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传统节日是“活着”的文化

青年是文化传承的希望

如何让传统文化

走进青少年的心

并持续深化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

2024年上海两会期间

许多代表、委员

围绕传统文化这一议题

发出与青年息息相关的声音

市人大代表 邬斌:

构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今年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团市委副书记、市青联主席邬斌提交了一份《关于进一步引导青年坚定文化自信过好中国传统节日的建议》。

我国传统节日历经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积淀了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但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生活在城市的青年缺乏节日参与度、仪式感和体验感,而个性化的情感追求又让他们想通过节日释放压力、宣泄情绪、寻找乐趣,使得传统节日对青年的吸引力逐渐下降。

邬斌说,传统文化可以凭多种形式走进青年,不仅可以联合文艺院团聚焦传统节日打造演出季,吸引青年在文艺演出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积极参与线上主题活动。“青年可以积极参与如‘网络中国节’ ‘中国青年年货节’等主题活动,也可以在各个社交平台晒出身边的节日习俗。”对于高校学生、留学归国青年、新兴领域青年等不同群体,也可以分层分类引导,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宣传活动。

要让更多青少年关注、喜爱传统文化,邬斌建议,可以加快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以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强化对传统文化内涵的阐释,让传统文化进课堂、让民俗艺人进校园,相关部门可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资源倾斜,鼓励学校加大投入。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作为补充,鼓励家长言传身教,动员呼吁社会力量参与,推动成立相关民间组织,做好对民俗节日活动的政策推动、组织引导和调查研究,在强化传承文化教育中增强文化认同。

着眼未来,邬斌提出需要为传统文化创新赋能。可以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加大传统节日宣传力度,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和“五四”“七一”等重要时间节点创作节日海报,制作新媒体产品,加强节日氛围渲染;贴合年轻人社交特点和消费特点,组织开展龙舟赛、重阳登高等节日活动,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艺大师等研发更多符合现代消费者口味的节日食品和手工艺品,融合民族性与现代性,让传统节日“活”起来、“潮”起来、“火”起来。

市政协委员 罗小慈:

传统文化创新

需要有创新的有趣灵魂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如今已经成为了文化艺术界的共识。市政协委员、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表示:“民族音乐,就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基因,在新时代,我们作为从业者需要跟大家分享更多我们的思考、热爱,尤其是创造和创新。”

近年来,上海民族乐团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譬如作品《海上生民乐》在内容上将传统文化和各种音乐形式进行跨界融合,其中唢呐和电声乐队的配合,屡屡让观众热血沸腾。罗小慈表示,无论是怎样的尝试,这些作品都践行了“民族音乐、当代气质、国际表达”的艺术理念,以“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艺术态度,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融入作品当中。这些作品的创新,更具价值的内核是,它们的创新在一直持续,不会中断。

上海民族乐团这些年的创作,基本都是叫好又叫座,很多年轻人在社交网络上成为了乐团作品的“自来水”。“其实,我们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并没有刻意说要去吸引年轻人,创新其实不仅仅是形式,它更需要有一个创新的、有趣的灵魂,这样我们的形式、我们的作品语言才会鲜活,才会真正灵动。”

罗小慈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首先要以‘手上有真功夫’为基础,真功夫是要坚持的,此外,无论怎么创新,传统文化中的高雅品味,‘雅正’这样的一种审美的意趣,也同样是要坚持的。

“新的一年,我们还会做更多的探索,比如用AI来创作一台音乐会,叫《零·壹|中国色》。”罗小慈感叹,这些年上海民族乐团做了很多创新的作品,都因为乐团根植于上海这座文化大都市,“上海这座城市,给了我们很多的灵感,让我们没有程式化的包袱。”

市人大代表 李俨达:

在传统文化领域开展系列学生活动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与青年学生双向奔赴

李俨达是今年两会上唯一一名00后代表。作为一名研二学生,李俨达注意到,其实,当下青年学生普遍关注传统文化,也愿意去了解传统文化,不过,目前关于传统文化的学生活动多为单方面的知识输出,如讲座、展览等,缺少让同学们交流互鉴、宣传展示的平台。

为此,李俨达提出的具体建议是,可以在市级层面筹办“两节两赛”,为大学生建平台、搭舞台,来展现沪上学子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吸引更多青年关注传统文化议题,共同掀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为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贡献青春力量。

根据李俨达的设想,“两节”,可以是大学生社团文化节和寝室文化节。大学生社团文化节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节日进行开展。初步由各高校组织传统文化社团在校内进行展演,再由市教委、团市委等组织各类传统社团面向社会公众进行集中展演。寝室文化节可考虑结合新生开学季进行,以用传统文化装扮寝室为主题,在广泛参与的基础上,进行评选和展示。

“两赛”,即文创作品大赛和社会实践大赛。文创作品大赛可通过面向全市高校学生征集带有青年味的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创意产品,并进行评选、展示。社会实践大赛以传统文化、传统节日为主题,鼓励大学生在假期围绕传统文化主题广泛开展相关社会实践,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所学探索传统文化议题。

市人大代表 丁向阳:

传统文化让孩子

“学有所乐”“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曾获得过全国优秀辅导员、“全国模范教师”光荣称号的丁向阳是松隐小学资深班主任、语文老师,他另一个身份还是民乐艺术类老师,擅长笛子等吹奏类民乐。

