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以中国》

适合年龄:8岁+

共8集 | 单集片长52min

观影渠道:b站/腾讯视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亮点,既是我被影片屡屡打动的地方,也是我觉得,很有必要在公号分享的理由。

大家可以先看看 国家文物局发布的预告片

如果你曾较少看中国历史类纪录片,那很幸运,就从这部看起吧,它将带你溯源中华文明的开端,早到距今约4万年的东亚古人类。

如果你是历史记录片爱好者,那很惊喜,它少见地抛开舞台式演绎,而是立足考古进行推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就是说,每一帧画面,都经过严谨推敲后的细节呈现,那些清晰、真实的还原,让人一秒踏入历史河流,为之热泪盈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探寻中华文明根源及脉络

以往我们推荐过不少孩子们看的文史类纪录片,大多是从“秦汉”开始讲起。

而这部影片,却用8集的体量,从“秦汉”往前倒叙,去追寻史前文明的繁衍生息脉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摇篮》从4万年前的东亚现代人起源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陶器发明、定居聚落,农业起源,到以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为代表,距今6000年的村落社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星斗》篇从距今6000年到5000年,中国地理文化格局在此阶段,初步形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国》从距今5000年到4000年,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龙山文化等,体现中华文明的多元,也是“上下五千年”的考古实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择中》则从距今4500年到3600年,通过陶寺、石峁和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印证“最早中国”的诞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殷商》讲商王朝的兴衰,及其对周边青铜文明(如三星堆)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国》由西周王朝,开启了伦理与政治共生的宗法礼制。

《天下》是“统一中的分裂”,讲春秋战国不同区域的民族、资源与社会,也讲秦统一的进程。

自此,整个脉络梳理地清晰、完整,等于在纪录片范畴,填补了孩子们历史知识的空缺,而对于历史时间线的提取,有质的飞跃。

2

历史情境生动再现

细节值得反复观摩

这是影片给我的第二大冲击。

不知道大家带娃去博物馆,看到陈列的文物,会不会和我一样,总不自觉地想:

● 这些器皿是怎么创造的,具体用来做什么?

● 什么人在什么场景会使用它?

● 这样的服饰,又是什么人在穿着?

● 为什么要在器物上画这样的纹饰,有何含义?

当初我带叮当去等地参观,就经常有这样的疑问。

在看了这部影片后,豁然开朗。

由演员出演,根据考古现场照和学者们的研究,来复原当时人们的生活背景、日常行为等,距离一下子拉近。

◆ 比如,距今9000多年前,在浙江上山遗址的461号坑里,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碳化稻种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影片这样推演(第二集11分57秒)——

一万年前,随着全新世的到来,气候变暖,上山文化的先民,在浙江金衢盆地停留,过上定居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春天播种,待雨季后水位下降,结出饱满的稻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幼的孩子也来帮忙,用手轻拍,还没完全驯化的谷粒,纷纷落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母亲们用磨盘磨棒,碾磨橡子、菱角、块根,放到陶制的大口盆中,加热搅动,就煨成糜烂的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制陶匠人,把散落的稻壳、稻叶掺在陶土中,提高耐热性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不是十分具象?仿佛真的穿越万年,亲眼看到先民们是怎么生活的。

◆ 再比如,已发掘的二里头贵族墓中,有一条前所罕见的龙,由白玉和2000多片绿松石拼嵌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历3000余年,色泽仍然翠绿鲜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考古推测,墓主人是一名30多岁的成年男子,大量海贝置于其颈部,头骨上方发现3件白陶器,可能为头饰组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怀抱绿松石龙形器,手系铜铃,可能是名巫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影片就按照这个场景演绎(第5集43分钟):

一位神巫,手拿龙形器,一足略跛,随着音乐的节奏,且形且舞,足迹画出大大的“8”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的步伐,被称为“禹步”,表现大禹治水行山之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遗址和场景的精细复原

