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季显得“很不太平”,各种病菌肆虐,肺炎支原体,流感……扎堆出现,中招的还基本都是孩子,幼儿园、小学里时常半数学生请假,医院更是满座,想住院都没床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这光景,完全没中招的,怕是很少吧。

有一段时间,群里和私信,都是在咨询孩子生病了咋办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光是你们,我们内部有的营养师家孩子也中招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我们老师的孩子,因为保养得当,普遍体质是更好的,在这个流行病肆略的时节,孩子没中招,真的可以“凡尔赛”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面对孩子生病,

大家都是如何应对的呢?

有的是去医院,一股脑药物全上,能住院就住院,能输液就输液,不管不顾啥副作用和伤害,只想孩子快点能好就行;

有的是很犹豫要不要吃药要不要住院,既怕药物副作用又怕不吃耽误了孩子;

有的则是学会了先用营养干预,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结合医疗,这样既减少不必要的用药,又能让孩子好得更快。

最优秀的做法,还得是下面这位宝妈这样,看这形势不对,赶紧加强预防,以最大程度避免让孩子生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医治未病”的道理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是最历害的“医生”,不是如何让疾病好得更快,而是如何让疾病不来犯。

为什么孩子更容易生病

首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孩子容易反复生病,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孩子”呢。

大概原因如下:

一、小朋友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

我们先看看这张气管的工作示意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病菌在空气中无处不在,正常情况下人不会生病,是因为人本身自带“病菌清除能力”

在人的呼吸道上,有很多纤毛,这些纤毛通过不停的摆动,可以帮助把有害物质过滤掉,如果纤毛太过于稀少,过滤病菌的能力就比较差。

呼吸道上还有一层黏膜,在受到病菌侵入后,会分泌足够的免疫球蛋白,对抗病菌。

而婴幼儿、儿童,由于它们的气管黏膜发育就不完全,呼吸道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比成年人要少,同时纤毛稀少,对有害物质的过滤不如成年人。

所以一旦接触到在空气环境中的病原体,就容易感染产生症状。

孩子产生的粘液的能力弱,纤毛摆动能力差,难排出,病菌一直聚集在上呼吸道,自然恢复起来也会比成人慢。

二、免疫功能不完善、缺乏锻炼

人体的免疫系统在和病原体接触的过程中会逐渐完善,接触的病原体多了,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清除能力也会增强。

有的宝宝由于被保护太好,尤其以往三年疫情期间,没怎么出门,出门也戴口罩,杜绝了绝大多数跟跟病菌打交道的机会。

这样虽然很少生病,但孩子的免疫也因此缺乏锻炼。

疫情放开,若孩子刚好要上幼儿园,一下接触很多病菌,就会很容易生病,且反复。

大多家长又只知道用药物抑制,并不懂得如何改善孩子免疫,从而导致孩子体质越来越差。

一遇到流行病菌,就容易中招,感染后又会用药又进一步加重伤害,从而进入恶性循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本身患有过敏、鼻炎等慢性疾病

若孩子本身就是过敏体质,有过敏性鼻炎/鼻炎,那就更容易生病了。

过敏意味着孩子免疫异常,人在应对过敏原和病菌的时候,用的是同一套免疫系统,免疫系统能量有限,长时间用来应对过敏原了,那么在病菌来袭的时候,用来对抗病菌的那部分免疫能力就弱了。

所以过敏的孩子,往往也“免疫弱”,容易生病。

历害的流行病菌一来,即使是不过敏的孩子都容易中招,更何况本身免疫能力不足的过敏娃,更是无力应对,他们往往不仅容易中招,且中招后更容易深入发展。

一生病就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的,更容易出现在平时就有基础病的孩子身上。

四、不良饮食、环境等,让孩子的体质变弱

当下整体的饮食、环境不尽如人意,相对几十年前,“科技与狠活”充斥在我们日常生活。

小麦是基因突变而来,牛奶可能是在圈养且一直打药患有陂足病的牛产的,蔬菜是反季大棚且打了农药的,肉是速生的……

食物营养价值在下降,危害机体的风险因子增加,再加上随处可见的汽车尾气,二手烟,尘螨,各种化学物质……防不胜防。

孩子们的组织脏器还很娇嫩,靠好的营养供给以帮助发育成熟,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整体体质下降,是顺理成章的事。

如何应对孩子生病

我们知道了孩子们容易生病的原因,那么要怎么做呢?

