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制度,西周的兴盛也是因为这两个制度的施行,而这两个制度也影响了中国封建帝制几千年,其后续的朝代施行的制度,多多少少都能看到这两个制度的影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分封制大家都很熟悉了,也称封邦建国,是西周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的对象主要有三类,同姓贵族、异姓功臣和前代的贵族。将他们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诸侯国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义务,要服从周天子的统治,定期向周天子纳贡,周天子有权力对诸侯国的部队进行调遣,诸侯国有保护周天子的义务。

周天子分封不是为了开疆拓土

最近一段时间,历史学界流传一种观点,认为西周分封诸侯是为了开疆拓土,还以齐国、鲁国、燕国、楚国为例进行证明。他们在建立诸侯国初期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都跟当地的自然环境、土著部落有不少的纷争,这次站稳了脚跟。结果是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

的确,周武王将姜子牙分封到营丘,建立齐国。这并不是一帆风顺,姜子牙率军日夜兼程赶到营丘,结果遇到了前来抢占营丘的莱国,莱国是商朝的属国,想趁姜子牙立足未稳抢占营丘,结果在姜子牙的率领下,打的莱国丢盔卸甲而逃,就这样齐国在营丘建立起来。

齐国的这个经历,太像网上的观点所描述,周天子就是划了一块地给诸侯国,剩下的要靠诸侯国自己去争取,去打拼了。

持有这种观点的都是以为结果证明原因,因为齐国、燕国、楚国等国是在开疆拓土,所以说明周天子的分封是为了开疆拓土。这样的证明不严谨,也不合理。

首先,分封的土地是严格限制的,这就是宗法制的规定,周天子分封 的方式为“列爵分封”,即所谓“列爵惟五,分 土惟三”。即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分封,封地有三等:公侯方百里,伯方七十里,子男方五十里。

按照“列爵惟五,分 土惟三”的方式,诸侯国的疆域是有严格限制的,并不能随意扩张,分封是为了开疆拓土就是无稽之谈了,如果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开疆拓土,那么就不会按照爵位限制诸侯国的疆域面积了。

另外说回齐国,齐国被封在营丘,说明这里并没有人占领,莱国也是听说齐国要在这里建国才过来捣乱的,莱国是商朝的属国,周朝灭了商朝,是莱国的头号敌人,来捣乱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另外齐国、燕国、秦国、楚国都是特殊情况,周天子还分封了很多诸侯国,西周初期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一半以上是姬姓贵族,此外这些诸侯国也都是从西周的都城往外扩展的,西周的领土也就比这些诸侯国大一点而已。

如果分封为了开疆拓土,那么诸侯国应该封的越远越好,这样更能达到开疆拓土的目的。可见分封另有目的,而非开疆拓土,开疆拓土只是分封失控后的意想不到的一个结果而已。

分封是为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一句,最早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富辰所言: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藩屏王室。通过这个记载可以看出,周天子最早也分封就是为了藩屏王室。

这由西周最初的国情决定的。西周的建立并不像我们想象的一样,商纣王昏庸残暴,天下群起而攻之。其实当时的商朝很强大,而商纣王也非常有才能,周只是商的一个诸侯国,而且是非常小的诸侯国。

在不断的准备和机缘巧合下,周武王抓住机会,联合诸侯国伐纣,灭了商朝,但此时的周依然很弱小,而且缺乏治理大国的经验,并且还要面对管理商朝贵族和遗民的难题。于是周武王向太公、召公、周公问策,最后采用了周公的建议,分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以管理商朝遗民,商朝人民都非常高兴。这其实就是分封的尝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针对管理原有商朝的属国的难题,周武王也采取了分封的方法,就是为了保卫自己,巩固统治。而分封出去的诸侯国为了生存,难免会与周边的土著、诸侯国发生冲突,疆域扩大是分封副作用的产物。

战国时期出现七个大国是经过了漫长的演变才出现的结局,这也不是西周最初分封的初衷,即使是春秋初期,齐桓公还打着保卫周天子的旗帜,号令各个诸侯国,可见周天子分封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统治,而非扩大疆域。