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昨天上午大约8点多,我接到一个陌生电话。他自我介绍说是社区家庭医生,问我是不是我母亲的家属。确认后,他问我“你母亲最近身体情况如何?”我说挺好,并感谢了他。

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家庭医生的真实存在,这么多年,我看到很多关于家庭医生的报道,但我总怀疑这个群体是否真实存在。

实际家庭医生在上海已经推行了13年。去年的统计数据,全市常住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已超过36%,也就是差不多900万。稍微了解了一下,你没被分配家庭医生可能还是个值得庆幸的事,比如,94%的失能老人都拥有了家庭医生。

但我现在越来越觉得需要一个家庭医生。比如前一阵我连着几天发烧,吃不准是支原体了还是新冠了,这个样子到底要不要上医院挂几瓶盐水。我最终选择在家里“硬屏”,实在怕去大医院排长队,两害相权取其轻。

其实我曾经拥有过家庭医生。在美国工作时,买的医疗保险,被安排了一个全科医生,一个华人,叫大卫。在国内时医生说我得了心肌炎,我找那个医生检查,他开了个单子让我去一家医院做个检测,查完了把单子拿给他,他说,你没这个病,然后我就一直没这个病了。感觉这样的全科家庭医生还挺好用的。

所以我对昨天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持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举双手赞成。

事实上本次上海两会代表委员不约而同对“社区诊疗”给予了高度关注。比如有政协委员建议,增强基层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推进社区标准化口腔诊室建设,还有委员希望社区儿科医生也能与家庭签约。有代表提出,希望延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时间,缓解流行病高发期“看病难”问题。这都是说到了点子上。昨天就有人在我朋友圈留言:社区医院周末都要休息,谈何方便群众?

但我非常相信,上海的社区医院一定会越来越好,家庭医生会越来越多。想想以后发个烧,或者想补个牙,不用“五斤吼六斤”去排队,一个电话三步路就解决,想想就很美。但医院、医生一定得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