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导致中老年人下肢缺血的常见疾病

在55-75岁人群中发病率高达17%

主要症状是行走疼痛

足趾或肢体坏死

这一疾病每年导致

成千上万的老年患者肢体缺血坏死

患者被迫截肢(趾)

甚至截肢后伤口不能愈合

反复感染且不受控制

严重威胁老年人群的生命健康

且发病人群有着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什么导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等因素会导致血管内膜发生炎症反应,逐渐形成斑块,阻碍血液在下肢动脉中的正常流动,造成供血不足。

患病有哪些主要症状?

跛行痛,即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或乏力感,需要休息才能缓解;严重的患者可能出现静息痛、皮肤溃疡、坏疽等。若不及时治疗,严重情况下可导致下肢功能障碍甚至截肢。

临床如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确诊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常采用临床症状评估和非侵入性检查相结合,如血管超声,增强CT(CTA)等。临床治疗旨在改善血流供应,减轻症状,恢复病变部位的血管再通。

常见的治疗方法有:

1

保守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控制血压和血糖、保持适当的体重以及进行规律的运动,如步行或其他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症状和管理疾病。

药物治疗:通过使用药物来改善症状和减缓疾病进展。例如,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波立维等)、贝前列素钠、西洛他唑、沙格雷脂、他汀类药物等,用于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脂和预防血栓形成。

2

介入治疗

球囊扩张成形术与支架成形术:通过导丝和导管配合将球囊引入阻塞的血管,然后膨胀气囊以扩张血管并恢复血流(球囊扩张成形术)。必要时,可以通过在狭窄或闭塞部位植入支架(支架成形术)来维持血管通畅。

其他介入治疗:根据病情和结合患者的自身状况,还可以选择更多先进的介入治疗方法,如血栓清除术、斑块旋切等血管减容技术,清除血管腔的闭塞内容物,恢复血流。

3

外科手术治疗

搭桥手术(血管旁路手术):对于病情严重,无法通过介入治疗解决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搭桥手术。外科手术重建血管通路,是将血液绕开病变血管引到远端相对健康血管中,恢复远端肢体的血液供应,避免肢体缺血坏死。搭桥手术可选用自身静脉作为血管桥,也可以选用人工血管架桥,这主要取决于病变血管状况而选择合适的血管桥重建血流,恢复供血。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和搭桥手术治疗均可快速再通狭窄或闭塞的血管,恢复肢体供血,快速解除患肢疼痛,最大程度保存肢体存活,避免截肢。

我院心血管外科下肢动脉疾病专业团队拥有重建下肢血运的完整技术,已常规开展微创的血管介入治疗(球囊扩张成形、支架成形术、血管减容等),效果显著,术后长期随访通畅率令人鼓舞。

专家简介

郑俊猛

教授,主任医师,外科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心血管外科主任、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心肺移植中心主任。

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脏移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心脏泛血管急重症专委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擅长各种心胸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特别对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临床应用,心肺移植手术和其他心脏大血管外科常见体外循环下手术(如瓣膜置换术,瓣膜成形术,房颤射频消融迷宫手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先天性心脏病的纠治手术等)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大量临床实践。术后患者生存率高,治疗效果满意。近年来,逐渐开展了微创腔镜及达芬奇机器人心脏手术,取得了满意效果。是中国卫生部第一批认证的具有心脏移植资质的医师,也是国内少数同时获得心脏移植资质和肺移植资质的医师之一。截至目前已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科研成果《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治疗终末期心脏病》曾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志波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

现任心血管外科下肢动脉疾病专业组组长、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心脏泛血管急重症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基层医药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周围血管疾病分会委员。

对血管外科各类疾病有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擅长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下肢缺血性疼痛,肢体溃疡或坏死,动脉或静脉血栓,血管栓塞,下肢静脉曲张,动脉瘤,动脉夹层,动静脉瘘,血管瘤,脉管炎等血管疾病的专业治疗。

责编:黄睿、林泽锋

初审:林伟吟、刘文琴

审核:欧阳霞

审核发布:古小红

好看的话,不妨点击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