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是广东省重点工作之一。2023年初,广东省委在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提出“再造一个广东”的目标,将举全省之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陆河县是全省中长期规划中唯一无高铁通过的县,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导致县域综合竞争力不强、客商投资信心不足。

在今年两会上,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工商联(总商会)副会长、汕尾市工商联主席彭晋谦带来提案,建议将汕尾至梅州铁路项目早日列入全省铁路建设规划,并在陆河县设置站点。

铁路建设具备良好基础 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圈

出于对陆河县优势地理位置的洞察,彭晋谦提出在陆河县设立高铁站点的建议,建议将汕尾至梅州铁路项目争取纳入全国铁路网建设规划,在“十五五”期间开工建设。彭晋谦表示,该项目纳规建设具备良好基础,并且陆河县位于深圳和汕潮揭两大都市圈“东承西接”的关键节点,有利于推动两大都市圈的融合发展,助力陆河县老区加快振兴发展。

彭晋谦介绍,2019年,梅州、汕尾和揭阳三市人民政府联合委托设计单位中铁四院编制了《汕尾至梅州铁路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国家铁路总公司也于同年同意在深汕高铁深汕站预留向东北方向延伸的条件。2021年,在国家交通网络“十四五”规划的网络建言中,深汕梅高铁项目被纳入深圳至上海高铁建设线路组成部分,为项目规划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基础。目前,该项目已纳入《汕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汕尾市国土空间规划也已预留廊道并予以规划控制。

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工商联(总商会)副会长、汕尾市工商联主席彭晋谦。

彭晋谦认为,通高铁后会给陆河县带来三个方面的积极影响。一是能有效助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陆河县是海陆丰红色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汕尾至梅州铁路项目如能尽早启动规划建设,将是老区扶持政策的进一步‘实体化’,将有效解决海丰、陆河县、揭西等老区不通铁路的交通短板掣肘,并串联汕尾、梅州等老区苏区,大大增强铁路运输对北部生态发展区的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对促进粤东、粤北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彭晋谦表示。

另外,陆河县通高铁有利于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难题。彭晋谦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以来,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陆河县在推动县镇村高质量发展方面再创佳绩,入选全省首批“消薄类典型县(市、区)”。“通高铁后,能使陆河县更快的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圈,更好的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陆河县在‘百千万工程’再创新佳绩。”彭晋谦说。

彭晋谦还表示,交通便利有利于发展挖掘陆河县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的潜力,扩大叶高标、谢非、欧阳金谷等知名人士的名人效应,兼顾陆丰西南、河西、大安、平东、黄羌等地区老百姓的出行需求,具有一举多得的政治意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受益群众达500多万人 加快汕尾市高质量发展

陆河县位于汕尾市北部,地处河源、梅州、揭阳三地交界,但却是全省中长期规划中唯一无高铁通过的县。陆河县通高铁,对整个汕尾市而言有何意义?彭晋谦认为,这有利于纵深推进“百千万工程”,加快实现汕尾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陆河县邻接五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汕尾市联通广东省北部生态发展区的重要门户,汕尾至梅州铁路项目规划途经的海丰、陆河、揭西、五华、兴宁等5个县(市),均为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受益群众达500多万人。

彭晋谦介绍,规划建设梅汕铁路项目,将沿线老区、苏区地区纳入融入大湾区“1小时、2小时经济圈”,有利于更好的发挥湾区、先行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发展要素向沿线欠发达地区流动聚集,助推沿线地区更高效地对接融入“双区”、融入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新格局,加速沿线地区特别是老区、苏区经济提档升级,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这也有利于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增强老区的自身造血功能。”彭晋谦说,规划建设梅汕铁路,可撬动海丰、陆河、揭西、五华、兴宁、梅县沿线资源,对汕尾等粤东北地区加强对接和有效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旅游观光、服务支持等工作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经济社会价值,有利于陆河经济社会发展。

2024年开年,广东发布了“民营经济30条”,释放出民营经济利好信号。“民营经济30条的颁布,进一步彰显了广东勇担‘经济大省’之责,为2024年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抢先机’‘添动力’‘开新局’,展现出广东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有利于充分激活民营企业活力和创造力,为我们民营企业家增强了发展的信心。”彭晋谦表示。

彭晋谦表示,接下来,汕尾市将抢抓“百千万工程”发展机遇,立足资源禀赋、特色优势,找准发展定位,进一步做大规模、做优质量、做好品牌、做强产业。在政策支持下,将进一步擦亮营商环境名片,对标深圳特区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汕尾市还将全面推进“兴海强市”战略,加快推动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以“蓝色引擎”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打好“海洋强市、融湾先行”产业攻坚战,建设海洋经济特色产业集群。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彭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