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长文创作季#

1982年9月,香港《东方日报》一则重磅消息瞬间冲上“热搜”,大导演李翰祥正在大陆拍电影!

顿时,港台轰动,议论纷纷。大多都是指责李翰祥“晚节不保”“投机取巧”“江郎才尽”以及“向钱看”的。甚至有人倡议,即使拍出来也不会去电影院观看。

然而,当《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两部电影在香港上映时,两千五百多万港元的票房,证明了港台观众的身体远比嘴巴要诚实。这部电影的拍摄幕后还有哪些趣事,今天白羽就带大家回忆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畅饮故乡情

1978年,生在白山黑水,长在文化古城的李翰祥在朋友的安排下,开始了一次“秘密旅行”。长城内外,黄河上下,大江南北,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特别是在北影厂、上影厂、西影厂等国内著名电影厂参观时,他不但见到了谢铁骊、成荫、水华、赵丹,白杨,这些国内影坛前辈,也跟张艺谋、陈凯歌这些晚生后辈成了忘年交。

在觥筹交错之际,大家经常会谈到一个共同话题:李翰祥执导的《倾国倾城》。彼时,这部电影刚刚在国内上映,大家都对这部在香港片场拍出的一流“清宫片”赞口不绝。

电影界的朋友经常提及一句话:您这样的大手笔,如果能够在故宫实景拍摄,岂不如虎添翼?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如果真能在这座古老辉煌的宫殿中拍一部电影,绝对是名垂史册的盛事。

虽然李翰祥要面对香港地区的重重阻力,但是回家拍片的决心已定,只等一个重要契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9年,李翰祥在美国顺利完成了心脏手术,并且跟邵氏的合作已经到期。他激动的说:我爱国家,我爱同胞,我愿意为国产片进军世界影坛尽些绵薄之力。

二、好事多磨

事情远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容易,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选材”问题。

最初,李翰祥最初筹备的几个题材都有国内电影厂列入选题。像电影《茶馆》早已被大导演谢添拿下,电影《周恩来》早就被筹备当中, 就连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前半生》都被意大利导演收入囊中。

拍什么选题?这下子可大伤脑筋!

李翰祥历史功底深厚,此前拍过不少历史片,堪称清史专家。他对一百年前那个“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反面女强人”深恶痛绝,就想将这段惨痛的近代史拍给世人。

于是,双方就确定了《垂帘听政》的合作意向。关于李翰祥秘密返回大陆拍片的事情,港台记者争相刺探真相,妄图破坏者也不乏其人。

回到香港后,李翰祥甚至面临被跟踪,屡遭盘问的情况。

邵氏公司也一再催促李翰祥续签导演合约,已经在他手中拖了9个月。在收到李翰祥要跟大陆合作的消息,更是加紧从各方面施压。

更要命的是,长影厂由于经济核算问题,无法抽出大量资金去拍摄这部历史巨片。随后,李翰祥跟青年电影厂的合作也由于人力有限,资金缺乏的问题,同样宣告失败。

在双方不断地斡旋下,1982年,李翰祥终于以新昆仑影业的名义跟中国电影公司签订了合拍片的合约。一身轻松的李翰祥,思潮泉涌,运笔如飞,兴之所至,日夜奋战。

说,李翰祥在北京饭店闭门谢客,参考几位剧作家的思路,亲自动笔改写剧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果就是,慈禧入宫之前的大量史料也被编写进了剧本中。《垂帘听政》就越写越多,结果就发展出了前传《火烧圆明园》。

这部长达7万字的剧本,仅用14天就被导演写出来了。

三、服饰道具

1982年8月,李翰祥带领全组人马在承德避暑山庄正式开机。全国六十多个单位组成的庞大摄制组,成了这部电影最大的后援。

光是为慈禧一个人,不同时期,不同身份,不同场合,光是她的服装就多达二十套。

从选秀进宫到受封贵人,

从加封懿妃到晋升贵妃,

从太后到封号慈禧。

几乎每一件衣服都要按照人物不同时期的身份、地位的变化进行不同衣服的设计。

根据史料记载:年轻时的慈禧喜欢红、湖蓝、雪青色,再配以写实的芍药花、藤萝花、牡丹花、以及福、寿等花纹,设计出了春夏秋冬,不同场景的服饰。

慈禧在为咸丰皇帝祝寿时,荣封贵妃,穿了一身金光闪闪印着绣花的吉服。

在同治帝登基时,慈禧开始垂帘听政,她身穿朝服,衣服上按照龙袍的规格,绣着象征日、月、星辰、山、龙、宗彝、华虫、藻、火、粉米、黼、跋等12种纹样。显示出慈禧堪比皇帝的威严与气派。