像这样复原遗址和模拟场景,贯穿整部影片。

你可以看到湖北云梦睡虎地遗址的还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碣石宫西阕楼的相应复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照汉讲经画像砖,复原的太学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建筑史学家的研究,复原的南越王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及南越王大殿的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人物造型,影片根据出土的秦兵马俑和武器,还原战场上的盾牌,士兵形象,以及秦将的“兔耳朵”造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军普通士兵家中,有缺了腿的残疾人,侧面体现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新石器时代的饮食器具,宗教仪式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种超写实的场景,不敢想象,摄影团队背后付出多大的心血,去调研、多方求证,再制作道具,直到拍摄。

记得我之前看过一份“导演手记”里这样写道:

为了拍摄“秦始皇”站在群山之巅,背后山峦叠嶂,仿若秦王朝的“千里江山图”的画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不足10秒的镜头,前期准备近三个月,两次到访凉山州,三进“大断崖”,只为求得最佳拍摄地。

如此用心,换来沉甸甸的扎实有诚意的作品,实在令人感动和敬佩。

4

小人物的命运

与此同时,影片还有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把故事,聚焦在真实小人物身上

以往我们读过的历史,往往与权力、战争和王朝更替相关,但其实,真正支撑千年文明的,就是普通百姓,昼出夜伏的日常生活。

这部影片讲述了很多鲜活的人,比如《秦汉》一集里,有位叫“转”的士兵,驻扎在河西走廊长城沿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听说自己的好友“幼卿”,来到距他不远的地方,很想问问他,自己老家的情况。

可是公务缠身,没法成行,只好写封信转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封“汉简”,时隔2000多年后被考古工作者重新还原,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候普通人的具体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真神奇啊,莫名又多了几分亲切。

再比如由胡歌出演的“啬夫弘”,是位于敦煌悬泉置的一名吏卒,负责传递文书,接待官员和使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弘是这里任职最长的,18年间为都护、使者、公主、将军传过很多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亲自接待过解忧公主年老返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鲜活的人,如果只是在博物馆、书本上展示,孩子们一定觉得是符号,是背诵的对象。

而通过这番演绎,那些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的人,就渐渐具象清晰了,他们曾跋山涉水,生死离别,在这片山河湖海间,努力经营自己的一生。

培培老师碎碎念

限于篇幅,关于影片的其他亮点我就不一一展开,留待大家和孩子们自己观赏。

最后再重点提下:

1.影片的文案,也就是解说词,值得特别留意和学习。

原本主创团队就梳理了300多万字的文字资料,最后呈现每集不到1万字,简单来说,光脚本每集就写了五个版本。

比如每集中令人惊艳解说:

“蜿蜒青翠的天目山,向着衔接于东麓的杭嘉湖平原,伸出两支余脉,如一双臂膀,环拥着余杭山水。”

“今天,每一种出现在我们餐桌上的食物,都曾见证远古先民们的饥寒与艰辛,他们播种,从此不再被动等待自然赐予,而是主动参与到万物生长的进程中”

“从辽东至陇西,自长城至南海,数百年间干戈不止,纷争不休。”

“艰险岁月里,为己即是为家,为国亦是为家,与家人间的牵挂就是暗夜里明亮的光。”

每个字都是“精雕细琢”的结果,用词严谨优美,即便孩子只是听听,也能培养语言美感。

2.正因为文案包含了大量的信息知识量,所以理解起来有些难度。

所以我建议是,有一定历史基础,或8岁以上的孩子观看效果会更好些。

3.影片整体节奏偏慢因为本就是有文化底蕴的节目,需要沉下心,静静欣赏和消化信息。 我一般看的话,会加上倍速。

4.在第二集《摇篮》中会出现祭祀、丧葬仪式,尤其讲高庙文化几个镜头(只有几个镜头哈),带有些原始宗教色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说是远古先民神灵崇拜的活动,但我们现在看来,会觉得有一丢丢神秘,孩子可能有点害怕,所以这一集建议要做好心理准备 (不同人的感受不同,这里只是个人建议) 。

-end-

超越同龄从这个寒假开始冠培菁优寒假班火热招生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