今年上海两会现场,丁向阳聊起如何让传统文化走进青少年的心时说,要让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田,需要家庭、学校和社区相互协调融合。

此外,丁向阳还提到,为了让传统文化深入孩子的心,松隐小学所做的创新性的尝试。比如,他们将传统的金山农民画和孩子们喜欢的彩泥相结合,“彩泥农民画”课程成了金山区的三星课程。彩泥融入了学生创意,他们按照农民画的样式风格,用彩泥再现,创作了立体的农民画。丁向阳提到了一位刚毕业的孩子嘉嘉,嘉嘉用彩泥制作了《下雪了》《和谐的乡村》《围网捕鱼》《丰收季》等众多农民画风格的作品,学校选取了其中12幅作品制作成了2024年台历,取名“彩泥农民画专辑”,“当嘉嘉拿到台历的那刻特别有成就感,都快哭了。让孩子们接触传统文化,我们做的是引导,搭建的是平台,但最重要的是兴趣引领,让他们学有所乐、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感兴趣的孩子会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快,最终飞奔起来。他们也会赋予传统文化很多创新力量,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这就是传统文化在当代孩子心中不断传承、不断学习、不断升华的过程。

市政协委员 周平:

让145年历史的古老乐团

讲好年轻人喜欢的中国题材

如今已跻身世界一流乐团的上海交响乐团,今年已经迈入了第145个年头。一支古老乐团宣布的首个“团庆”创作作品,竟然是一部轻松的、讲中国美食的交响乐委约作品!市政协委员、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解释说:“交响乐是一种国际语言,而如何用国际语言讲好的我们的传统文化,并能让国际的演艺机构都来演绎这些作品,是我们正在探索尝试的课题。”

周平今年除了和文艺界一起联名了高校与文化机构的提案,自己也关注了两大方向,其中之一就是“国际文化如何更好地和传统文化融合”。“在当下,我们的文化融合可能要考虑让世界各大机构共同合作,共创品牌、共创作品,变‘我们自己传播’为‘全球帮我们一起传播’。

要让全球都认同一个项目,周平认为,一定要关注到这些作品的题材和精神核心,“应当是基于人类共通的主题,比如爱”。她以业内关注的主旋律作品创作为例,讲述了当下创作的一些新动向。“以前可能大家创作时都更关注重大的时间节点,我觉得我们还应该关注一个很大的方向,就是把传统文化的概念继续扩大,扩大到让世界各国都感觉这是大家共通的东西。

而在乐团迎来145周年庆的时候,他们又“举重若轻”地做了一个有趣的选题。“它的主题是中华美食,其中甚至包括已经成为非遗的美食。”周平表示,美食文化是公认的中国传统文化,但同时又是世界人民都喜闻乐见的文化,对年轻人来说也极具诱惑力,“从这样一个角度切入,既能更好地向世界展示我们深厚的文化积淀,又因为题材本身的轻松感觉,能让观众们乐于接受——这样的方式,其实上海交响乐团一直在探索,我们希望,通过多个角度,让观众跟我们一起融入传统文化的探讨当中去。

市政协委员 速达:

《中国奇谭》的破圈

缘于年轻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2023年年初,一部《中国奇谭》火爆出圈,让中国全年龄层的观众,再度看到了老牌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创作实力。市政协委员、上美影厂厂长速达表示,“它的破圈,是基于当下年轻人对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这也给美影厂坚定了‘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再创新’的创作思路。”

速达认为,《中国奇谭》的火爆无论是偶然还是必然,“其实都是美影厂坚持自己定位的结果,我们一直认为,中国的哲学思想始终是我们创作的根基,这不可动摇;另外,我们也在坚持中国的美术风格,用年轻的更有现代感的主创,用更新的方式,来体现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创作层面的坚持,等来了观众层面的文化自觉。

与时俱进的,不只是内容,还有形式。立足万航渡路618号已长达67年之久的美影厂,正在谋划“打造一个以万航渡路618号为中心的动画艺术社区,将高科技融入其中,打造沉浸式的体验”,“围绕我们积累的众多经典作品和IP,打造成上海的一张文化名片,也建成我们中国的一个动画产业集聚的高地。”

为了让这样的良性循环更持久,美影厂一方面给老的IP“翻新”,一方面再全新创作一批新内容,诞生新IP。速达透露,尽管《中国奇谭》第一部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第二部中,“创作者已经不完全是第一部的,也吸引了一些新的、更年轻的、特别有激情和活力的主创进入,希望这个IP可以给优秀的年轻人更多的舞台。”

她希望,上海这样一个百年前就吸引了大量动画人才、产出了众多经典作品的土壤,“能够适应当下我们新时代的动画影视的高品质需求,推动上海文旅产业的发展。”

传统文化并非过时之物

而是蕴含着深厚的底蕴

和无限的创意空间

希望这些来自上海两会的声音

能够引发更多人

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思考

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传承与创新

让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同时,也期待更多年轻人

能够加入到传承、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来

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陈宏、刘昕璐/文,施培琦、郭容/图、视频

责任编辑:赫兹

校审:神小丢

终审:扬清

点亮点赞、在看

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