但李敏永远牢记父亲的教诲,从不搞特殊化。有时候走在大街上,都几乎没有人能够认出她,在很多人眼里,她就是一个普通的老人。

也正是这样一种朴素平淡的生活态度,这样一颗云淡风轻的平常心,才使得李敏老人永远静水流深地活在人民心中,也更让人们对于毛主席一家伟大的家风发自内心地顶礼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