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Tips

历史文化村落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传统文化,是展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窗口。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历史文化村落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保护历史文化村落不仅是为了保存它们的建筑和景观,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保护历史文化村落,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长安区于2023年在全区开展了第二批地名(千年古村)文化遗产普查认定,经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初审,专家评审拟定了长安区第二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认定的地名,现陆续向社会公示,本期公示何家营村、客省庄村、侯官寨村3个千年以上古村地名。公示时间:2024年1月23日至1月29日。

何家营村简介

村名来历:可追溯到唐朝天宝年间(742—755),因汾阳王郭子仪的偏将何昌期曾在此屯兵扎营,人们称此地为“何将军营”,后来谐音为何家营。户县草堂寺的铸铁钟上就有关于何家营的记载,清嘉庆《咸宁县志》也记为何家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理位置:位于南长安街南3公里,申店大桥南。东南是新建的以文学家柳青命名的文化广场——柳青广场;南有大学城南区新广场和常宁宫休闲度假山庄;西边被西安培华学院、西京学院、陕西教育学院、西安财经学院等普通高等院校环抱。

1952年,名老艺人何生哲被推举为“何家营鼓乐社”社长,与何生贵、何生健、何生俊、何应秀、何永顺、郑延余被称为“鼓乐七杰”。十年动乱期间,老人们将曲谱和乐器疏散珍藏于至亲厚友家中,担惊受怕、悉心守护。改革开放后,民族文化终于盼来春天。

文化遗产:何昌期系唐时阳山(今属广东省)人,且因随郭子仪平息“安史之乱”有功,官封“千牛上士将军”。晚年偃武修文,退居山林,回到曾驻军的何家营,闲则栽花植木,陶冶情操,常与京都名士郊游,并组织演奏唐代宫廷宴乐,才使长安鼓乐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发扬光大、世代流传。

2009年,何家营鼓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文景点:何家营鼓乐广场 鼓乐陈列馆

客省庄村简介

村名来历:客省庄,又名“开瑞庄”“开水庄”,当地百姓称呼为“客庄”“开庄”。1955年在此发掘龙山文化遗存,称“客省庄二期文化”。西周时为丰京所在地,是京畿之地。周文王建都镐京后,改为“客省宫”,是周天子分封诸侯觐见、省亲、祭祖居所之地。东周改为“客省庄”。“客省庄”之“客”,指“客家人”;“省”字念“醒”音,指“探亲”的意思。

根据村民族谱,该村系明代前由外省迁来人在此开荒河梁地定居得名。另外,据传该村由阎氏居民从东汉末年由河南荥阳迁来而形成。清嘉庆《长安县志》已记为“客省庄”。

地理位置:位于沣河中游的西畔上,距区政府驻地20公里左右。东接斗门镇,南邻马王村,西连张海坡,北靠韩南村。西(安)余(下)铁路和108国道穿境而过,咸(阳)秦(渡)公路横穿南北、鱼(化)斗(门)公路延伸村头,交通运输通畅。由新堡子、北堡子、西围墙三个自然村组成。耕地面积3300余亩,现有13个村民小组,1060户、常住人口2529人,暂住人口1300人,共计3829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史沿革:

客省庄是关中平原一个历史文化非常厚重的古老村庄。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史距今或许有4000年至6000之久。客省庄村域最迟在唐时就已经形成村落,建村历史距今有1300年至2000年之间。客省庄自得名沿用至今。

1958年属沣西公社,与马王村、张海坡并治,谓沣桥大队;1962年分治改称沣三大队;1984年撤社建镇,并恢复客省庄。

新中国成立初期该村成立民兵连。“社教”后扩编为民兵营,后又增设武装基干民兵连。20世纪60年代末,全县组织劳力兴修大峪水库,客省庄(时称沣三大队)民兵营组织民兵尖刀连,于1970年冬开赴水库工地,主攻大堤工程。西高路是筑坝工程关键时期的拦路虎,需要一个营(即公社)实力方能完成,并要求在一夜时间内抢修完毕,没人敢接这个“状子”。指挥部下令让沣三民兵连完成。民兵们不顾天寒地冻,光着膀子,大干一宵,赶天明道路通畅。并提前半年率先完成任务,当民兵连光荣撤离时,指挥部组织干部群众欢送。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时期,先民们就在此定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陕西龙山文化,又称客省庄二期文化。1955年,考古工作者发现此地埋藏着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发掘了一部分,内含仰韶、龙山、西周、战国以及汉唐等时代的多种文化遗存。遗址由许多世代居住居址和墓葬组成,最底层是仰韶文化,其上是相当于河南的龙山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因此被命名为“客省庄二期文化”,也称“陕西龙山文化”,二期文化层之上的是西周文化遗存。《西安通览》记:“客省庄遗址是典型的父系公社村落,始建于4000多年前。”