在以上因素里,一部分是人力不可改,而一部分是人为可改变的。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人力可改的那部分,去做到最大的努力

什么是人力不可改的呢?

比如第一点的发育问题,因孩子小,器官组织都还在发育中,抵抗力肯定是不如成人,这无法改变,第四点的环境和食物,大多时候也无法选择。

那人为可改的是什么呢?

孩子的饮食结构安排,家居环境,喝什么奶,作息,运动,家长要不要学习,已有的基础病要不要重视和努力,以及对待疾病的态度.....这些都是可改的。

正是因为有部分可以改,所以家长不同的带娃方式,就带出了不同体质不同发育的孩子。

不能改的我们就不多说了,来说说可以改……

可改的可大体分为两部分,一是饮食生活的护理,二是对待疾病的态度。

一、饮食生活的护理

总结包括:

1、坚持母乳喂养,母乳里免疫活性蛋白和细胞因子可提供免疫保护,实在不能母乳的,也优先选择更好消化的奶;

2、科学合理添加辅食,宝妈要提前做好功课,不在喂养道路上走弯路;

3、打疫苗,让免疫系统对一些常见传染病产生免疫;

4、保持好的作息,安排孩子早睡,保证充足的睡眠;

5、多做户外运动,少看电子产品,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阳光,空气,植物都能滋养孩子的免疫;

6、注意环境卫生,远离污染,做好家居清洁,但不必过度消毒

7、尽可能选择有机的、来源更好的食材,奶、豆、肉、蔬菜都选择安全级别更高的;

8、避免一切过度加工食品,化学添加剂的摄入,养成正常一天吃三餐的好习惯;

9、一旦发现孩子的过敏倾向,都应积极调理,预防变严重

二、对待疾病的态度

如果孩子已经生病,或者已经是体质很差的一种状态,常见的保养已经没办法应对的时候,对待疾病的态度就非常重要了。

是一味用药打针输液,还是加强日常管理的同时,生病后做到合理判断并选择精准医疗+营养素干预呢?

不同的选择,结果肯定不同。

是频繁看医生住院,还是主动学习掌握原理,在众多医疗方式中,选择对孩子最有利的的呢?

不同的态度,结果也肯定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2月15日咨询孩子生病如何干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师根据孩子情况分析给予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2月16日反馈已退烧未用药)

比如这位宝妈,孩子生病后先跟老师沟通,接着去医院做了检查,得到医生和营养师的共同建议后,选择只先抗流感的奥司他韦,精准用药,其它时候用营养素干预。

如此孩子慢慢好转,避免了过度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比如这个孩子,孩子有症状,第一时间跟老师沟通确认调理方案,淡定做护理,很快也有了不错的好转,而反观她的另一同事的女儿,症状差不多,却在反复过度医疗中加重,还在打点滴。

对待疾病的不同处理态度,也决定了孩子体质的走向。

当然也不是说必须如上面的宝妈这样只能用我们的方法,只是就应对疾病方式而言,希望可以达成一种共识:

与其完全交给医疗,不如自己多学习,掌握主动权,选择对孩子最有利的方式。

自己没有把握时,找自己信赖的更有经验的老师来帮助判断,至于选择什么样的方式以及是否用营养干预,根据自己情况决定就好。

最后,孩子免疫弱,生病再所难免,我们能做的就是正确应对:精准医疗+营养干预+病后修复,剩下的就是耐心等孩子长大。

作者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