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和哈马斯的第二轮临时停火,可能要来了。
据参与调解的埃及官员透露,哈以双方接近达成一项为期30天的临时停火协议,哈马斯将释放所有剩余人质,以色列除了停止进攻加沙地带外,也要释放其扣押的巴勒斯坦“囚犯”。

这个消息给了吃瓜群众一点小小的震撼,毕竟剩下的一百多个人质是哈马斯最后的筹码了,如果不能利用其达成永久停火协议,战火重燃后怕是没什么生路了,如果以色列坚持耗下去的话,哈马斯终究会被打败甚至消灭。
据消息人士透露,此前以色列在各方压力下,还提出过一项为期两个月的停火协议,不过被哈马斯拒绝了。协议约定,哈以双方互换人质,哈马斯领导人及其他高级官员也可以逃到国外,但前提是哈马斯必须离开加沙。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哈马斯高级官员被杀死或是离开加沙,对以色列来说并没有多大分别,后者的终极目标是推翻哈马斯在加沙的统治地位。
更何况,即便哈马斯领导人逃到其他国家,也要随时面临摩萨德的追杀,所以哈马斯才会拒绝这一提议。没想到他们现在居然同意只停火一个月,比以色列提议的还少一个月,很难不让人惊讶,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哈马斯要留在加沙的决心。

当然,接近达成和最终达成之间,还是有不少阻碍的。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样,以色列寻求的是临时停火以换取人质,哈马斯则想一劳永逸地解决冲突,并且希望能找到中间人来确保以色列履行协议。
说白了就是要找个能镇得住以色列的担保人,但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大家都不愿意干,否则俄乌冲突早在2022年3月就能结束了。
事实上,比起解救人质,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更希望在战场上打败哈马斯。他曾多次强调,只有实现彻底的军事胜利,才能确保消灭哈马斯,避免去年10月7日的悲剧重演。内塔尼亚胡还说,只要他当总理一天,就不可能向哈马斯屈服。
一般来说,在战争期间,民众的爱国心理会推高领导人的支持率,比如“9·11”对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的助力,又或者喜剧演员出身的乌克兰“战时总统”泽连斯基,在俄乌冲突初期抗住压力的他一度被人与丘吉尔相提并论。

内塔尼亚胡却恰恰相反,新一轮巴以冲突让他的支持率不升反降。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以军对哈马斯突袭反应不及时,没能顺利解救人质反而还发生了以军“误杀”三名人质的重大事故,这些都成为他的减分项。
此前,内塔尼亚胡政府强推司法改革也在国内外引发巨大争议。最新民调显示,只有15%的受访者支持内塔尼亚胡在战后继续担任总理,这也是巴以冲突迟迟无法结束的主要原因,战争一旦结束,内塔尼亚胡的政治生命也基本走到了尽头。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质死于以军空袭,内塔尼亚胡在国内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人质家属先是包围了内塔尼亚胡的私人住宅,其中还有一个人宣布绝食,接着又闯入以色列议会大厅,要求政府采取一些行动解救人质,“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等死”。

以色列战时内阁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内阁成员、前国防军总参谋长艾森科特表示,内塔尼亚胡对民众说谎了,以色列根本无法消灭哈马斯,在加沙作战的以军士兵也在不断减少,不和哈马斯谈判是不可能带回人质的。
从艾森科特的话中不难听出,以军的实际伤亡要高于官方公布的数据,这一点也在哈马斯公布的作战视频中得到了印证。
当然了,哈马斯的伤亡更惨重,毕竟实力摆在那里。但关键在于,以色列打这场仗的性价比能否被国民接受,如果付出惨重代价还是没能消灭哈马斯,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因此,也有观点认为,就算交战双方达成一个月停火协议后战火重燃,以军可能也再难维持高强度的攻击了。今年年初,以军已经从加沙地带撤出了数千驻军,以后可能会转入强度更低的军事行动。

现在的问题是,以色列如何体面地结束战争。就像艾森科特说的那样,哈马斯是很难被消灭的,但怎么才能让国民认为以色列已经实现了预定的军事目标,才是最让内塔尼亚胡头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