在《垂帘听政》中,当慈禧穿着蓝绿色带有金凤彩花的旗袍外罩意见暗紫色带有大彩花镶着大云头的衣服去捡丽妃的那场戏。那一身的金玉锦绣,衬托出慈禧睥睨天下的皇家威严,以及她那不可一世的狂妄姿态。

再华贵的衣物,也填不满不出内心对权利的焦灼。

为了给慈禧量身定制一身“外罩朝褂”,“肩着批领”的“太后龙袍”,道具组更是请到了一些濒临失传的“非遗”老艺人,他们一针一线为慈禧进行“量身定制”。由于工艺过于精湛,这些服装甚至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

李翰祥对于电影细节和道具的考究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电影中光是服饰就达到了几万件之多。

从满清皇帝到平民百姓,从皇家仪仗到外国使节;

从外国牧师到宫廷喇嘛,从大内侍卫到绿营兵勇;

从亲王贝勒到嫔妃宫女,从官员大臣到乡绅小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各式各样的顶戴、冠帽达到三千多顶,

林林总总的朝珠、官靴达到两千多双,

五花八门的袜子、玉带更是不计其数。

影片中动辄几百人“满朝文武”,上千人的仪仗队,八旗兵、绿营兵、汉军卒,八国联军英、法、美、俄的各色服装也是严格按照老照片一比一还原。

为了再现晚清历史人物的社会面貌,导演李翰祥先后走访了首都图书馆、清史研究所、雍和宫、广化寺等地,采访了清史教授和民间艺人。其中,清史专家朱家溍先生还为服装设计提供了大量的图书和照片资料。

四、重建圆明园

圆明园具体什么样子,恐怕只有乾隆、嘉庆、咸丰这些皇帝们知道。 既然电影名字叫做 《火烧圆明园》,总得把圆明园还原一部分吧?

当时,还没有数字模拟技术,3D、蓝幕更是闻所未闻。为此,美工组别出心裁地按照意大利画家郎世宁和蒋友仁时期的西洋楼建筑进行设计,并且参考了法国凡尔赛宫的设计理念。

为了为摄像机提供拍摄角度,让场景更加层次化、真实化、立体化、导演斥巨资复原了圆明园的经典建筑之一“大水法”。

“大水法”布景占地13000平方米,用木料300立方米,土石方工程近千方,布景结构件近万件,用数十万元搭成。

有了这些还远远不够,圆明园既然是皇家园林,那就得有花草树木充实环境。“大水法”战地7000多平米,如果全部种植草坪,就要三万多元。当时还没有现代的草皮技术,必须要提前一年栽号,第二年才能勉强够用,

谁也没料到,道具组居然想出了用春小麦代替草坪的办法。5月份播种春小麦,二十天后麦苗就达到了3一4寸,密密麻麻地看起来就像草坪。

所以,电影中的“圆明园”,其实就是一片麦田。

下来,剧组又租了二千多盆花木,其中有名贵的云杉、米兰、棕竹,龙柏、桂树等。

李翰祥导演验收时,对布景很满意。在1983年年5月27召开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他说:“以前的圆明园是古今中外建筑艺术上的精华,是全世界罕见的建筑。从我们拍出的样片看,它是真的,可以乱真的。”

为了追求纪实庚哥,这个斥巨资搭建的“圆明园“,在拍摄到最后一镜头时,被导演李翰祥一把火烧掉。导演说:这样一个规模又大造型又美的圆明园被英法侵略军烧毁了,会更加激起观众的民族感情。

五、票房

《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两部电影上映后,引发了海内外观众的观影热潮。

港报一反本文开头时腔调,各种赞扬不吝奉上。

有报纸称:两片场面豪华,排场罕见。

也有报纸写道:导演和演员艺术水平发挥出色,使观众置身重大历史事件中。

香港《文汇报》则精准地概括:“场面看火烧,看戏看垂帘”。

《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两部历史影片的最大特色就是真实地再现了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八国联军入侵,将“万园之园”付之一炬,香港、澳门被迫割让的历史事实。

特别是英法联军在谢庄的烧杀场面以及八里桥的激战,拍得非常悲壮。无论是气氛还是节奏都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在艺术的感受中自然激起观众强烈的民族感情,从宁死不屈的无辜百姓的英雄气概上我们得到了启示和力量,从而受到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

该影片激起了两岸三地广大观众的民族感情,《火烧圆明园》上映29天,票房达到1500万港元;《垂帘听政》上映18天,票房突破1000万港元。台湾地区、东南亚等各地游客来港,听到两部电影热映,纷纷急奔剧场,先睹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