汉高祖刘邦曾封宣曲侯于此,汉武帝刘彻在此建宣曲宫。据王作兆《长安史迹记略》“长安五曲考”所述:五曲是韦曲、杜曲、王曲、章曲、宣曲。宣曲宫因地而得名,在今客省庄村北一带。《西安通览》“宣曲仁氏”条记:“长安有宣曲,宣曲仁氏,长安宣曲人,西汉大富商。”

“长安文物甲天下,首开先河客省庄”。除前所述外,尚有:恩公冢,也叫“冢疙瘩”。相传,大禹后裔禹绩被武王封为沣灵总官(管理沣河的官员),在平治沣河洪患中英勇献身。百姓在此为其修“衣冠冢”。

古灵桥,亦称“造福桥”、客庄桥、客省庄石桥。明万历年间里人白尚斌、张应武、秦府、苗凤山等创建木桥;清道光时张清璩、闫志相、严大来等人增修石板、石墩,名叫灵桥;光绪年间,刑部尚书赵舒翘捐俸金15300两,陕西总督魏光焘等8人捐赠8700两金,重新修建。桥上有栏,东西皆有亭,亭额有赵自题“汉鲸秋卧、影射昆池、周苑春萦、晴连渭澍”。

客省庄地处军事交通要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商纣时西伯侯率兵伐崇,曾鏖战于此;民国15年(1926)军阀刘镇华率镇嵩军围困西安城,同年9月,冯玉祥誓师援陕,为夺灵桥要道,与镇嵩军在客省庄、马王村一带激战。11月下旬,冯部一个团将镇守此地的镇嵩军歼灭。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又在此增建铁路桥,成为非常重要的防空袭军事控制要点。

侯官寨村简介

村名来历:侯官寨村 、 始建于唐代甚或更早。其村名根据《西安通览· 侯官寨》篇考论:皆因 该村历史上一直长期驻扎军队,且武官战功卓著,从西周樊侯开始, 至汉唐、明清,被封为侯爵官员近 50 人,故该村得名侯官寨。

地理位置:侯官寨村位于长安区东南方向,距区政府所在地约 30 公里。全村 辖 10 个村民小组,是杨庄街道辖区内最大的行政村之一。

侯官寨村乃形胜之地也。侯官寨村东、西、南三面临沟, 西南位置为塬畔,北面为平地。东南走向的沟道,距村中心约 1 公里 开外,正东的甘河距村中心约 2 公里,村西河沟傍村而过,3 条河沟 的宽度均在百米左右,地形犹如一座天造神设的天然军寨,居库峪谷 平原要塞,退可入库峪、扯袍峪,进可经引镇直取长安,地形特殊, 自古以来就是兵家修养、驻扎之地。

历史沿革:唐代已有此村。明设侯官社,清置侯官仓。清嘉庆《咸宁县志》记为侯官寨,并记为侯官仓驻地。民国时先后驻侯官仓、侯官乡。新中国成立后,此名沿用至今。2016年7月在全区撤并调整行政村中撤销上堡子村并入侯官寨村。

侯官寨村不仅历史上侯爵颇多,且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据 调查统计,该村至今还保留上堡、东南、大庙、北堡、土地、龙门、 狮子七个宗社。社有社旗,村有村规,村上耍社火时,以社为单位参 加活动。另外,历史上侯官寨建庙很多,有土地、火神、龙王、大庙、 关帝、先农、胡衕、菩萨、文昌、魁星、雷神、玉皇、王母娘娘、观 音等二十余处庙宇,庙宇分布在主要街道十字或险要位置。庙中供奉 的诸神、皆官高位显,在中国汉文化史上很具影响。村中寺庙有大钟 三口,分别置放在大庙、无量庙、先农庙。由于战乱及文革期间的破 坏,现村中只有大庙、土地、菩萨、雷神四庙存在,且有香火。

侯官寨迎春社火“牛老爷”(俗称春官)已经延续上百年之久,2007年5月,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村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的农忙古会影响很大;该村的牛老爷社火是西安城南最亮的名片。古迹有先农庙遗址。



联系小编:

zai-chang-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