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大宝黑着脸去上学了。

中午一回到家,她就向我宣布,下午她决定请假,不去学校了。

我没接话,选择先听她说完。

大宝说,下午本来就有两节语文课,结果地理老师又跟语文老师倒了一节课,这就意味着下午将上三节语文课,大宝觉得连上三节语文太无聊了,她不想去了。

我问她,那岂不是要继续演讲?大宝不说话了。我想我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大宝想请假,恐怕主要原因是想逃避上台演讲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起来,这事要追溯到上周日的时候,语文老师让每位同学写一篇演讲稿《我的梦想》,并且建议他们背过。

这一周大宝他们不讲新课,语文老师带着同学们进行演讲,题目就是《我的梦想》。貌似周一那天,老师先是组织大家把演讲稿修改了一遍,又抽签决定演讲顺序等,到了周二就开始正式演讲。

正式演讲那天,基本是学霸加班干部组合,我猜老师的意思是,先让有过上台经验的同学来开个头,给后面的同学打个烊,这样后面的同学也不至于太紧张。

大宝说,那节课有十名同学演讲了。

周二下午放学回来,大宝有点发愁,说第二天估计就轮到她了,她晚上得把演讲稿再修改一遍。可一晚上,我并未见她动手修改稿子。我想了想,没说什么。

梦想这事,尤其是写在纸上的,大宝是不想透露给我们的,那就让她自己处理吧。

没想到睡觉前,大宝又开始唠叨,说不想演讲,想请假之类的。于是我各种安慰。

我说,机会难得,锻炼一下吧,讲成啥样都不重要,只要敢上去讲,就成功了。我还告诉她,老师看的不是谁写的稿子好,谁演讲出色,应该是平等地给每个人锻炼的机会。如果是选拔赛,你会报名吗,你想参加吗?估计她连想都不想。所以,这次是锻炼的机会,不要错过。我还鼓励她,背不过或者紧张的话,就拿着稿子上台,没事。

借用一句鸡汤文,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在我的安慰下,大宝似乎被说动了,不提请假的事了。我也以为这事就过去了。

第二天早晨,大宝像往常一样去学校了,她嘟囔了一句,也许上午轮不到她呢。我松了一口气。

没想到中午大宝一回家,就说下午她要请假。后来我得知,上午的演讲还没轮到她,下午有三节语文课,肯定跑不了了。所以她想请假。

我快速地思考,怎样说服大宝下午继续上学,不要请假呢?头疼。

我简单重复了我说过的理由,再次安慰大宝,不要否定自己,也不要太高看这个演讲,平常心对待。而且,没有人会嘲笑她的。

我让她回想已经演讲过的同学们,谁的演讲让她印象深刻,谁的演讲让她觉得一无是处,很不好。她说印象深刻的有,若说差劲的,还真没有。

这不就得了,什么都不要怕,你的害怕都是自己给自己预设的牢笼罢了。

不过大宝还是有点犹豫,而且越说下去,她的情绪还开始激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想我理解她的心情,这一周不讲新课,他们大多时候在写作业,上自习,班里每天都有一两个请假的同学,有两名同学甚至直接把所有书包都带回家了,第二天才请假,这让大宝有点情绪,也很想请假。

再加上大宝本身也不喜欢演讲,她说自己不想锻炼这方面的能力,如果我硬让她参加,是不是有点强人所难?。

可若直接答应给她请假,我觉得也不好。

我说的已经够多了,再说下来,不仅我烦了,大宝估计更听不下去了。

我知道到了该闭嘴,保持沉默的时候了。这毕竟是大宝的事,最终演讲与否,不是我能决定的。我选择静观其变吧。

我告诉大宝,我还是建议她去学校,去参加演讲。我没说出的话是,如果她实在想请假,那我就去跟老师说。

看着孩子太为难,我也不忍心。

我知道,一旦我说出可以请假,大宝必定会请假,直接逃避。但人生重在体验,上台演讲这事,我不想她错过。而且,如果遇到困难就想逃避,这也不是我认可的品质。

还有一点就是,可以在台下听到同学们的梦想,也许某位同学讲的某一点就会触动自己,那也是一种美好啊。若是因为自己的恐惧就错过了这些美好,得不偿失吧。

这件事的后续是,大宝最终还是带着点不情愿去上学了,也照常参加了演讲,拿着稿子念的。她说还好,原来演讲也没那么可怕。有意思的是,当天下午,请假的人又多了4人,大宝调侃他们几个不知道是不是起了临阵脱逃的念头。

这虽然是件小事,但我事后回想起围绕这件事我和大宝的博弈,觉得还挺有意思,于是记录下来。

在这件事中,我发挥了积极作用,对大宝各种安慰、鼓励,但我在觉察到大宝的无奈后选择闭嘴,把选择权交给大宝。

事后我也反思,初中生不想上学,妈妈给请假,惯孩子还是理解孩子,看你怎么想了。

就像我认识的一位朋友,孩子好几次在周五觉得太累了,不想上学,她于是会帮孩子请假。朋友说,一开始她也生气,觉得孩子都是初中生了,不能总请假休息啊。可她又看到,孩子的情绪已经很烦躁了,就算硬把她送到学校,估计也学不进去,在学校反而是一种折磨,还不如让孩子在家放松一下。

我觉得朋友说得也有道理。

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说过,一个孩子在书桌前度过时间的长短并不能决定其成绩高低。因为学习是件需要智力和情绪双轨并行发展的事,成绩和孩子的情绪、情感呈正相关。

朋友的做法恰好贴合了尹老师的观点。

而我想起我的做法,我有点心虚。所以,我到底做对了,还是做错了,还请朋友们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